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自读课文教学“活”起来的有效策略
【作者】 姚 敏
【机构】 安徽省铜陵市钟仓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主宰整个课堂,“推”着学生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受制的被动状态,课堂教学沉闷低效,学生语文素养难以提高。统编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自读课文学习更侧重于学“法”后的用“法”,更强调学生自己的读和自己的学。所以,怎样才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自读课文学习的主人,成为众多教师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讨论了让初中语文自读课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同仁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一、重新审视课堂角色定位,让角色“活”起来
自读课文的教学,一定要不同于教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如果想要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首先需要以自身作为契入点,审视自身原有的课堂定位,摒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角色,切实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抛弃了课堂主宰者身份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课堂管控者,而是推动、引领学生学习的“导师”。只有学生对课堂产生了认同感,语文教学才能够顺利开展。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以及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这样才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从而带动学生积极投身于语文课堂之中,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都能够被调动起来,从而实现课堂的“活”化。
同样,学生也是课堂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角色,机械化的汲取知识,难以提升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与初中阶段有着较大的差别,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导致其思维模式受到了限制。而初中阶段的自读课文的学习,更需要学生运用学习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也更加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有充分的自主权和主体地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新审视自身在课堂中的定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其能够认清自身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从而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二、深入解读文本,让文字“活”起来
由于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特征,更加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自读课文的学习需要教师给予指引,带领学生深度理解文本。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情,一步一步的引领学生去研读文章,让学生们能够切身感悟到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独属于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观点,这时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构建灵活语文课堂。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思考漏洞进行补充,进一步完善初中语文课堂。
例如,在学习《一颗小桃树》时,教师可以以“小桃树”的生长过程作为切入点,然后对文章脉络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改变学生既定的思维模式,推动其自主思考。在研读《一颗小桃树》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觉得这是作者在怀念小桃树,因为自己与小桃树一起成长,此间的过程留下了深厚的情谊。而有些学生则是认为这篇文章是作者在怀念自己的人生,由小桃树折射出来自己人生的经历,借这样一棵小桃树抒发自己的感慨,等等。学生通过相互谈论,能够充分的理解作者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含义,使得文章逐渐变得丰满,课堂氛围也逐渐变得活跃。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
想要课堂“活”起来,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情,以学生的根本需求作为切入点,还要考虑到学生能力的不同,自读课文体裁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这期间,教师还需要发挥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能够挣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之中。
1.情境表演法。
将课文演出来,能够更加直观的让学生理解笔者创作时的心境。演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以学生为主的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通过语言、肢体等进行细致化的表演,它既可以是课堂上随性的模仿,也可以是经过仔细审核后的剧本演出。例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几组学生进行排练,然后在课堂中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由班级内没有参演的同学以及教师进行评价,指出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产生更加深刻的见解,进而达到表演学习的真正目的。又如在学习《雨的四季》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体会不同季节的雨天,切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让他们在切身体验的过程中感悟文章的真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摆脱传统教学的枯燥无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与学习能力,使其在玩中获取知识,更契合初中生的身心特征。而演课文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演示,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由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演示出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可能的还原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2.良性讨论法。
只有两方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时,才能够促使学生们进行有效的讨论,从而深化课堂意义。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学习过程中,在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样不但浓厚了课堂学习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例如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针对“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这句话,让学生们讨论秦王当时的心理,有些学生认为秦王是真心在表达歉意,而有些学生却认为这只是秦王的一招缓兵之计。基于这一话题,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课堂自然而然被激活,从而实现了让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课堂“活”起来的目的。
3.幽默调控法。
教师幽默有趣的语言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枯燥无味,使得学生们在感官上产生了疲劳,从而无法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中。而在课堂中适当的采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够为平静的课堂注入活力,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幽默诙谐的语言还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浅显易懂,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帮助其接受、理解、消化新的知识点。但是在使用幽默调控法教学时需要教师注意的一点是,不能过度的追求幽默,这样会使课堂氛围变得无法控制,从而失去了幽默教学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主要致力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了能够提升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效率,使语文课堂“活”起来,还需要教师重新审视传统教学中自身与学生的定位,在不脱离教材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他们的综合实力,这样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炳彦.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236.
[2]张亚新.问题导学,让初中语文课堂鲜活起来[J].内蒙古教育,2017(22):54-55.
[3]韩平.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6(34):118.
[4]王颖.浅谈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7):100.
一、重新审视课堂角色定位,让角色“活”起来
自读课文的教学,一定要不同于教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如果想要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首先需要以自身作为契入点,审视自身原有的课堂定位,摒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角色,切实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抛弃了课堂主宰者身份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课堂管控者,而是推动、引领学生学习的“导师”。只有学生对课堂产生了认同感,语文教学才能够顺利开展。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以及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这样才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从而带动学生积极投身于语文课堂之中,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都能够被调动起来,从而实现课堂的“活”化。
同样,学生也是课堂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角色,机械化的汲取知识,难以提升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与初中阶段有着较大的差别,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导致其思维模式受到了限制。而初中阶段的自读课文的学习,更需要学生运用学习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也更加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有充分的自主权和主体地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新审视自身在课堂中的定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其能够认清自身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从而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二、深入解读文本,让文字“活”起来
由于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特征,更加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自读课文的学习需要教师给予指引,带领学生深度理解文本。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情,一步一步的引领学生去研读文章,让学生们能够切身感悟到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独属于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观点,这时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构建灵活语文课堂。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思考漏洞进行补充,进一步完善初中语文课堂。
例如,在学习《一颗小桃树》时,教师可以以“小桃树”的生长过程作为切入点,然后对文章脉络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改变学生既定的思维模式,推动其自主思考。在研读《一颗小桃树》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觉得这是作者在怀念小桃树,因为自己与小桃树一起成长,此间的过程留下了深厚的情谊。而有些学生则是认为这篇文章是作者在怀念自己的人生,由小桃树折射出来自己人生的经历,借这样一棵小桃树抒发自己的感慨,等等。学生通过相互谈论,能够充分的理解作者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含义,使得文章逐渐变得丰满,课堂氛围也逐渐变得活跃。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
想要课堂“活”起来,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情,以学生的根本需求作为切入点,还要考虑到学生能力的不同,自读课文体裁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这期间,教师还需要发挥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能够挣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之中。
1.情境表演法。
将课文演出来,能够更加直观的让学生理解笔者创作时的心境。演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以学生为主的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通过语言、肢体等进行细致化的表演,它既可以是课堂上随性的模仿,也可以是经过仔细审核后的剧本演出。例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几组学生进行排练,然后在课堂中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由班级内没有参演的同学以及教师进行评价,指出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产生更加深刻的见解,进而达到表演学习的真正目的。又如在学习《雨的四季》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体会不同季节的雨天,切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让他们在切身体验的过程中感悟文章的真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摆脱传统教学的枯燥无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与学习能力,使其在玩中获取知识,更契合初中生的身心特征。而演课文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演示,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由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演示出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可能的还原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2.良性讨论法。
只有两方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时,才能够促使学生们进行有效的讨论,从而深化课堂意义。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学习过程中,在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样不但浓厚了课堂学习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例如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针对“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这句话,让学生们讨论秦王当时的心理,有些学生认为秦王是真心在表达歉意,而有些学生却认为这只是秦王的一招缓兵之计。基于这一话题,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课堂自然而然被激活,从而实现了让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课堂“活”起来的目的。
3.幽默调控法。
教师幽默有趣的语言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枯燥无味,使得学生们在感官上产生了疲劳,从而无法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中。而在课堂中适当的采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够为平静的课堂注入活力,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幽默诙谐的语言还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浅显易懂,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帮助其接受、理解、消化新的知识点。但是在使用幽默调控法教学时需要教师注意的一点是,不能过度的追求幽默,这样会使课堂氛围变得无法控制,从而失去了幽默教学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主要致力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了能够提升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效率,使语文课堂“活”起来,还需要教师重新审视传统教学中自身与学生的定位,在不脱离教材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他们的综合实力,这样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炳彦.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236.
[2]张亚新.问题导学,让初中语文课堂鲜活起来[J].内蒙古教育,2017(22):54-55.
[3]韩平.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6(34):118.
[4]王颖.浅谈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