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谭 宇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汪家镇林丰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城市儿童和山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异有同,在关注城市儿童的同时,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危害更让人不容忽视,做好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措施
  一、现状
  近年来,最让教育工作者头疼的无非是青少年犯罪以及青少年自杀现象,究其原因多种多样,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等都是问题所在,其根源上我们应当解决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这需要国家的重视,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根据调查可知,现在的大多数孩子在心理上都存在问题。资料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暴躁极端、抑郁、悲观厌世、愤世嫉俗等。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刻不容缓。但是值得人们需要注意的是,更多的人们可能会把重点目光放在城市儿童的身上,但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更需要人们的关注。
  二、原因
  造成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样的,抓住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家庭因素
  山区孩子的家庭问题多样:一是留守问题。据调查,有的偏远乡镇学校某些班级的留守儿童人数可达90%以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青壮年多外出谋生,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看管孩子,儿童多由老人照顾,一些老人精力有限,很多时候不管学生的生活学习,便出现“隐形监护人”现状;二是单亲问题。在偏远山区,离婚率仍然居高,一旦父母离婚,往往会造成一方父亲或者母亲直接对孩子撒手不管,更有甚者,父母都推卸教育责任,孩子处在“孤儿”状态;三是家长素质水平低问题。有的家长没有科学的正确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经常打骂孩子,遇到事情也不会尊重孩子,不能和孩子正常的沟通交流,不顾忌学生的感受,对孩子心灵的危害非常大。
  (二)学校因素
  教育系统对成绩的重视往往会忽略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很多学校只注重教学成绩的提升,给学生安排了大量的学习课程,学校生活方式非常单一,很多孩子对学校有着排斥心理,提到学习往往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还有的教师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采取着不恰当的方法,没有顾忌学生的自尊心,使儿童产生孤独、自卑心理。
  (三)社会因素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很快,网络的快速发展对于孩子们来说有利有弊,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文化,比如色情、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不法网吧等。落后山区虽然处于信息化较为落后地带,但这方面问题还是日益突出,他们比城市孩子对这些所谓的新鲜事物更没有抵抗力,据调查显示,很多孩子都有沉迷手机游戏的现象,以至荒废学业,精神颓废。
  (四)学生因素
  小学中高段是学生的“过渡时期”,也是我们常说的“危险年龄”。这个时候孩子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措施
  (一)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在学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很有必要,山区学校更应该加大在这个方面的投资,据我所知,已经有很多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师,这是很好的现象,但我们要注意,这些都不能只流于表面,应该都用于实处,有些孩子其实是并不愿意主动的去进行心理咨询,那么定期定点的心理健康排查就十分必要。
  (二)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的问题是最难解决的,因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我们往往很难改变家长的一些观念和想法,但我们仍在为之努力。例如我的班上有个男生,学习非常不主动,非常不喜欢学校生活,父母在外打工,家中老人照顾他,让他悲观厌世并且沉迷在手机世界。曾经有一次写作文,我让他写写自己的爸爸,他迟迟不肯动笔,经过和他谈心,我发现,对于父亲这个词语他是冷漠的。因为小时候的打骂,父亲在他心中是暴力的存在,然而从他倔强的红透的眼眶,我明白,他对父亲是深爱着的。后来我联系了他们的父母,经过沟通,家长也认识到了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也回到了孩子的身边陪伴他。由此可见,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家校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时候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
  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们,我总是习惯将他们比喻成三月的迎春花,他们代表着最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勇气,他们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的产生究其根本是对于“爱”的缺失,他们对家庭仇视是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意,他们觉得学校生活的压抑是对那一份“分数”的无能为力,他们对手机的沉迷是对现实生活的枯燥与厌弃。曾经有一个孩子问我:老师,您知道什么是抑郁症?那一刻我知道这个孩子是需要我的帮助的,我十分庆幸他对我的信任,他倾诉所有来自于家庭的那份悲恸让我陷入沉思。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老师的责任,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树人该树魂,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去积极乐观大胆自信的面对人生才是最该做的。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暨南大学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4]《小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