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启示
【作者】 胡友琴
【机构】 四川省成都郫县安靖学校
【摘要】【关键词】
——以“生活化”促进农村低段识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小学低年级段小学生的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基础。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是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但是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影响、家庭早期教育缺失等原因,入学儿童基础差,底子薄,启蒙教学难度大,困难多。本文结合识字识字教学开展,总结了从学校校园、社会环境、家庭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识字教学探索与实践的做法、体会,给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予以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体会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尤其是这次新课程改革推出的语文教材,要求低年级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要求会写800——1000千个汉字。而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生源基本上都是农村家庭中原始方式抚养长大的孩子,没有一点学前教育的基础,想要达到这个目标,无疑是比登天还难。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家长自身局限。大多数孩子都是依靠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带在抚养,即便有部分孩子其父母在家,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也没有时间和能力过多关注孩子的识字情况。
二、学前教育接近为零。没有学前教育启蒙的基础,大部分孩子刚刚到校时识字量不到20个,会写的字就更无从谈起。
三、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少,识字渠道单一,阅读面窄。课内识字得不到复习巩固,课外识字又得不到扩展延伸,导致识字效果不佳。
四、学生自觉性不强。大部分低年级段的孩子即就是上学了,离校后仍回到原始放养状态,课后无从监督催促学习。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掌握他们。”
五、教师教学方法不够合理。
1、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不够。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对象是低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们自主能力比较差,而他们的学习动力也会受到个人学习兴趣的影响。要解决这个办法,只有让孩子们具备很高的识字兴趣,养成热爱识字的习惯,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但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学,并不一定会从培养学生兴趣为主的角度去开展教学工作。尤其是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的年轻教师,更是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压力,而还是主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未必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过多地应付教师的教学,下课后往往将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抛之脑后,使识字教学的作用大打折扣,无法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教学方法不够合理。在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实践中,尽管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师所处的环境限制、接触的教学等原因,教师本身对于这些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并没有综合考虑。使得教学方法虽多,起到的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如在农村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利用图片识字、家庭用品用具上张贴标签识字等方式,更多的是机械式、概念化识字,思维发散运用效少,使得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对熟悉图片、物品器具能够很快地识别出相应的汉字;而对于不熟悉的图片、物品、用具等等,则难以识别其标注的汉字,使得学生的识字能力未能得到开发,更谈不上提高。更多的是程式化、机械式识字,成为依赖性学习习惯。换句话说,并还是真正的认识其汉字,更多的是“看图说话”和“看物识字”。
3、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在教学生认识生字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识字的正确性。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多的只是将如何识别生字的技巧讲授给学生,而往往忽略了针对学生在识字中存在的错别字开展教学,使得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因低年级学生对字义的理解能力有限,对音同字不同(如冻、动,梅、每等)、字形相近(如太、大,夭、天,折、拆)容易搞混,分辨还清,在识字上往往会出现错别字。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并没有很好地融合到日常教学当中(因低年级学生对字形、字义的了解不多,要讲清楚弄明白,工作量很大、很费时),而更多的是以命令、批评的方式要求学生改正,学生得不到及时而正确的引导,形成“怕什么来什么”的连环效应,导致学生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屡禁不止,难以用时纠正,用时解决,使得识字教学工作难以得到快速的推进。
所以我认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校低段孩子识字这个问题就要将识字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课堂,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从小激发孩子们自主识字的兴趣与动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在校园环境中识字
1、让校园成为识字教师。新课改十分的重视小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学校培养孩子们的识字能力,让孩子们在课堂在学校可以爱上识字,从入学开始就对识字产生热情呢?在教学《我上学了》一课时,我带领全班孩子参观学校,从校门口开始,认识学校的名字、自己所在班级、男厕所、女厕所、图书馆、操场、食堂、教师办公室……平时的教学与管理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与学习环境相关的字,如教学生认识课程表,每天在黑板上右上角写上当天的科目、值日生姓名、天气情况,带学生认识《小学生行为准则规范》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新字。
2、认识任课教师和同学的名字。我们班有57个同学,开学第一天,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快的融入班集体,认识更多新字,我让每个孩子做了一张精美的姓名卡,贴在课桌上。每个孩子的书和本子上都写上了年级、班级和自己的名字,并在班会课时让任课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认识并交到了更多的好朋友,拉近了和教师、同学之间的距离,很快的适应了小学生活。再加之平时请任课教师注意让孩子们轮流发作业本子,他们很快就记住了全班教师和孩子的名字,识字量有大幅度提高。
3、通过礼貌用语使用识字。教育孩子们在校园学会使用日常礼貌用语,平时与教师、同学见面打招呼时用“×教师好”、“×××同学,你好”、“请”、“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进行礼貌用语词汇积累比赛,看谁知道的礼貌用语多等形式,增加识字兴趣和识字量。
4、兴趣课和大课间的时候我还会经常和学生一起玩成语接龙、撕名牌等游戏,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不知不觉的对识字产生兴趣。
二、在社会环境中识字
1、利用场所与环境识字。汉字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商场、超市这些社会场所是生活中孩子接触最多的环境。社会环境中有广泛的识字空间,通过孩子经常接触的事物和物品进行识字练习,让孩子们爱上识字带来的乐趣。培养孩子养成留意观察和学习认识身边的事物。例如,在教学生一年级(下)“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后,与家长主动沟通,让孩子们有空多跟父母去商场和超市,一边买东西一边识字。教育、引导家长们随时随地、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孩子识字的良好习惯。
2、逛街旅游,外出游玩时主动识字。在一年级(下)教学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后,请家长带孩子们到校门口去认识公交站台,并带孩子们上车去参观,让他们去识别站台与车上的汉字。如公交车提示语、路两边的道路名称和商店名字等。引导孩子们在平时上学、放学的路上,注意观察周围的广告、标语、标示等,培养孩子们在生活环境中主动去识字的良好习惯。
3、在人际交往中识字认字。教育孩子们在与大人们交往中,熟悉和使用称谓用语,认识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伯伯、婶婶等等各种称谓,并按辈分、远近排列认识、写出,制作成卡片等,经常熟悉、记忆,不断积累识字数量。
三、在家庭环境中识字
家是孩子生活成长中所处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孩子们接触最多的地方,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未来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1、日常生活中结合物品、实物识字。动员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加入到识字的活动中来。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给家里物品、摆件、家具、农具、物品等贴上名字标签。如把味精、白糖、盐分别放在三个一样大的调料盒中,让孩子自己去分辨,然后贴上标签,写上名字。
2、在孩子们看电视看课外读物中识字。在一年级(下)“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就出现了,“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让我读给大家听。”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对孩子们有很强的吸引。特别是孩子们喜欢看的动画片,里面的片名和主人公的名字等相关内容孩子们都如数家珍。所以我建议家长课外时间多陪孩子们观看有意义的电视动画,看后问一问、考一考孩子们。特别是对电视中常见的字幕,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识新的汉字。并在认识后带到班上来读给同学们教给同学们。提高孩子们在家主动去学习新汉字的积极性。
3、制作识字小报增加识字兴趣。为了不让孩子们对新认识的字回生,每两周都会让学生做一次识字小报,将平时在生活中认识的字还有食品袋包、报纸、包装盒上等上面的生字剪下来贴在卡纸上。在旁边配上漂亮的图画,写上新认识的字带到学校来相互之间展示学习。并将做得好的作品,轮流贴在教室外展板上。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大家参观学习,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大幅度提高。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基础,更是低年级教育的关键时期和主要内容。只有打好了识字的基础,才能更好地推动写字、造句、用字等其它语文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虽然基础条件差,识字认字水平参差不齐,但我们作为“园丁”的教师只要动脑筋、想办法,因地制宜地结合实际和现有条件,克服困难,探索实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低段教学同样会达到新课标改革的教学要求,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