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教学
【作者】 饶 蕾 严婷婷 董昆花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长乐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搞好科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就要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抓好课前准备,做好下水实验,充分发挥课堂作用,着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科学启蒙教育。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学效果;提高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活动为手段的学科,旨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而对于教材的设计与安排,几乎每课都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因此,搞好实验教学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关键。本文拟结合笔者参加“国培计划”小学科学培训活动的学习所得,及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怎样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些肤浅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充分准备实验器材
充足的实验器材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物质基础。配备器材首先要依靠相关部门及学校。而作为科学教师,本身也是工作准备内容之一,因此,我们不仅要备好实验教学课,还应在课前做好收集、整理器材的准备。
(一)每次实验用过的器材,凡是还能用的,都应该保存下来。在实践中,我们教师还要善于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收集器材。比如,在教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这一单元时,学校没有相应的标本,我就借进城之机,到石材厂收集相应标本,带回学校组织学生观察,使用后保存到仪器室……在开展其他实验时,我也这样做,长期坚持,仪器室的器材就越来越丰富,做实验也就越来越方便。
(二)课前要认真检查器材是否完好。比如,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时,课前就应检查灯座、灯泡、导线、电池、电池盒等所有器材是否完好。
二、认真做好课前下水实验
做下水实验是指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先做一遍实验,并根据实验情况对器材准备、课堂教学、实验组织等做出精心安排的过程:有老师提出应先设计教学方案、再做下水实验、然后修正教学方案,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作为教师,要坚持提前备课并做好下水实验,弄清究竟要准备哪些器材。有些器材可以或者应当由学生准备的,要提前安排。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器材进行调整、替换。坚持做好下水实验的意义在于:
(一)安静的环境利于对实验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思考,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比如,在讲《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教师教学用书》提示,普通水是电的良导体:我用干电池做电流检测器电源,先后检测了溪水、屋檐水、浓盐水,都没找到能直观说明普通水能导电的方法,最后把220V的市电导入水中,用测电笔检测水,测电笔闪闪发亮,直观证实了结论。如果我课前没做实验,课堂上肯定要搞得莫名其妙。由此可见,做下水实验的意义有多重要。
(二)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实验现象。有些实验现象不很明显,需要老师做出合理的解释,要在课前实验的基础上想清楚,特别是对于比较复杂的现象更要想清楚。
三、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要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不仅要把时间花在课前,更好把重点落实到课堂。作为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让每个环节都出彩,做到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倡导采用尽可能简约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尽可能用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理想的分配方式:教师一半,学生一半”,很有借鉴意义。而这样的一半没有绝对的分开,不是教师活动时学生就不活动,而互动的,穿插的,共同对话进行。在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要留足时间,因为知识的建构和生成需要时间,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生成必须在足够的时间下完成,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能因为完成教学任务等原因,而忽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该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建构和生成,满足大多数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设计、讨论、交流、实验和分析总结。这样学生能力在就会不断提高和发展。否则,能力强的学生完成了建构和生成,他们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而其他同学则云里雾里,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长久必然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也必然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强化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乐于探究学习的情感支撑。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同样也需要加强学生兴趣培养,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其中,实验做起来效率才会比较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果学生缺乏兴趣,学生就会对探究活动失去热情,活动只能停留于表面,缺乏思维的参与。从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实验的兴趣,我认为实验教学应该重视体现实验的生活性、趣味性和典型性。
(一)实验的生活性。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我们学生对此好奇的。这种好奇促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产生了“我想知道”的学习动力。因此,我们在选择和安排实验时,应尽量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既方便学生的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的趣味性。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他们对新生事物或奇怪现象特别容易感兴趣。因此,我们在选择和安排实验时,选择一些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实验的典型性。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实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科学知识和现象,使学生很容易获得实验的成功,进而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兴趣。
五、利于培养学生实证精神,领悟科学的本质
小学科学教学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正如喻伯军老师所说:“过程走得圆满,学生获得的会更多。”并列举实例说明,他自己通过反复观察、实践,发现蜗牛平时不吃纸,但饿坏了就会吃纸。认真做好课前实验,对实验有很好的把握,利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验,验证相关设想。同时,老师严谨认真的实验精神,也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总之,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要注重过程,强化每个环节,才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高新斌,小学科学教学应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J].课堂内外,2019年。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学效果;提高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活动为手段的学科,旨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而对于教材的设计与安排,几乎每课都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因此,搞好实验教学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关键。本文拟结合笔者参加“国培计划”小学科学培训活动的学习所得,及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怎样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些肤浅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充分准备实验器材
充足的实验器材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物质基础。配备器材首先要依靠相关部门及学校。而作为科学教师,本身也是工作准备内容之一,因此,我们不仅要备好实验教学课,还应在课前做好收集、整理器材的准备。
(一)每次实验用过的器材,凡是还能用的,都应该保存下来。在实践中,我们教师还要善于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收集器材。比如,在教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这一单元时,学校没有相应的标本,我就借进城之机,到石材厂收集相应标本,带回学校组织学生观察,使用后保存到仪器室……在开展其他实验时,我也这样做,长期坚持,仪器室的器材就越来越丰富,做实验也就越来越方便。
(二)课前要认真检查器材是否完好。比如,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时,课前就应检查灯座、灯泡、导线、电池、电池盒等所有器材是否完好。
二、认真做好课前下水实验
做下水实验是指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先做一遍实验,并根据实验情况对器材准备、课堂教学、实验组织等做出精心安排的过程:有老师提出应先设计教学方案、再做下水实验、然后修正教学方案,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作为教师,要坚持提前备课并做好下水实验,弄清究竟要准备哪些器材。有些器材可以或者应当由学生准备的,要提前安排。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器材进行调整、替换。坚持做好下水实验的意义在于:
(一)安静的环境利于对实验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思考,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比如,在讲《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教师教学用书》提示,普通水是电的良导体:我用干电池做电流检测器电源,先后检测了溪水、屋檐水、浓盐水,都没找到能直观说明普通水能导电的方法,最后把220V的市电导入水中,用测电笔检测水,测电笔闪闪发亮,直观证实了结论。如果我课前没做实验,课堂上肯定要搞得莫名其妙。由此可见,做下水实验的意义有多重要。
(二)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实验现象。有些实验现象不很明显,需要老师做出合理的解释,要在课前实验的基础上想清楚,特别是对于比较复杂的现象更要想清楚。
三、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要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不仅要把时间花在课前,更好把重点落实到课堂。作为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让每个环节都出彩,做到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倡导采用尽可能简约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尽可能用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理想的分配方式:教师一半,学生一半”,很有借鉴意义。而这样的一半没有绝对的分开,不是教师活动时学生就不活动,而互动的,穿插的,共同对话进行。在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要留足时间,因为知识的建构和生成需要时间,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生成必须在足够的时间下完成,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能因为完成教学任务等原因,而忽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该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建构和生成,满足大多数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设计、讨论、交流、实验和分析总结。这样学生能力在就会不断提高和发展。否则,能力强的学生完成了建构和生成,他们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而其他同学则云里雾里,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长久必然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也必然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强化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乐于探究学习的情感支撑。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同样也需要加强学生兴趣培养,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其中,实验做起来效率才会比较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果学生缺乏兴趣,学生就会对探究活动失去热情,活动只能停留于表面,缺乏思维的参与。从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实验的兴趣,我认为实验教学应该重视体现实验的生活性、趣味性和典型性。
(一)实验的生活性。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我们学生对此好奇的。这种好奇促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产生了“我想知道”的学习动力。因此,我们在选择和安排实验时,应尽量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既方便学生的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的趣味性。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他们对新生事物或奇怪现象特别容易感兴趣。因此,我们在选择和安排实验时,选择一些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实验的典型性。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实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科学知识和现象,使学生很容易获得实验的成功,进而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兴趣。
五、利于培养学生实证精神,领悟科学的本质
小学科学教学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正如喻伯军老师所说:“过程走得圆满,学生获得的会更多。”并列举实例说明,他自己通过反复观察、实践,发现蜗牛平时不吃纸,但饿坏了就会吃纸。认真做好课前实验,对实验有很好的把握,利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验,验证相关设想。同时,老师严谨认真的实验精神,也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总之,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要注重过程,强化每个环节,才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高新斌,小学科学教学应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J].课堂内外,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