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探究

【作者】 张 琳 付 妤 申镐华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长乐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搭建培养平台,引导学生语文实践,让学生语文素养发生渐进式变化,与日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加强;培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必备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的这种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感受语文魅力,从而培养语文兴趣,习得这种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可以说,语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而传统语文教学,却把取向定为“教以应试”,多年实践已证明,其方向明显走偏。在全面进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归宿的方向。
  一、挖掘魅力,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中发展语文素养
  引导学生感悟语文魅力,就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获得审美情感,提高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丰富、具体、生动,做到趣味横生,妙珠连连,确实让语文彰显魅力,用语文自身魅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于每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如果我们教师善于挖掘,总结和收集,并把它用之于教学中,就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趣味无穷和博大精深。识字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中文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如文字有很多可循的规律:有关水的就有“三点水”或是“两点水”的偏旁,如河、湖、海……,还有水的特点,清、洁、净等等,这都体现了文字的魅力所在。又如“哭”和“笑”两个字,曾经有过一个调查,就是让不懂中文的老外看这两个字,让他猜哪个是哭,哪个是笑,结果很多人都猜对了。我们的文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起来的,其中有形的成分,如“哭”是两个口在上面,底下有一点,就像人的双眼正流着泪的样子,而“笑”字各个笔画都是舒展开的,能给人眉开眼笑的感觉,这些都是其他文字所不可比拟的。挖掘语文教材就能让这些有魅力的文字带给学生无穷的感受!
  语言文字的魅力还在于“意同”的多样表达,一字之差的神奇效果,往往会让人感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啼笑皆非”……如《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课文前面说,“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用的是“看”,而后一句“他盯着小葫芦”,用的是“盯”。这里为什么用“盯”,而不用“看”?我们想一想,这两个字是很有特点的,“看”的范围大,不只是在一点上,“盯”就只在一点上。这里的“盯”是说那个人没有注意叶子上的虫子,只注意了葫芦。说明那个人不懂得叶子与葫芦的关系,盯的是葫芦,心里想的就只有葫芦。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不仅要引导,更要点拨,让学生在多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引发语文实践的“冲动”。《桂林山水》一文,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祖国自然风光的热爱。要让学生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全文中心句,上这课时,可先利用电教媒体播放桂林山水的美景,再让学生们品读重点段落。经过反复的品读﹑推敲一句句、一字字,学生在读通、读顺文字中,自然就能读出桂林那幅山水画的美妙。当读着“漓江的水真静啊,……”“桂林的山真奇啊,……”这些排比句时,文字里隐藏的连绵不断的画卷就能完整地浮现在学生脑海,他们的心中也涌起了由衷的情、由衷的爱。此时,学生感受到的文字魅力既雅致又深刻。
  二、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空白处补白”发展语文素养
  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门径,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因此,通过于此,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就显得意义非凡。我们知道,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视艺术空白的作用。这些“空白”的设置正因为是在“无字之处”、“无声之处”,因此,就带上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穷人》一课,桑娜把邻居西蒙死去的情形告诉了刚刚打渔归来的丈夫,但她没有把话说完就“沉默”了,她为什么欲言又止、她在想些什么?作者用“沉默”一词留了一个“空白”,教师于此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想象,为“沉默”一词解密。这时,我们就可以开展写作了,引导学生想象,把内容补全,进一步详实。
  三、培养思维,让学生在“难以言传”处想象发展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特别是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时,语文的美妙就需要思维去运转了。而在此处,引导学生放开思维去想象,就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模糊的、难以描慕的一面,就是针对这种心理现象的概括。这种心理现象反映到作品上往往“言”不能尽“意”,这就需要读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去还原。如课文《乡村的傍晚》末句“整个乡村沉浸在一片恬静的气氛中”。如何理解“沉浸”呢?似乎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教学中,可以对照白天乡村的生活场景,写一写这些人、物在夜晚都怎么样了,从这些变化中体会“沉浸在恬静中”到底是怎样的场景,而后通过朗读加以再现。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给学生创造最佳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体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意会,有收获。这样的过程,无疑对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是很有好处的。天长日久,语文素养的提升就会发生渐进式的提高。
  总之,作为奠基的语文教学,我们应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使之随着年级的升高,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应有水平,这样才是真正发挥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实现了我们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张春敏,论小学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策略[J].教育研究,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