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增强语文课堂趣味性的策略探寻

【作者】 兰永红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旧县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以增强语文课堂趣味性为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使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是我们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重要做法。本文探讨了运用故事、运用课本剧表演和开展语文实践等来实现增强课堂趣味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增强
  为有效实现“三活课堂”中的“活力展现”效果,增强语文课堂趣味性,我们不能再走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更不能只顾“应试能力”培养而强调分析串讲教学策略的实施。又特别是在强调学生主体理念的今天,我们要以增强课堂趣味性为追求,让语文教学形式多样又新颖,能给学生视听感官带来新鲜刺激,从而集中学生注意而使之不断发挥主体作用。下面,我结合“活力展现”的课改要求谈谈增强语文课堂趣味性的实践策略。
  一、运用有趣的小故事来增强课堂趣味性
  爱故事是人的天性,抓住这一特征施教是我们能吸引学生视听感官的有效方式。我们知道,小学生是典型的“兴趣中人”,他们是受趣而学。因此,在教学伊始之环节,我们就可引入一些与教学实际相关的、并且颇具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作为导入用语,以此来激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趣味性。这样就可有效聚焦学生目光,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就是所谓的开课激趣。除了这一环节应加强激趣外,还要把激趣的重力放在新知教学上,因为那时的小学生已到了注意力易分散的时段了,我们更要强化趣味性提升,让学生再次被卷入,成为互动主体。记得在一次识字教学中,刚教完能认识的字,我就看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耐烦的样子,于是我们就没有再接着展开能写的字的教学了,而是结合识字写字情况给他们讲了一个名为《枇杷与琵琶》的小故事:古代,有一个知县尤其喜欢吃枇杷果。有一位老财为了更好地讨好他,刻意叫人买来一筐上等的枇杷果,又亲自写了一张礼单,派人给知县送去。知县按过礼单一看,但见上边写着:“琵笆一筐,敬请笑纳。”他有一些迷惑不解:“我对弹琵琶又不感兴趣,他如何送我这类传统乐器呢?再说了,琵笆如何使用筐来装啊?”他开启筐一看,这才搞清楚原先老财主把那新鲜水果“枇杷果”写错了,写成传统乐器“琵笆”了。因此,那个知县就挥笔写下了一张回贴,叫人连着这筐枇杷果一起退了回来。贴了上是这样写的:枇杷并非此琵琶,只缘主人识字差。要是琵琶能结果,全县弦管尽开花。这就是乱写别字闹出的笑话,我们一些学生上课不认真,也很容易写出错别字来。听这样一说,学生又来劲了,他们在小故事中既获得了兴趣激发,又认识到了学好汉字、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了。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激趣,使学生主体性一下子上来了,还可以使课堂氛围也“活力展现”了。
  二、运用课本剧表演来增强课堂趣味性
  小学生爱表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角色是他们最乐意的,他们不论是演好演差,总能给课堂带来较强的趣味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针对教材中那些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演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还可以把教材内化为自身实践,更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能使学生进入到角色内心深处、设身处地进行思考和处事。课堂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爱好,让他们自主结合人员,自主设计扮演过程,商讨人物角色和职责分工,让他们重点把构思所演角色的姿势、神情、语言表达等作为表演创作的关键点。如在教学《白兔和鸭子请客》一文时,课堂上我就采用了课本剧表演这一形式开展教学,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白兔和鸭子,重点在设宴请客的对话上。通过这样设身处地的扮演,学生从学习者的角色转变为当事人,不仅能体会当事人说话的合理性和内心世界,还可以感受到人各有喜爱,不是我喜欢的,你就一定会喜欢的道理。通过课本剧表演,课堂上不仅增加了活力和趣味性,并且还加深了学生理解,培养了学生创作能力。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来增强课堂趣味性
  基于小学生好动这一特性而展开动手操作学习,是我们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又一重要策略。传统教学观认为,语文课堂增强趣味性的有效方法就是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而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学生活动的课堂设计,课堂仍然是沉闷的,不会有活力生成。因此,我认为课堂内容不仅教师活动,还应有更多的学生活动,让他们动起来学习才是课堂的“活力展现”。因此,我常在课堂开展语文操作学习,把语文听讲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听说读写实践,让学生有可读、可说、可写、可看、可操作的机会,把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形式多样紧密结合,让学生动手操作又动脑筋,对语文实践增强兴趣爱好。因而,在我的课堂上,总会看到学生是动起来的。原因在于我的教学设计就是为颇具乐趣、吸引学生而进行的方案预设。如学在《鲁班造伞》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关于“造伞”的描写内容,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前置作用,要求他们自读课文,并结合动手做一个小手工制作。教学到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学生拿出来与同学沟通交流,比谁的“作品”有创意。又如在教学《桂花雨》时,我在课堂上开展了朗读比赛,要求学生分组赛读。在学完古诗《梅花》后,要求学生结合内容花梅花图。
  当然,能使语文课堂“活力展现”的方式路径还有很多,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在“三活课堂”理念引领下不断创新课堂趣味性生成的路径,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释放,积极与教师互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我们的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而惠及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祖厉鲛,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J].学周刊,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