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按历史分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 刘雪娇
【机构】 贵州省思南县张家寨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中学历史课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我国的史学传统。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通过不同阶段的历史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稳定的、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爱国主义教育;系统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至教书育人的全部过程,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其中历史教学担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可以结合历史的分期和中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按历史分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因及前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按历史分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爱国主义是历史范畴,而历史具有鲜明的阶段性色彩,人类历史覆盖了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历史伴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向前发展,并为这一时期的人物、事件留下深深的烙印。第二,人的生命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过程,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人同样可以属于历史范畴,中学生的年龄增长和心理发展也伴随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增强,具有明确的阶段性,而不同阶段的青少年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表现是不一样的。第三,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它本身就有一个由近及远,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历史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教育学生从爱生活,爱父母、爱家乡再到爱国家,在具备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后才会在社会当中去实践。
历史学科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统一,是按历史分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条件和必要前提。历史学科的学习与爱国主义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历史学科的学习注入活力,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又会在潜意识中形成更加稳定和具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学科中把握好爱国主义这条主线,才能更好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
二、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按历史分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按历史分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地、有层次地学习爱国主义的内涵,并结合学生的情感和信念最终形成具有广泛性和稳定性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因此,在历史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方面有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历史学科在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有利条件,具有不可替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分三个历史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中国古代时期
这一阶段的历史时间跨度长,并且有着辉煌的历史成就。从大约170万年前出现的元谋人到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这一阶段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树立起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曾是西方列国可望而不可及的。西汉前期,中国就已经有纸了。我国的名胜古迹举世闻名,现存最早且曾令无数人为之感叹的石拱桥——赵州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留给后人和世界的宝贵遗产——敦煌莫高窟、深埋地底两千年令人叹为观止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巍峨蜿蜒的万里长城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古代科学家在数学、医学、天文学、农学等领域更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天文学方面,中国古代留下了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彗星的记录。在农学上,中国古代成就了卓著的四大农书。在医学上,有被后世誉为“万世宝典”的《伤寒杂病论》。以四大发明为首的中国古代发明更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绘画、戏曲、诗歌、小说、书法等,更是绚丽多姿,不胜枚举。通过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介绍,树立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热爱并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在充满魅力的山河图画中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启发同学们不断丰富和壮大祖国的物质文化财富。
(二)中国近代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大门被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的硝烟后陷入了挣扎。然而灾难却接踵而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帝国主义的一步步紧逼,在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下,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然而,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民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从关天培抗英到左宗棠收复新疆,深藏一份爱国之心的众多地主阶级爱国志士,奋力抵御外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朴实的农民兄弟们怀着一片赤子之心,尽力挽救着祖国;以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资产阶级改革家欣起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同样是为了“救国图存”。中国人时时刻刻没有忘记复兴和强大自己的祖国,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掀起了惊涛骇浪。郑成功、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邓世昌等英雄人物,不畏牺牲,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发和培养着中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学习先烈要在祖国的危难时刻,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通过对祖国的屈辱史的介绍,树立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责任心,激励广大中学生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书写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面对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经过长达八年的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为了中国能走上正确的道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血战湘江、飞夺卢淀桥、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在经历了长期的艰苦奋斗和一场场的浴血奋战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千百年来,许多爱国仁人志士都在寻求救国的道路,但历史和今天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复兴,走向繁荣和富强。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李大钊、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等无数先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革命先烈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路上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抛头颅、洒热血。通过对中国革命史以及革命英雄的介绍,让中学生了解到今天的太平盛世都是由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并坚定作为中国公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的态度和立场。
(三)中国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如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所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全国人民在坎坷和曲折中不断前进,在三年的时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一步步的完善了国家的法制,并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启了“一国两制”的统一方针,迎来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在的中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飞跃。在祖国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领域都有许多杰出的贡献者,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钱学森等,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便是教育中学生带着滚烫的赤子之心去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秉持肩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国家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个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保家卫国,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总之,历史学科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时俱进,要继承和发扬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注入新时代的活力,吸纳当今的时代精神,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地找出规律、总结经验,进行有序的、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范多青.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历史教学的始终,青海:《青海教育》,2007.
[3]陈林保.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江西:《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爱国主义教育;系统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至教书育人的全部过程,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其中历史教学担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可以结合历史的分期和中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按历史分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因及前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按历史分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爱国主义是历史范畴,而历史具有鲜明的阶段性色彩,人类历史覆盖了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历史伴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向前发展,并为这一时期的人物、事件留下深深的烙印。第二,人的生命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过程,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人同样可以属于历史范畴,中学生的年龄增长和心理发展也伴随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增强,具有明确的阶段性,而不同阶段的青少年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表现是不一样的。第三,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它本身就有一个由近及远,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历史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教育学生从爱生活,爱父母、爱家乡再到爱国家,在具备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后才会在社会当中去实践。
历史学科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统一,是按历史分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条件和必要前提。历史学科的学习与爱国主义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历史学科的学习注入活力,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又会在潜意识中形成更加稳定和具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学科中把握好爱国主义这条主线,才能更好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
二、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按历史分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按历史分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地、有层次地学习爱国主义的内涵,并结合学生的情感和信念最终形成具有广泛性和稳定性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因此,在历史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方面有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历史学科在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有利条件,具有不可替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分三个历史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中国古代时期
这一阶段的历史时间跨度长,并且有着辉煌的历史成就。从大约170万年前出现的元谋人到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这一阶段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树立起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曾是西方列国可望而不可及的。西汉前期,中国就已经有纸了。我国的名胜古迹举世闻名,现存最早且曾令无数人为之感叹的石拱桥——赵州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留给后人和世界的宝贵遗产——敦煌莫高窟、深埋地底两千年令人叹为观止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巍峨蜿蜒的万里长城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古代科学家在数学、医学、天文学、农学等领域更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天文学方面,中国古代留下了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彗星的记录。在农学上,中国古代成就了卓著的四大农书。在医学上,有被后世誉为“万世宝典”的《伤寒杂病论》。以四大发明为首的中国古代发明更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绘画、戏曲、诗歌、小说、书法等,更是绚丽多姿,不胜枚举。通过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介绍,树立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热爱并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在充满魅力的山河图画中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启发同学们不断丰富和壮大祖国的物质文化财富。
(二)中国近代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大门被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的硝烟后陷入了挣扎。然而灾难却接踵而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帝国主义的一步步紧逼,在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下,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然而,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民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从关天培抗英到左宗棠收复新疆,深藏一份爱国之心的众多地主阶级爱国志士,奋力抵御外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朴实的农民兄弟们怀着一片赤子之心,尽力挽救着祖国;以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资产阶级改革家欣起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同样是为了“救国图存”。中国人时时刻刻没有忘记复兴和强大自己的祖国,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掀起了惊涛骇浪。郑成功、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邓世昌等英雄人物,不畏牺牲,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发和培养着中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学习先烈要在祖国的危难时刻,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通过对祖国的屈辱史的介绍,树立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责任心,激励广大中学生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书写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面对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经过长达八年的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为了中国能走上正确的道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血战湘江、飞夺卢淀桥、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在经历了长期的艰苦奋斗和一场场的浴血奋战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千百年来,许多爱国仁人志士都在寻求救国的道路,但历史和今天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复兴,走向繁荣和富强。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李大钊、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等无数先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革命先烈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路上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抛头颅、洒热血。通过对中国革命史以及革命英雄的介绍,让中学生了解到今天的太平盛世都是由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并坚定作为中国公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的态度和立场。
(三)中国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如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所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全国人民在坎坷和曲折中不断前进,在三年的时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一步步的完善了国家的法制,并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启了“一国两制”的统一方针,迎来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在的中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飞跃。在祖国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领域都有许多杰出的贡献者,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钱学森等,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便是教育中学生带着滚烫的赤子之心去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秉持肩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国家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个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保家卫国,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总之,历史学科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时俱进,要继承和发扬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注入新时代的活力,吸纳当今的时代精神,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地找出规律、总结经验,进行有序的、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范多青.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历史教学的始终,青海:《青海教育》,2007.
[3]陈林保.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江西:《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