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试论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杨 敏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我们都知道,数学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一直在强调数学课要有生活味而不失数学味,但要做好似乎又觉得有些莫测高深。把学生陌生的知识放在他熟悉的经验中去学,把学生熟悉的知识放在陌生的环境中去用,就是一个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主体作用最好的发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数学课中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一、利用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对称》一课,就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中螃蟹、蜻蜓、房屋、心形这些对称的图形引入新课,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什么是对称。再比如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很多老师都选择了和学生一起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这是很多孩子都会玩的游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去体验可能赢、可能输,也可能平,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二、关注个体差异,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由于学生在认知方式、思维策略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来及时发现问题,对相应的学生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比如在《行程问题》一课时,屏幕上出现了:布拖到西昌距离是112KM,最高时速55KM/时,小明的爸爸驾车能在2小时内从布拖赶到西昌吗?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其中一个学生答道:能,超速驾驶肯定能赶到。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做,批评或者不理睬这位学生,还是给学生讲清楚,不超速既是题目中的要求,也是我们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也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无论准确与否。
三、找到生活原形,增强学生理解数学的能力
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处理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矛盾,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实践,再现找到生活中的原形。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找准理论与生活的衔接点,最大限度地挖掘知识点的生活内涵,通将数学问题还原于生活现实,课堂上常用的有画线段图示意,出示教学模型等方法。这有助于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和数量关系。但如有可能将数学内容进一步生活化,学生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可先让学生回想并讨论生活中两种物体运动的情况,然后让两名学生到教室前面,根据生活中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从时间、地点、方向、运动结果四个方面进行模拟和再现,其余学生则用手势表示运动状况。这样,我根据学生的模拟活动用线段表示,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相遇问题中同时或不同时,同地或不同地,相向或同向、背向,相遇或相距等重要的数学术语的实际含义。
四、探究生活经验,培养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数学语言记录生活经验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2.用数学活动探究生活实践
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3、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4、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5、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
一、利用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对称》一课,就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中螃蟹、蜻蜓、房屋、心形这些对称的图形引入新课,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什么是对称。再比如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很多老师都选择了和学生一起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这是很多孩子都会玩的游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去体验可能赢、可能输,也可能平,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二、关注个体差异,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由于学生在认知方式、思维策略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来及时发现问题,对相应的学生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比如在《行程问题》一课时,屏幕上出现了:布拖到西昌距离是112KM,最高时速55KM/时,小明的爸爸驾车能在2小时内从布拖赶到西昌吗?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其中一个学生答道:能,超速驾驶肯定能赶到。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做,批评或者不理睬这位学生,还是给学生讲清楚,不超速既是题目中的要求,也是我们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也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无论准确与否。
三、找到生活原形,增强学生理解数学的能力
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处理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矛盾,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实践,再现找到生活中的原形。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找准理论与生活的衔接点,最大限度地挖掘知识点的生活内涵,通将数学问题还原于生活现实,课堂上常用的有画线段图示意,出示教学模型等方法。这有助于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和数量关系。但如有可能将数学内容进一步生活化,学生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可先让学生回想并讨论生活中两种物体运动的情况,然后让两名学生到教室前面,根据生活中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从时间、地点、方向、运动结果四个方面进行模拟和再现,其余学生则用手势表示运动状况。这样,我根据学生的模拟活动用线段表示,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相遇问题中同时或不同时,同地或不同地,相向或同向、背向,相遇或相距等重要的数学术语的实际含义。
四、探究生活经验,培养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数学语言记录生活经验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2.用数学活动探究生活实践
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3、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4、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5、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