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 夏 丹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乐善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五育合一”背景下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是新课标强调学生“亲身体验”的有效做法。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我们就可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说数学、做数学、用数学,再创造等方式来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实践应用
  体验是一种经历,是一种亲自参与学习的过程实践。传统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中的学习学生仍然是有体验的,只是这种体验被当作为容器而“被灌”,其特征就是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显然,这样的学习,减少了主体体验的经历。在全面践行新课标和“五育合一”课改中我们仍然强调要求亲身体验这种实践,让学生在亲历中认识数学,感知数学作为一门工具的实用价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验式学习,是以学生主动经历或通过模拟实际地亲历为前提下的数学实践。这样的学习就需要教师搭建平台,把学生卷入其中开展活动探究,以让他们在学习中深入体验数学知识学习的感知、获取、内化以及建构过程。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在践行“五育合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体验式学习在其间的实践应用。
  一、搭建实践操作平台——体验“做数学”
  体验式学习是以“做数学”为基础的积极参与与亲历实践,教学中我们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让学生在搭建的平台中带着目的“玩”。这种“玩”是寓教于乐的做法而非放任自流。所以,数学课堂上的体验式学习展开就需要教师在精心设计方案的前提下科学组织,即搭建动手操作平台,让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小学生在获得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数学教学,口头宣讲模式成为“满堂灌”的主要方式,忽视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导致学生只有从视听路径上感知获取。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不仅难以内化,而且忘得快。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小学生好动需求强,而且“做”这种体验又会促进思维参与——因为思维与动作有很强联系。所以,体验式学习就离不开“做”这种方式来学数学的实践,而开展体验式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在动手操作中建构知识的同时促进思维发展。为就是“做数学”的操作体验。为了有效开展这种体验,现行教材提供了很好载体,那就是教材上的“做一做”。教学时,为把这个载体完成学生有效体验的实践平台,就需要科学编制实施方案,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体验到动手操作“做数学”的快乐。
  二、鼓励学生探讨交流——体验“说数学”
  数学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习得数学语言的教学。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说数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数学这门学科,形成数学思维,还能提升其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数感发展。作为一线教师,要实现数学课堂上的“五育合一”效果就需要拓展数学育人宽度,而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探讨分享的学习模式的实践就是其中一辙。而为此,构建对话平台,营造畅所欲言的自由氛围,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方式的形成,就成为让学生“说数学”的重要体验平台。在这种氛围与平台下,学生主体性增强,表现为积极、活跃、兴奋,有“老师,我来”的强烈愿望。这样的人脉支持形成,既利于教师教学展开的顺利完成又利于学生兴趣的有效培养。例如,在引导学生学“分数化成小数”时,我们就让学生猜想后进行交流,然后再探讨1/4、5/12、1/3、6/12等分数能否化成小数的问题进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让学生探讨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条件。课堂中,有的学生说与分子有关,有的说与分母有关,但更多的学生认为与分子、分母都要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进行验证。最后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交流总结以得出结论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说数学”这种经历,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和表达分享兴趣的培养,最后果要的是让学生从口中说出的知识强化了体验,不易忘记。
  三、引导学生数学实践——体验“再创造”
  数学学习是强调学生亲身参与下的再发现、再创造的经历过程。没有这种切身体验,“再创造”就是一句空话。学习中的“再创造”不是有实体产生的创造,而是学生把要学习的东西通过自主实践,并在其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要实现这种效果,就需要教师以此为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创设条件而施之,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把复杂的知识通过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思想方法变得更简单而快捷。数学中的“再创造”对于小学生而言,就那是“开放式”训练与实践,学生思维灵活,解决问题方式多样,能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如将“圆的面积”计算转化为求长方形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把1+2+3……+99—+100转变化图形组合等方式计算,实际上都是一种创造。培养学生“再创造”能力,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数学学习体验,又能促进学生对创造的需求和乐趣的产生,是“五育合一”课改强烈呼唤中的重要关键词。在这些年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验除了开展“再创造”之外,但更多的是“用数学”。值得注意的是,“用数学”不是随意的做题答问,而应是以发挥数学实践性为前提的数学实践,这样才能更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能力形成。
  总之,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五育合一”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个远大理想,就必须创新策略。而践行体验式学习策略,让学生在更有效的平台上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亲身体验学数学、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体验学习快乐。
  参考文献:
  [1]尤静玲,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新课程,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