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者】 黄 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庆岭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教师要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做到可持续发展。关注计算能力培养需要教师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计算实际水平,通过多方面的激发和刺激,使学生纠正计算失误,提高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技巧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环节。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关注学生计算的准确度和速度,遵循数学知识的规律,尊重小学生逻辑思维发展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利用科学的计算技巧与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积极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让学生克服计算困难,为未来计算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使其主动学习以打造高效课堂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比如说,在小学一年级下册课本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到数学,这也是第一次碰到数学计算,如果按照传统的刻板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导致他们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小明原来有10支笔,现在又买了12支,现在他一共有多少只?并请同学举手回答。而在回答过程中,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没有关系,要对他进行鼓励,引导他计算出正确答案。切记,不能急功近利,只要学生计算失误了,就对他进行批评、指责。而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使其更好地学习。
  二、教授学生正确的运用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教授学生计算方法,还应教授学生知识运用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计算的内涵,总结出计算规律,自主探索出简便运算的方式。例如,在“运算律”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春游时,教师要为每人发4个糖果,每个班级有36人,全校有25个班级,教师一共要准备多少个糖果。大部分学生都会列出4×36×25的算式,先算4×36,没有意识到要先算4×25直接得出100的意识。这种方式会加大学生的计算负担,容易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的乘法算式,如4×25、8×125、2×5等。还要教学生运用交换律、结合律、提取公因式等,如在计算50÷4÷25时可以变换成50÷(4×25),帮助学生打破常规的计算思路,灵活运用简便算法,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度。
  三、以多元化训练方式提高学生对计算能力提升的重视度
  数学计算繁琐而又麻烦,很多小学生稍微粗心就可能计算错误导致所有付出白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数学规律和计算法则,以计算技巧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以多元化方式来辅助学生训练计算。比如在学习“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比赛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派出代表到黑板上计算数学题,算完一道题返回队尾,让下一个接力,以此类推,最先答完的、准确率高的一组获胜,会获得教师颁发的“计算小能手”奖章或者是其他奖品等。通过这种比赛、分组合作、奖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其对计算能力的重视度,为其计算能力提升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四、合理布置作业,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若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不断地思考,产生更多的问题,加强对于生活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并在生活中有效应用数学知识,通过有效的計算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将理论用于实践,发挥其应用价值。
  要求教师合理地布置作业,并不是要求教师为学生布置海量的数学训练习题,而是要将巩固学生计算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使之掌握更为丰富的计算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授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后,就可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可以在班级内抽取几名学生,然后询问他们的出行时间、出行方式,而后再对他们最近一段时间的出行方式进行对比,给出相应的比较报告。在报告比对完成后,应引导学生明确这几名学生出行过程中时间、速度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出行过程中易受哪些因素影响,可能会出现迟到的现象。这样的作业布置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并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案例,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并提高计算能力。学生在分析时间、速度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时,将会把数学知识计算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计算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与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任知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训练与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基本要求,要采取科学、灵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训练方式,要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关注个体的不同发展,做到既要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势的发挥,又要体现统一的训练意志,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