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之我见

【作者】 甘立贵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孝儿镇中学宝山校点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而实验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素養,帮助学生巩固生物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花费时间和精力改进探究性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生物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为学生下阶段的生物学习扫除障碍。本文结合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案例,分析改进探究性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课实验性、动手能力和探究性集于一体。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生物课凸显出二十一世纪领先科学的独特特点。生物实验教学作为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构成内容,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飞跃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初中生综合素质,设置了以生物实验为载体的教学体系。在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带着疑问做实验,在动手前提下进行认真的观察,成为获取生物知识、发现生物现象、探究生物学规律的主要途径。
  一、合理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核心就是学生全过程参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探究时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安排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方法与步骤,将课上讨论与课下操作相结合,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与创新。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的实验中,教师安排学生去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观察完还要检查学生观察的效果。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定的学习任务,但是还是无法检查每个学生是否完成了任务。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将种子的各部分结构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摆在纸上,并写出结构名称。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的时候,就很容易检查每个学生实验任务的完成情况,避免学生应付实验。此外,任务要化零为整,不要太碎,如果任务太多,教师可以提前设计成实验报告单,不然很难组织实验教学。总之,通过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讨论,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积极性。
  二、依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实验,并增设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设备和实验内容在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需要结合生物课本探究实验设计相关的实验,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也要不断优化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策略。结合生物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出的教学方法一定得符合课改的理念,让学生合作学习,设计和生活相关的实验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内容。与此同时,生物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生物实验中和其他同学合作探究,以此来营造出积极活跃的探究性合作性的生物实验学习课堂[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不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分割开,将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初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注重方法的指导
  无论是何种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最主要的,即要做到“授之以渔”,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也不例外。明确实验变量是实验设计的关键,也是学生实验设计的难点,此时,在方法上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和总结实验变量确定的方法至关重要。我们知道,有的实验变量可直接根据实验目的而获取,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什么?(光)”;而有的则需要通过实验目的、原理的分析得到,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对此,我们可以先通过演示萝卜条分别浸泡在清水中和浓糖水中呈现的不同现象,促发学生提出问题:“萝卜条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把皱缩且非常软的萝卜条放在清水中其细胞会发生什么变化?”“糖水和清水的区别在哪?”“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明白细胞吸水和失水是这个实验的原理,并确定“细胞外溶液的浓度”这个关键的实验变量,从而在实验设计中理解“干扰因素及如何避免其对实验的影响”“对照及对照组的设置”等关于科学实验的思路和方法,把握了实验设计的关键,突破了设计的难点。
  四、用实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新课标倡导自主, 探究, 合作。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通过生物实验教学, 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和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例如:学习“菌落的培养”时学生对培养基, 接种等概念难以理解, 感觉十分抽象, 教师用学生喜欢吃的酸奶, 来演示酸奶的制作过程。
  教师拿出自己家的酸奶机 (其实是一个恒温器) 演示一遍制作酸奶的流程:配制培养基 (纯奶) ——高温灭菌 (奶和容器) ——冷却——接种 (加入制好的酸奶) ——恒温培养。教师布置学生自己回家自作酸奶, 第二天多数学生都喝到了自己制作的酸奶。通过这个实验, 学生迅速理解了菌落培养的原理, 步骤, 化抽象的概念用于操作的实验中, 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再如:在学习“生男生女的概率”时, 教师准备两个纸箱, 一个纸箱放入60个白色小球, 代表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 另一个纸箱放入白色和黄色小球各30个分别代表含“X”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 然后让全班每一位学生分别在两个纸箱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 组合到一起, 观察结果。两个白色的球则代表女孩, 一个白色的球, 一个黄色的球代表男孩, 随后将小球放入原来的纸箱中, 继续抓直到抓完, 最后统计全班的结果, 学生惊讶地发现男孩和女孩的比例竟然非常接近1:1。对初中生来说概率问题是一个非常抽象难懂的问题, 这个实验的设计给学生很多启迪, 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 启发自身的思维, 提高了理解力, 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探究性实验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这几步,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比提出问题重要。能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在探究性实验和这几个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设计实验,它没有固定的方法步骤,这需要学生集思广益才行,对于探究的结果正确与否,与假设是否相符,也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如在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这个实验中,实验本身学有一定的难度,还用到了一些化学上的药品——氢氧化钠,这就增加了设计和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学生一些适量的引导,提示氢氧化钠在此的作用、设计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等。在老师的提示下,越有难度,学生越想表现自己,都会尽自己量大的努力,进行设计实验。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选择实验材料,只要难完成实验就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总之,探究性实验是生物教学中最重要的辅助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因此,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要致力于学习和钻研。开展特色探究性实验,高效地完成实验教学,并通过不断的改进使其完善,更好地为我们的生物学教学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