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李桂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观音镇凉风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其话语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解答问题性习题,不断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意识;探究;创新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也曾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因此,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本文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为例,谈谈一些具体做法与思考。
  一、增强学生话语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
  历史教学中,教师是教育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不能被教师代替。但长期以来,教师处于霸权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问题、思考问题,主体作用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其实,学生对历史问题有许多独特的想法,但如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增强学生的话语权,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提问。
  积极增强学生的话语权就是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心中疑问。在本课学习前有学习小组通过课前的先学先做,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不结盟运动是否绝对的不结盟?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组织?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书本阅读理解不结盟运动的概念,进行问题探究。不结盟其实是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结盟,而第三世界国家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而结成一种联盟。而中国为何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组织呢?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不难得出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与苏联结盟,条约有效期为30年,在此期间,中国不能加入这一组织。因此,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学生没有话语权;不是没有创新,而是缺乏思维碰撞的火花。
  新课程改革注重课堂的生成性,这个生成性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仅仅表现为教师的一种教育机智,表现为善于捕捉和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权利。针对历史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迅速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然后把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纳入教学内容,成为教学的闪光点。
  二、引导学生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施展自己的平台,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體地位,使初中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以促进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并且,通过这一方式对培养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极为有利,有助于充分提高初中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整体参与性,使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得以彰显。
  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参与到历史学习之中。其次,教师应为每个小组布置任务,以引发小组中成员的思考,使小组成员们能够齐心协力,一同使问题获得解决。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予以中肯的评价,并多对学生进行鼓励,以培养初中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自信心,以推动初中学生探究能力的进步。例如,在学习《收复新疆》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如教师可将初中学生分为两个派别,即左派与李派,而后让学生针对“海防”问题开展辩论,而通过辩论准备的过程中,就能够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发挥,并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布置探究性历史作业,拓展探究性学习
  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效果自然好,但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质疑,教师可以布置探究性历史作业,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锻炼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布置探究性问题历史作业,通常有以下几类:
  1、探究性的课后练习题。如课后的材料阅读与思考题、问题研讨题。
  2、用以考查学生探究(或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高考材料题与问答题。例如,2001年上海卷第37题。该题是关于2000年北京老山发现的汉燕王夫人之墓的。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试题中附有复原后的图片),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问考生倾向于哪一种说法?并简要说明理由。试题还进一步设问: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要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问考生有哪些方法?试题以考古成就为背景来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且考古学界对此尚无统一认识,以不明确的内容来考查学生的探索思考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试题让学生以现场考古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直接创造了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情景。因而,用这类题目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去完成,更能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师了解接触到的史学新观点问题。比如,有关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个问题,史学界有新的不同的看法。对此,教师可将这新观点设计成探究性历史作业,布置学生做,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编写历史小故事
  比如在学习了必修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后,为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用第一人称以1915年“北大生活的一天”为题,反映当时社会的变迁。因为作为大学生,对外国传入的新事物能最敏感、最有兴趣,可以设身处地的从衣、食、住、行、娱乐等各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有的学生甚至提到了课本上没有涉及的发型变化,流行音乐等,说明学生历史阅读面广,并且下了功夫,达到了作业的目的。另外如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春秋时期,写下你的所见所闻,体会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孔子为什么会提出“仁者,爱人”、“爱,有差矣”、“克己复礼”等儒家学说;而老子会提出“无为而治”主张,向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这样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就会对历史教学内容产生自己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在中学历史学科上的探究能力,要求中学生充分熟悉掌握中学历史课本内容。同时,老师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为热爱历史,喜欢历史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本文主要通过人教版初中历史为例,详细分析了中学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的研究结果。并对相关问题给与了解决方案,为中学历史培养学生学科探究能力提供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