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从“会读”到“慧读”转变
【作者】 李晶晶
【机构】 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陶罐和铁罐》教学一得
《陶罐和铁罐》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朗读对话,体会两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点。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圈画出描写陶罐、铁罐神态的词语,尝试读出人物各自不同的语气。再联系事物本身的特点,读懂故事,明白寓言蕴含的道理。本以为这样趣味盎然的寓言故事,孩子们学起来会很轻松快乐,可是课堂上的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刚学完第一环节(学习生字词语)和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分自然段的朗读课文时,部分同学心不在焉的各自玩着,有的同学东看看、西望望不在状态。
见此情形,我心想必须把孩子们从漫不经心的神游状态拉回来,何不进行角色朗读,让他们动起来。于是,我微笑着说:“同学们,现在我们走进第一剧场“国王的橱柜里”,同桌的两个同学分别进行角色扮演成陶罐和铁罐,练习朗读对话。等会儿请同学们来表演舞台剧,看看谁读得最好。”此话一出,孩子们变得无比兴奋,教室里一下子变得热火朝天。五分钟以后,我宣布小剧场开始了,并告诉其他同学要文明观剧。教室里高举的小手像初生的绿豆芽一般挺挺直立,个个都跃跃欲试。我请了一组小演员上台表演,其他孩子端坐着像电影院观影一样,我开始报幕,读旁白,小演员们读得认真,观众听得入神,掩盖不住脸上的笑容。朗读结束后,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师:“看同学们观剧的样子,一定感受很多,谁来评一评?”
小A:“H同学在读铁罐的话的时候声音很尖利,说话很伤人,听着让人觉得很“扎心”!”。
师:“这个“扎心”描述的极好,那你觉得铁罐的性格是怎样的?”
小A:“傲慢无礼,自以为是,不在乎别人的感受。”
师:是的,上学期我们学过“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样的性格确实不讨人喜欢。“那陶罐呢?”
小A:“D同学读陶罐的话的时候很心平气和,像在讲道理一样。给人感觉很绅士,像好朋友一样。”
师:你有什么词语送给陶罐吗?
小A:“友好、谦虚、大度、善良……”
师:嗯,这些词语是形容它的美好的、肯定的、赞赏的词语,带有这种情感色彩的词语也叫褒义词。那与之相反的词语叫“贬义词”。
见孩子们意犹未尽,于是又请了几组同学表演。评论时,有的说“她读铁罐的话太平和了,不够有杀伤力。”;有的说“他读陶罐的话声音太小了,像个怕死的胆小鬼一样!”;还有的说“那个省略号不能停顿太长,下文是“住嘴!”由此可见铁罐应该打断陶罐的话,把话筒抢过来说!”……就这样在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过程中,文本在孩子们的语言里被描绘的淋漓尽致,教室里充满着欢声笑语,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课后我细细反思,角色扮演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语文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它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高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语文学习基本任务。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书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适合让天真活泼的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拥抱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