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
【作者】 刘世兰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大运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联系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以提高教学效果为落脚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理解;背诵
古诗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典文学皇冠上最闪亮的钻石,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熠熠生辉,愈加夺目。古诗作为中国文学大花园中的奇葩异卉,一直为人们所吟诵、咏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路历程。“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句句俗语告诉我们,古诗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会有多么大的帮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使学生从一首首精美的古诗中感受到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探求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使他们获得生命的思考,思想的启迪,使他们爱学古诗,学好古诗呢?笔者进行了一些学习和思考。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心态,这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而背诵往往就是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赏朗诵,理解背诵,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同时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多数是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头联、颈联、尾联应该怎样读,需要教师给予很好的指导。教师的示范朗诵对学生理解诗词具有很大的帮助,重视朗诵是诗词教学的根本。古诗词都有严格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行云流水,熟读还可以促进背诵。
三、巧设问题,加深理解
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挖掘课本内在的、深层次的意义,从而设计出富有张力的问题。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专心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例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有张力的问题:“为什么叶绍翁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就知道有满园的春色呢?他为什么不写满园的春色呢?”这是一个引人入胜、意味深长的问题。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有的说作者对园中景象并不知道,这只是他的一种猜测;也有的说作者以前肯定来过,见过园中景色;还有的说叶绍翁故意这样写,让我们产生无限遐想等等。教师抛出的问题,学生给出的答案截然不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同样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有张力的问题:“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什么是鸭子先知道呢?”这一巧问,答案虽然很简单,却让学生脑海中浮现出春天万物复苏,鸭子在水中嬉戏,一片生机勃勃的画面,体会到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之情。
四、引导学生领略诗意境界
古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古诗讲究的是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创造意境。小学教材中收录的古诗凝练优美,往往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但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不多,情感体验相对较少,古诗中的语境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可从补充材料、反复诵读、情景再现、联想对比、借助多媒体课件等多个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文,领会意境,通过多读、多想、多听、多看,还原描绘的形象,从而由表及里,品味特有的意境,领会蕴含的道理,促进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升华。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课上为学生补充一些与古诗相关的资料,还原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人当时正携妻子流落在外,听到混乱多年的“安史之乱”被平息的喜讯后不禁大喜若狂,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此诗,这样便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喜欲狂”的激动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我国古诗词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其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代表,而且我国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应改革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才可保障小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感受我国古代诗词传递的美感和情怀,促进我国古代诗词的传播。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理解;背诵
古诗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典文学皇冠上最闪亮的钻石,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熠熠生辉,愈加夺目。古诗作为中国文学大花园中的奇葩异卉,一直为人们所吟诵、咏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路历程。“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句句俗语告诉我们,古诗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会有多么大的帮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使学生从一首首精美的古诗中感受到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探求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使他们获得生命的思考,思想的启迪,使他们爱学古诗,学好古诗呢?笔者进行了一些学习和思考。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心态,这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而背诵往往就是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赏朗诵,理解背诵,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同时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多数是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头联、颈联、尾联应该怎样读,需要教师给予很好的指导。教师的示范朗诵对学生理解诗词具有很大的帮助,重视朗诵是诗词教学的根本。古诗词都有严格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行云流水,熟读还可以促进背诵。
三、巧设问题,加深理解
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挖掘课本内在的、深层次的意义,从而设计出富有张力的问题。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专心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例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有张力的问题:“为什么叶绍翁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就知道有满园的春色呢?他为什么不写满园的春色呢?”这是一个引人入胜、意味深长的问题。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有的说作者对园中景象并不知道,这只是他的一种猜测;也有的说作者以前肯定来过,见过园中景色;还有的说叶绍翁故意这样写,让我们产生无限遐想等等。教师抛出的问题,学生给出的答案截然不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同样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有张力的问题:“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什么是鸭子先知道呢?”这一巧问,答案虽然很简单,却让学生脑海中浮现出春天万物复苏,鸭子在水中嬉戏,一片生机勃勃的画面,体会到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之情。
四、引导学生领略诗意境界
古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古诗讲究的是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创造意境。小学教材中收录的古诗凝练优美,往往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但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不多,情感体验相对较少,古诗中的语境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可从补充材料、反复诵读、情景再现、联想对比、借助多媒体课件等多个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文,领会意境,通过多读、多想、多听、多看,还原描绘的形象,从而由表及里,品味特有的意境,领会蕴含的道理,促进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升华。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课上为学生补充一些与古诗相关的资料,还原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人当时正携妻子流落在外,听到混乱多年的“安史之乱”被平息的喜讯后不禁大喜若狂,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此诗,这样便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喜欲狂”的激动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我国古诗词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其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代表,而且我国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应改革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才可保障小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感受我国古代诗词传递的美感和情怀,促进我国古代诗词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