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提效策略

【作者】 杨清梅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富源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古诗教学,提高其有效性,是我们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朗读,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品诗赏词,咀嚼其中“滋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提效策略
  古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传承文明的载体。加强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中国曾是一个诗的国度,是一个重视诗教的国度,如何让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的小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实验证明:运用多媒体展现古诗中多重艺术含量,诱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产生与诗人本意相默契的艺术境界,使之获得丰富而持久的美感。教师寓知识于感染中,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互相提问、切磋、探讨,渐入佳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欣赏诗情画意。但在现实中,古诗教学教学策略简单单一,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也消失殆尽。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如何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就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古诗教学的提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理解中背诵
  古人写的诗,自然应采用古人所说的方法去解读。他们说要“书读百遍”方可有得“其义自见”的神奇效果。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要重视读的策略,搭建读的平台,让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这样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了。所以,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这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应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而背诵往往就是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的最好方法。例如,《清平乐?村居》教学,可让学生背诵高鼎的同名诗《村居》;当学生描述到“大儿子在田间锄草”时,可引导学生吟诵《锄禾》;当学生描述到“小溪里开满了荷花”时,相应引导学生吟咏《江南》。以诗引诗,提高学生读背兴趣,能让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同时了解作者感情,提高教学效果。
  二、想象诗中“弦外之意”、咀嚼其中“滋味”
  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其创造艺术容量的能力,胜过其它文体的“文繁而意少”。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通过动画、图像、声音或视频,来展现诗中多重艺术含量,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产生与诗人本意相默契的艺术境界,获得咀嚼不尽的美感“滋味”。
  (一)接近联想品其“韵味”。学生读到“移舟泊烟渚,江清月近人”里的“月”,会联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体会到诗人的思乡、想念亲人的感情。
  (二)类比联想品其“余味”。在学习《凉州词》时,学生看见咆哮的黄河、荒漠的孤城,学生想到在这永无春色的边境,战士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多么单调,多么凄苦。又联想到当权显贵却在寻欢作乐,在听到如泣如诉的笛声时,无不黯然神伤,对边境战士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对比联想品其“味外味”。在学习《过古人庄》时,让学生观看村庄里的人口语交际,联想到当今一些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互相利用、防范,更能体会诗中平淡之中见真挚,亲切和谐,不讲客套的人际关系是何等诱人。
  诗人想象丰富,情动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叹之,咏歌之,还可手舞足蹈。学生能够把想象到的故事情节表演出来,表演之中也能体会“味之无极”。
  三、品诗鉴赏人格,提高审美能力
  诗可陶冶心灵,发幽思,学生从学习中渐渐领悟到诗品如人品,诗的风格美和人格美是紧密相连的。学生每观其文,想其人德,就会感受诗中的风格美和人格美,从而在品诗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
  (一)体会内容风骨之美。如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比较三曹的特点。学生通过大量收集信息,分析比较得出:曹操在诗中真实地反映出当时悲惨地社会实况,表现出强烈的建功立业地进取要求,因而其诗具有一种慷慨之气;曹植的诗篇充分体现了他一生的生活情绪,我们俨然感触到一个怀才莫展而沉浸于抑郁痛苦中的诗人;曹丕的诗不过是作为贵族享乐生活的写照而已。
  (二)体会形式丹彩之美。《诗品序》中有云:“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要让学生体会到诗中之气,运用多媒体来辅助能化解这一难点,其合理的设计能一目了然地展示浓丽之色和淡雅之色。如杜甫的《绝句》可以在计算机上出现四幅画,让学生来着色,最后体会出景美音美都是因为情美的缘故。又如让学生比较陶潜和谢灵运的区别,多媒体可以表现陶潜不事雕琢,只着力于景物的数笔勾勒点染的风格,学生通过查询分析、讨论、比较得出:与谢灵运不同的是,山水草木在陶诗中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长,既平淡无华盎然生意。学生讨论他为什么能把山水草木描绘得如此妙趣横生呢?明白根本原因在于他有深厚的心胸和贯注生气的情感,并把它融注于山水草木之中了。渐渐体会到陶潜的诗表现了他弃绝流俗、卓尔不群的精神境界。
  总之,要提高教学古诗教学有效性,我们就要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施教,特别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来辅助,更是一种良好策略。这样操作,才能使古诗教学不再停留在“翻译+机械背诵诗词大意”上了,相反,更多地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达成有效双边,更能建构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春平,提升小学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