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寻

【作者】 陈素芬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洗马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我们就应创新教学策略。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新课改要求,充分落实新课标理念,这样就能与学生共同建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提高;实践策略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高耗低效,主要原因就是受“应试”影响,在教学手段和策略上都以“应试”为取向,采取一些自认为经济实用的策略,但结果学生“分数”上去了,能力却没有跟上。新课改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对一些糟粕进行否定和扬弃。时至今日,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标指导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课堂主体得到了归源,教、学本质得到了澄清,但又演绎得有些“过火”,课堂华而不实,失去了语文本该有的东西。因此我认为语文应从“真”出发,务求“效”之果。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提高其实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求知内在动力的生成源。我们知道,良好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学生受到外在的表扬激励和内在的成功体验而产生。因此,在倡导教为辅,学为主的学生主体理念的今天,我们如何激发学生作为学习动力之源的兴趣的产生仍是我们创建高效课堂应着力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传统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只能在“强灌”作用下被动的成为“容器”而接受知识。久之形成习惯,缺乏主动性。只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为此,作为一线老师,应高度重视激趣工作,而且还要创新策略,有效的激发,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可从这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讲故事、猜谜语、课本剧表演等方式去激趣,使之增强主体性,乐于语文学习和实践。
  二、重视课堂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古人认为语文学习特别应注重“读”,他们认为只有“书读百遍”才能发生“其义自见”效果。而且,如果“熟读唐诗三百首”还会有“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回馈报酬。其实,这些都讲了一个重要经验,那就是认为朗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仍然应以在朗读中促进语言感受能力得到培养为径,加强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出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由传统的“满堂读”变成了“满堂灌”模式,课堂上自始至终就独揽讲台而滔滔不绝,而学生由于活动少而打不起精神,变成萎靡不振。课堂上没有学生读声,只有“一言”发不断。这种没有语言感受的实践,又怎能培养语感,说白了,语感是读多了,自然就形成了的一种能力,是不需要多读的。
  诚然,古代的“满堂读”也是有问题的,读久了也乏味,这也是事实。但语感能力的培养,的确需要强化记忆,没有大量积累记忆,就不会有“厚积薄发”的发生。伟大诗人李白就是一个例子,假如他没有做到“五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他也不可能在盛唐诗坛春天中独放异彩,更不可能名垂青史。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的确少了多读。而多读要收到实效,就必须调动学生多感官协作活动,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现行语文教学,“讲风”太浓,过多的讲解占据了学生应读的时间,学生没有与语文材料接触的机会自然就不会与文本熟悉,更不会发生对话。况且,教师无休止的串讲分析,也未必能使学生在理解上加速。所以,我认为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做到新课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作适当分析是可以的,这样能助力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这样做,能让文中之意自然而然流进孩子心间。读多了,语感强了,语文素养就高了,还愁语文教学目的没达到?
  三、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丰富学生阅读见识
  古人说得好:“厚积而薄发。”这就说明了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语言应用输出中的重要性。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有大量积累的人,其语文素养是非常高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必然要注重学生积累,让学生在积累中丰富知识,丰富见识。那如何积累呢?作为语文教师,应创新策略,多法促进学生积累:第一,培养学生积累习惯,要求学生自备“采蜜本”,做到读记相结合,把自认为好的词汇语句记录下来。第二,开展读书比赛,让学生走进阅览室,把读书所得,以讲故事或写征文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读写结合。第三,天天“晒”佳句,鼓励学生每天在黑板的右上角处写两句名言、诗歌或谚语。第四,抓好群文阅读活动。群文阅读是语文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提效增质的又一策略探索。有利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与更多语文材料接触,有利于他们与更多文中人物对话,并受到情感熏陶。这些举措,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积累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阅读见识。
  四、采取诱导激思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贵有思。而学生思的触发并非主动进行,很多时候需要外力诱发,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更需要教师“教有疑”,促使他们学思相随。《论语》中提出的“启发”一词,是启发式教学的源头,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启发式,即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的诱,以达到“启”的效果,从而实现打开学生堵塞思路的目的,以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思考知识、分析知识并获取知识。那如何“启”呢?有人认为就是提问,是的,有效的启,贵在一问,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教有疑”“教有诱”,让学生频频思考,并获得峰回路转效果。
  上面观点虽显粗浅,但只要我们平时教学常以施之,并落实到教人育生的实践上,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就会提高很快乐,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与日长进,提高很快,语文教学就能凸现实效。这样的课改之前景我们就会越走越敞亮。
  参考文献:
  [1]刘承明,小学语文教学提高有效性的有效实践[J].教育探索,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