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
【作者】 周跃琴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双谊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音乐是儿童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在对幼儿们的长期实践分析说明:游戏作为一种特定方式,能够推动儿童审美观念的进步。幼儿园开展的音乐教学活动游戏化能够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利用游戏来学习知识,产生开心之感,此种活动方法,不只是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够激发幼儿的联想力、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从幼儿方面进行分析,他们无法有效集中注意力,自身行为有着一定的任意性,在教学活动中无法控制自身行为,此时需要基于儿童的特征,全力创新音乐教学活动游戏化,逐渐提高幼儿们的音乐教育质量,所以,探索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有效户是十分关键的。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游戏化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也是一门很“难”的艺术。那么,怎样在“难”的音乐和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呢?那就是游戏。游戏化不仅体现在“音乐游戏”这种特殊活动中,还体现在它的一切活动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具有游戏和类似游戏的特征,使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幼儿不仅感知了音乐,发展了音乐能力,还能使幼儿的认知、情感及社会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以音乐知识强化音乐教育游戏规则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有教师制定的音乐游戏规则会直接影响到年幼的幼儿们参加活动和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也会影响到这节音乐教育活动是否充满趣味。因此,教师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所制定的规则是否合理,是否适用于所在班级年龄段的幼儿。因幼儿自身注意力以及兴趣的维持时间非常短暂,注意力容易随着外界的变化转移,因此,我们在引导幼儿做游戏时应该注意适度而行。在规划音乐教育活动过程当中时,还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来组织相关的音乐教育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音乐游戏紧紧的围绕着幼儿的学习过程,音乐教育游戏中的规则要满足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规则“自然而然”地渗透于幼儿心里;师幼一起在互动中创建游戏规则,来促进幼儿共同遵守这项规则。如在音乐教育活动《小鱼的梦》中,当幼儿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小鱼的各种动作和习性,在选择头饰后便可以伴随音乐在美丽池塘进行表演,进一步表达对歌曲的感情。音乐游戏《变石头》中,在音乐响起,出现欢快的声音时,幼儿们在音乐中活泼地表演各种有趣的小动物动作,当听见音乐一停,马上保持原先动作不动。就这样,在游戏中,幼儿们这种充满规则的音乐教育活动中,获得享受音乐情感的喜悦。
音乐上幼儿们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式,而游戏是幼儿主动去学习的一种形式,不管是将音乐融入于游戏之中,还是将游戏融于音乐之中,要有效地结合这两点,为了使音乐教育充满更多的乐趣,让幼儿们在音乐游戏中获得审美体验和愉悦的情感并产生充满乐趣去主动探索的需求,在这之中也学到严谨的具有科学性的音乐知识。具有游戏性质的音乐教育活动可以使音乐教育更加自由、灵活和丰富,幼儿们可以玩中学,在学中玩,因此更加自愿的去参与进来。
二、提供幼儿游戏环境和材料,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指南》中指出,我们要始终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年龄小,思维较直观,平时游戏经验的积累能为幼儿进行音乐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开展音乐活动《我是小海军》时,结合大班幼儿喜欢挑战,勇于竞争的年龄特点,教师先带领孩子们参观了部队营房,整齐的内务震撼了每个孩子,观看了解放军叔叔精彩的队列正步走、军体拳等表演。孩子们在这样的情景触动下,情感得到强化。同时,幼儿角色扮演积极性得到提高,自然地融入音乐《我是小海军》情境中,用“雄壮、有力量、神气、有精神”等词汇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孩子用小椅子做炮艇,拿小手帕当小旗子做旗语……由此可见,幼儿对原曲音乐性质的理解比较到位,旋律的整体感知及个性化表现有了把握。
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创设环境,因势利导,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机会和条件。设置区域“海军基地”投放材料海军服、海军帽、旗语手势图片等。在“音乐创意区域”提供了图谱,自制小乐器,孩子们在“看一看”,“听一听”、“动一动”中巩固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觉,激发幼儿节奏来表达他想表达的某种情绪,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另外,在幼儿一日生活各过度衔接环节,如午睡起床,幼儿去盥洗室等时候,只要播放音乐《我是小海军》,孩子们边哼唱曲调边模仿解放军叔叔的样子整理自己的床铺,整理收拾玩具,模仿解放军叔叔样子排队去盥洗室洗手等等。这体现了音乐调节情绪的功能,同时幼儿的自我控制、动手能力及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在平时的生活、游戏中得到了提高。
三、多接触、多倾听不同风格的音乐曲调,拓展幼儿思维
多让幼儿接触不同形式的音乐游戏,多让幼儿倾听不同风格的音乐曲调,多让幼儿玩玩不同的音乐游戏,既能丰富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又能拓展他们的思维。从这种角度来讲,音乐游戏又不仅仅是快乐了,还要追求学习的过程,追求发展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观察到幼儿在进行音乐游戏时,会在理解和享受的同时,不断想自己由音乐而引起的想像与体验是不是对,并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调整。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会更在乎来自教师、同伴、家长的评价,而这些评价会影响他的自信心、自尊心,也会引导他的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表现态度,这就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又比如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它是一种文化,我们让幼儿在趣味横生的亲子歌唱、亲子律动、亲子节拍、亲子音乐剧中,能找到一条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的方式,幼儿则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快乐、感知音乐,体验情感,丰富表达方式。
四、给予适当的休息时间
经过调查发现,不论什么年龄阶段的学生,都不能在课堂中保持持续的注意力,高中生的课堂集中注意力也仅为30到35分钟,何况是年龄较小的幼儿。注意力持续集中本身便是个十分消耗体力、花费精神的动作,幼儿的体能有限、精神有限,因此,其给教师提供的课堂发展的基础有限。教师需要做到保存孩子的体力,保孩子的精神思维实力,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状态,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精神疲惫,立马停止教学活动,组织孩子进行休息,为下一次的教学活动打好物质基础。当孩子状态恢复后,再开展教学活动。孩子是教学的中心,教学围绕孩子而展开,在教学中首要考虑的便是孩子,其次才是教学。
总的来说,音乐是带给人类美好的天使,帮助人找到自己情绪的宣泄口,得到心理上的慰籍。因此,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有利于其人格的养成,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上进行创行,利用游戏与音乐互交测量,帮助幼儿为未来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游戏化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也是一门很“难”的艺术。那么,怎样在“难”的音乐和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呢?那就是游戏。游戏化不仅体现在“音乐游戏”这种特殊活动中,还体现在它的一切活动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具有游戏和类似游戏的特征,使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幼儿不仅感知了音乐,发展了音乐能力,还能使幼儿的认知、情感及社会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以音乐知识强化音乐教育游戏规则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有教师制定的音乐游戏规则会直接影响到年幼的幼儿们参加活动和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也会影响到这节音乐教育活动是否充满趣味。因此,教师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所制定的规则是否合理,是否适用于所在班级年龄段的幼儿。因幼儿自身注意力以及兴趣的维持时间非常短暂,注意力容易随着外界的变化转移,因此,我们在引导幼儿做游戏时应该注意适度而行。在规划音乐教育活动过程当中时,还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来组织相关的音乐教育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音乐游戏紧紧的围绕着幼儿的学习过程,音乐教育游戏中的规则要满足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规则“自然而然”地渗透于幼儿心里;师幼一起在互动中创建游戏规则,来促进幼儿共同遵守这项规则。如在音乐教育活动《小鱼的梦》中,当幼儿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小鱼的各种动作和习性,在选择头饰后便可以伴随音乐在美丽池塘进行表演,进一步表达对歌曲的感情。音乐游戏《变石头》中,在音乐响起,出现欢快的声音时,幼儿们在音乐中活泼地表演各种有趣的小动物动作,当听见音乐一停,马上保持原先动作不动。就这样,在游戏中,幼儿们这种充满规则的音乐教育活动中,获得享受音乐情感的喜悦。
音乐上幼儿们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式,而游戏是幼儿主动去学习的一种形式,不管是将音乐融入于游戏之中,还是将游戏融于音乐之中,要有效地结合这两点,为了使音乐教育充满更多的乐趣,让幼儿们在音乐游戏中获得审美体验和愉悦的情感并产生充满乐趣去主动探索的需求,在这之中也学到严谨的具有科学性的音乐知识。具有游戏性质的音乐教育活动可以使音乐教育更加自由、灵活和丰富,幼儿们可以玩中学,在学中玩,因此更加自愿的去参与进来。
二、提供幼儿游戏环境和材料,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指南》中指出,我们要始终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年龄小,思维较直观,平时游戏经验的积累能为幼儿进行音乐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开展音乐活动《我是小海军》时,结合大班幼儿喜欢挑战,勇于竞争的年龄特点,教师先带领孩子们参观了部队营房,整齐的内务震撼了每个孩子,观看了解放军叔叔精彩的队列正步走、军体拳等表演。孩子们在这样的情景触动下,情感得到强化。同时,幼儿角色扮演积极性得到提高,自然地融入音乐《我是小海军》情境中,用“雄壮、有力量、神气、有精神”等词汇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孩子用小椅子做炮艇,拿小手帕当小旗子做旗语……由此可见,幼儿对原曲音乐性质的理解比较到位,旋律的整体感知及个性化表现有了把握。
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创设环境,因势利导,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机会和条件。设置区域“海军基地”投放材料海军服、海军帽、旗语手势图片等。在“音乐创意区域”提供了图谱,自制小乐器,孩子们在“看一看”,“听一听”、“动一动”中巩固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觉,激发幼儿节奏来表达他想表达的某种情绪,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另外,在幼儿一日生活各过度衔接环节,如午睡起床,幼儿去盥洗室等时候,只要播放音乐《我是小海军》,孩子们边哼唱曲调边模仿解放军叔叔的样子整理自己的床铺,整理收拾玩具,模仿解放军叔叔样子排队去盥洗室洗手等等。这体现了音乐调节情绪的功能,同时幼儿的自我控制、动手能力及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在平时的生活、游戏中得到了提高。
三、多接触、多倾听不同风格的音乐曲调,拓展幼儿思维
多让幼儿接触不同形式的音乐游戏,多让幼儿倾听不同风格的音乐曲调,多让幼儿玩玩不同的音乐游戏,既能丰富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又能拓展他们的思维。从这种角度来讲,音乐游戏又不仅仅是快乐了,还要追求学习的过程,追求发展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观察到幼儿在进行音乐游戏时,会在理解和享受的同时,不断想自己由音乐而引起的想像与体验是不是对,并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调整。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会更在乎来自教师、同伴、家长的评价,而这些评价会影响他的自信心、自尊心,也会引导他的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表现态度,这就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又比如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它是一种文化,我们让幼儿在趣味横生的亲子歌唱、亲子律动、亲子节拍、亲子音乐剧中,能找到一条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的方式,幼儿则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快乐、感知音乐,体验情感,丰富表达方式。
四、给予适当的休息时间
经过调查发现,不论什么年龄阶段的学生,都不能在课堂中保持持续的注意力,高中生的课堂集中注意力也仅为30到35分钟,何况是年龄较小的幼儿。注意力持续集中本身便是个十分消耗体力、花费精神的动作,幼儿的体能有限、精神有限,因此,其给教师提供的课堂发展的基础有限。教师需要做到保存孩子的体力,保孩子的精神思维实力,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状态,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精神疲惫,立马停止教学活动,组织孩子进行休息,为下一次的教学活动打好物质基础。当孩子状态恢复后,再开展教学活动。孩子是教学的中心,教学围绕孩子而展开,在教学中首要考虑的便是孩子,其次才是教学。
总的来说,音乐是带给人类美好的天使,帮助人找到自己情绪的宣泄口,得到心理上的慰籍。因此,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有利于其人格的养成,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上进行创行,利用游戏与音乐互交测量,帮助幼儿为未来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