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课堂,静待花开
【作者】 曹文英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老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堂教学,一直是一个“人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数学课堂,亦是如此。曾在网上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节目中问一小朋友:“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这位小朋友不假思索地回答“当一名优秀的飞机驾驶员!”主持人接着问:“如果你驾驶的飞机没有燃料了,而此时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你会怎么做呢?”孩子想了一下说“我会背上伞包跳下飞机.。”听了回答,主持人开始也有些愕然,现场观众也跟着窃窃私语:一名优秀的飞机驾驶员,怎么能不顾乘客的安危自己逃生呢?主持人等了等,随即又问其原因,孩子接着说:“因为我要去拿燃料,再回来救飞机上的人。”或许故事不现实,但故事中主持人的“等待”我很赞同,正因为他的“等待”,这个孩子才有机会完全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样的“等待”我们做到了吗?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我跌跌撞撞,来来回回,摸爬滚打了近30年,心中慢慢地、默默地固定了一些理念:
一、课堂教学不是老师的“面子工程”
N年前,我新到一所学校,按学校的惯例,新调入的老师免不了要上一堂汇报课,于是,我花了好几个晚上的休息时间,精心设计了一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故意规避“风险性”提问,尽量堵塞可能在课堂上会给我带来“麻烦”的课堂生成,练习题设计得新颖但不用太动脑筋就能出答案,就这样,一堂大容量的“棉花糖”课出炉了。课堂上,学生紧跟我的节奏,被我带上了预设的轨道,轻松地完成了我的汇报课,在新同事的一片好评中,我挣足了“面子”,课后,可我却有一种“作弊”的心虚。一堂数学课,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质疑,没有等待学生对知识的深究,而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表演花拳秀腿,哪怕是看起来再“高大上”的课堂,也是一种缺憾,课堂教学毕竟不是老师的“面子工程”。
二、课堂上尽量让学生的思维“撒野”
刚走上讲台那几年,我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急燥,有时提出问题,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我就直接给出答案,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反而抱怨学生愚钝、不配合,还振振有词自己的观点:一堂课就那么一点点时间,教学的内容又那么多,哪有时间让学生的思维“撒野”!随着教龄的增加,我不断地反思,课堂上为了赶时间,着急地打断学生思考,就是阻挠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探究,往往是得不偿失。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堂上就要留一方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撒野”。记得“打电话”这个课题刚编入小学数学教材,我第一次上这个内容时,我出示题目“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一人,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让学生独立完成,5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孩子举手,10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孩子举手,这时我提议孩子可以合作完成,15分钟过去了,终于有几个孩子举起了小手,可他们展示的答案不是最优秀方案,20分钟过去了,孩子们还是没找出最优秀方案。眼看一节课的时间过大半,我虽然心里着急,但还是没有把答案强加给学生,只是稍微扩大提示范围,看到孩子们一点一点地找自己方案中的不完美,想办法克服不足,使方案最优化。我不忍心打断孩子们兴趣盎然的讨论,也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认真思考。虽然到下课时间没有完成本节课预设的内容,但课堂上孩子们那种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我认为远比掌握一个答案更宝贵。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一时没有学生回应,不要着急,请耐心期待,总有小手会举起来,答错了,再来,答错了,再来,相信孩子不会让老师失望!
三、老师的收获是听到学生回答“我会了”
很多课堂总结的方式都是以提问学生“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呢?”,学生会回答“我学会了什么什么,我还学会了什么什么……”。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时候,课前,我准备了非常充分的实物教具,专门买了一盒橡皮泥,从体育保管室借了乒乓球,在学校对面的小买部找了几块不规则的废泡沫,从家里拿了土豆、梨,还把家里一个长方体玻璃金鱼缸也搬到了讲台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到讲台上来操作实验,兴奋地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结论。就在我为孩子们的成就而陶醉时,一不溜神,我心爱的金鱼缸已滑到教室的水泥地面上成了碎片,我心疼的表情没有逃过眼精的孩子,当我用惯用的方式“孩子们,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呢?”作本堂课总结时,孩子们讲了自己的收获,这时一个平时有点小调皮的孩子看着地上金鱼缸的碎玻璃片“促狭”地问我“老师,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我笑着回答:“我的收获,就是你们会了!”。是的,我们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了”,会观察了,会分析了,会判断了,会总结了,会应用了,会探索了……学生“会了”的背后是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循循善诱,是启发,更是“等待”,等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等待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深入思考,等待学生惊喜自己在课堂上的新发现,等待学生说“我明白了!”“我会了!”。课堂上老师的十八般武艺期待的就是学生从心底里发出的那一句“我会了!”
课堂教学,无定法。数学课堂中的等待,犹如乐曲中的休止符,之后便是新一轮的高潮。老师们,让我们在数学课堂,静待花开!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我跌跌撞撞,来来回回,摸爬滚打了近30年,心中慢慢地、默默地固定了一些理念:
一、课堂教学不是老师的“面子工程”
N年前,我新到一所学校,按学校的惯例,新调入的老师免不了要上一堂汇报课,于是,我花了好几个晚上的休息时间,精心设计了一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故意规避“风险性”提问,尽量堵塞可能在课堂上会给我带来“麻烦”的课堂生成,练习题设计得新颖但不用太动脑筋就能出答案,就这样,一堂大容量的“棉花糖”课出炉了。课堂上,学生紧跟我的节奏,被我带上了预设的轨道,轻松地完成了我的汇报课,在新同事的一片好评中,我挣足了“面子”,课后,可我却有一种“作弊”的心虚。一堂数学课,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质疑,没有等待学生对知识的深究,而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表演花拳秀腿,哪怕是看起来再“高大上”的课堂,也是一种缺憾,课堂教学毕竟不是老师的“面子工程”。
二、课堂上尽量让学生的思维“撒野”
刚走上讲台那几年,我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急燥,有时提出问题,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我就直接给出答案,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反而抱怨学生愚钝、不配合,还振振有词自己的观点:一堂课就那么一点点时间,教学的内容又那么多,哪有时间让学生的思维“撒野”!随着教龄的增加,我不断地反思,课堂上为了赶时间,着急地打断学生思考,就是阻挠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探究,往往是得不偿失。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堂上就要留一方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撒野”。记得“打电话”这个课题刚编入小学数学教材,我第一次上这个内容时,我出示题目“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一人,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让学生独立完成,5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孩子举手,10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孩子举手,这时我提议孩子可以合作完成,15分钟过去了,终于有几个孩子举起了小手,可他们展示的答案不是最优秀方案,20分钟过去了,孩子们还是没找出最优秀方案。眼看一节课的时间过大半,我虽然心里着急,但还是没有把答案强加给学生,只是稍微扩大提示范围,看到孩子们一点一点地找自己方案中的不完美,想办法克服不足,使方案最优化。我不忍心打断孩子们兴趣盎然的讨论,也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认真思考。虽然到下课时间没有完成本节课预设的内容,但课堂上孩子们那种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我认为远比掌握一个答案更宝贵。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一时没有学生回应,不要着急,请耐心期待,总有小手会举起来,答错了,再来,答错了,再来,相信孩子不会让老师失望!
三、老师的收获是听到学生回答“我会了”
很多课堂总结的方式都是以提问学生“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呢?”,学生会回答“我学会了什么什么,我还学会了什么什么……”。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时候,课前,我准备了非常充分的实物教具,专门买了一盒橡皮泥,从体育保管室借了乒乓球,在学校对面的小买部找了几块不规则的废泡沫,从家里拿了土豆、梨,还把家里一个长方体玻璃金鱼缸也搬到了讲台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到讲台上来操作实验,兴奋地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结论。就在我为孩子们的成就而陶醉时,一不溜神,我心爱的金鱼缸已滑到教室的水泥地面上成了碎片,我心疼的表情没有逃过眼精的孩子,当我用惯用的方式“孩子们,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呢?”作本堂课总结时,孩子们讲了自己的收获,这时一个平时有点小调皮的孩子看着地上金鱼缸的碎玻璃片“促狭”地问我“老师,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我笑着回答:“我的收获,就是你们会了!”。是的,我们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了”,会观察了,会分析了,会判断了,会总结了,会应用了,会探索了……学生“会了”的背后是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循循善诱,是启发,更是“等待”,等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等待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深入思考,等待学生惊喜自己在课堂上的新发现,等待学生说“我明白了!”“我会了!”。课堂上老师的十八般武艺期待的就是学生从心底里发出的那一句“我会了!”
课堂教学,无定法。数学课堂中的等待,犹如乐曲中的休止符,之后便是新一轮的高潮。老师们,让我们在数学课堂,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