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用心教育实践促进成长
【作者】 罗 萍
【机构】 四川省叙州区蕨溪镇蕨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从教以来,面对着寒来暑往的孩子们,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这样一段话——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作为幼师的我们,是孩子跨入漫漫求知路的第一位导师,是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育者,也是引领孩子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引路人。当孩子来到幼儿园,我们从家长手中接过了一根幸福的接力棒,这根接力棒代表的是嘱托、是信任、是希望。
关键词:幼儿;成长;发展;希望
观察对象:陈静老师女26岁
观察时间:2020年11月
观察地点:幼儿园大班教室和操场
教师简介:
还记得初次见到陈静老师,是2017年秋期开学时,双手拿满行李的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很干练,朝气蓬勃的脸庞上挂着对工作的热忱与期待,她向我走过来,热情问好。这一场景太过熟悉,我仿佛看见了我初来时的样子。蕨南幼儿园地处蕨溪镇偏远的山村,这几年,新来的老师多,走得也多,我这个守园人,看见如此新鲜血液的注入,心里顿时开满花,芳香四溢。
我顺理成章的与陈静老师组成结对帮扶,说是帮扶她,其实是我们在相互交流,分享经验、然后共同成长。刚跨入工作岗位上的老师,其实都是懵的,从书本上的理论到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效果和初衷反差会很大,毕竟幼儿不是Word文档,可以在线编辑,也不是APP小程序,程序会格式化。从吃透教材到拟定教学目标;再从活动准备到教学步骤一、二、三;小到老师提问时语言有效性的打磨,大到整个活动课程的目标把握,如何引领幼儿在活动中去获取知识,促进发展,过程一点都马虎不得。我们的合作就这样开始了,愉快的时光总是那么快,一晃三年过去了,追踪记录一大堆。今天阳光明媚,我挑个优秀的案例来说一说:
案例描述:
深秋已过,冬已至。清晨,宁静的校园逐渐被孩子来园的脚步声和嬉戏声打破,三三两两的孩子扎堆在大香樟树下,或做游戏,或搭竹筒,玩的不亦乐乎。好奇宝宝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一个孩子说:这叶子天天都在落,老师都要扫半天;另一个接着说:我乃老师喊我捡起来做手工金鱼;还有人说:干的叶子做起来不好看。这一对话被陈老师听见了,她想多好的资源呀,正好可以给孩子科普冬天的大自然变化,好机会不容错过!
陈老师找来信封,一片黄叶放进去就成了一封信,一共做了四封信。这一封封信就打开了语言活动《梧桐树寄信》的开关,带着孩子们去了解冬天动植物过冬的方式。
活动中,陈老师在图文并茂复述完故事后只问了四个问题就贯穿了全文:
1、师:故事里有谁,它正在做什么?
(幼:梧桐树—写信、风阿姨—送信、小青蛙—挖洞、小燕子—飞往南方、小白兔—穿厚衣服)
2、师:梧桐树寄信给三个小动物,信里说了什么?
(幼:小青蛙不要跳水游泳了;小燕子搬回家里住;小白兔换上厚衣服)
3、师:故事里的梧桐树和小动物会这么过冬呢?
(幼:小青蛙—冬眠;小燕子—迁徙;小白兔—换毛;梧桐树—落叶)
4、师:谁能把剩下的一封信写好,然后寄给好朋友呢?
(幼1:我要写给小花猫,让它穿上厚厚的衣服)
(幼2:我要写给大狗熊,让它一觉睡到春天)
陈老师把这四个精心打磨过的问题,分步骤一一问完,幼儿在一问一答间,努力回忆故事情节,积极参与回答问题,根据自己看到的大自然和充分发挥漫天的想象力,积累了词汇,也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同时收获到宝贵的经验,从而达到了陈老师预期的活动目标。
活动结束后,我听幼儿问说:树叶可以寄信,树干可以做什么呢?另一个幼儿说:当柴烧。听到这儿,我想,这故事未完待续呢,小朋友们等着接陈老师的招吧!
案例具体措施(课程实施):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是的,在幼儿园里,一日活动皆教育,作为幼儿发展的引导者,我们就应该用心去关注幼儿成长中的需要,在点滴的小事中启迪思维,主动发掘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中去探索更多的新知识,从而积累丰厚的经验。陈静老师的这一节语言活动《梧桐树寄信》,优质在于以下几点:
一、活动设计的意图
本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源自于幼儿身边的小事情,陈老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了解到幼儿对大自然的变化产生了兴趣,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兴趣来到时候,老师学会抓住它,既可以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中去获取新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本领。
二、活动目标的清晰
在设计活动时,陈老师翻阅了大量的课程资源,结合大量的资料内容,再根据农村幼儿对课程中已有经验的掌握程度,预计课程开展时幼儿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整合了《梧桐树寄信》的故事内容,最终确定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一个很清晰呈现,那么在接下来的活动环节中,去紧扣目标引导,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
三、简单有效的提问
在活动中,陈老师的提问是经过打磨的,是简单有效的。因为有效的语言促发展,好处是幼儿能听懂老师提到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只有问题清晰了,幼儿才能按照问题去找答案。
四、阶梯引导式教学
在开展活动时,老师要有目的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创造的条件下,一步一步的达到老师预期的效果,老师做先行引领者,幼儿为主体,引领幼儿在求知的过程促发展。
结束语
从教以来,面对着寒来暑往的孩子们,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这样一段话——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作为幼师的我们,是孩子跨入漫漫求知路的第一位导师,是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育者,也是引领孩子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引路人。当孩子来到幼儿园,我们从家长手中接过了一根幸福的接力棒,这根接力棒代表的是嘱托、是信任、是希望。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的未来,愿我们不忘成为幼师时的初心,愿我们乘风破浪不负韶华!
关键词:幼儿;成长;发展;希望
观察对象:陈静老师女26岁
观察时间:2020年11月
观察地点:幼儿园大班教室和操场
教师简介:
还记得初次见到陈静老师,是2017年秋期开学时,双手拿满行李的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很干练,朝气蓬勃的脸庞上挂着对工作的热忱与期待,她向我走过来,热情问好。这一场景太过熟悉,我仿佛看见了我初来时的样子。蕨南幼儿园地处蕨溪镇偏远的山村,这几年,新来的老师多,走得也多,我这个守园人,看见如此新鲜血液的注入,心里顿时开满花,芳香四溢。
我顺理成章的与陈静老师组成结对帮扶,说是帮扶她,其实是我们在相互交流,分享经验、然后共同成长。刚跨入工作岗位上的老师,其实都是懵的,从书本上的理论到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效果和初衷反差会很大,毕竟幼儿不是Word文档,可以在线编辑,也不是APP小程序,程序会格式化。从吃透教材到拟定教学目标;再从活动准备到教学步骤一、二、三;小到老师提问时语言有效性的打磨,大到整个活动课程的目标把握,如何引领幼儿在活动中去获取知识,促进发展,过程一点都马虎不得。我们的合作就这样开始了,愉快的时光总是那么快,一晃三年过去了,追踪记录一大堆。今天阳光明媚,我挑个优秀的案例来说一说:
案例描述:
深秋已过,冬已至。清晨,宁静的校园逐渐被孩子来园的脚步声和嬉戏声打破,三三两两的孩子扎堆在大香樟树下,或做游戏,或搭竹筒,玩的不亦乐乎。好奇宝宝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一个孩子说:这叶子天天都在落,老师都要扫半天;另一个接着说:我乃老师喊我捡起来做手工金鱼;还有人说:干的叶子做起来不好看。这一对话被陈老师听见了,她想多好的资源呀,正好可以给孩子科普冬天的大自然变化,好机会不容错过!
陈老师找来信封,一片黄叶放进去就成了一封信,一共做了四封信。这一封封信就打开了语言活动《梧桐树寄信》的开关,带着孩子们去了解冬天动植物过冬的方式。
活动中,陈老师在图文并茂复述完故事后只问了四个问题就贯穿了全文:
1、师:故事里有谁,它正在做什么?
(幼:梧桐树—写信、风阿姨—送信、小青蛙—挖洞、小燕子—飞往南方、小白兔—穿厚衣服)
2、师:梧桐树寄信给三个小动物,信里说了什么?
(幼:小青蛙不要跳水游泳了;小燕子搬回家里住;小白兔换上厚衣服)
3、师:故事里的梧桐树和小动物会这么过冬呢?
(幼:小青蛙—冬眠;小燕子—迁徙;小白兔—换毛;梧桐树—落叶)
4、师:谁能把剩下的一封信写好,然后寄给好朋友呢?
(幼1:我要写给小花猫,让它穿上厚厚的衣服)
(幼2:我要写给大狗熊,让它一觉睡到春天)
陈老师把这四个精心打磨过的问题,分步骤一一问完,幼儿在一问一答间,努力回忆故事情节,积极参与回答问题,根据自己看到的大自然和充分发挥漫天的想象力,积累了词汇,也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同时收获到宝贵的经验,从而达到了陈老师预期的活动目标。
活动结束后,我听幼儿问说:树叶可以寄信,树干可以做什么呢?另一个幼儿说:当柴烧。听到这儿,我想,这故事未完待续呢,小朋友们等着接陈老师的招吧!
案例具体措施(课程实施):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是的,在幼儿园里,一日活动皆教育,作为幼儿发展的引导者,我们就应该用心去关注幼儿成长中的需要,在点滴的小事中启迪思维,主动发掘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中去探索更多的新知识,从而积累丰厚的经验。陈静老师的这一节语言活动《梧桐树寄信》,优质在于以下几点:
一、活动设计的意图
本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源自于幼儿身边的小事情,陈老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了解到幼儿对大自然的变化产生了兴趣,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兴趣来到时候,老师学会抓住它,既可以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中去获取新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本领。
二、活动目标的清晰
在设计活动时,陈老师翻阅了大量的课程资源,结合大量的资料内容,再根据农村幼儿对课程中已有经验的掌握程度,预计课程开展时幼儿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整合了《梧桐树寄信》的故事内容,最终确定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一个很清晰呈现,那么在接下来的活动环节中,去紧扣目标引导,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
三、简单有效的提问
在活动中,陈老师的提问是经过打磨的,是简单有效的。因为有效的语言促发展,好处是幼儿能听懂老师提到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只有问题清晰了,幼儿才能按照问题去找答案。
四、阶梯引导式教学
在开展活动时,老师要有目的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创造的条件下,一步一步的达到老师预期的效果,老师做先行引领者,幼儿为主体,引领幼儿在求知的过程促发展。
结束语
从教以来,面对着寒来暑往的孩子们,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这样一段话——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作为幼师的我们,是孩子跨入漫漫求知路的第一位导师,是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育者,也是引领孩子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引路人。当孩子来到幼儿园,我们从家长手中接过了一根幸福的接力棒,这根接力棒代表的是嘱托、是信任、是希望。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的未来,愿我们不忘成为幼师时的初心,愿我们乘风破浪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