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作者】 向凌云

【机构】 湖北省来凤县民族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现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已成为家长和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应当培养幼儿哪些良好的习惯,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广大家长和幼儿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几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从幼儿时期开始抓。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已成为家长和教师的首要任务。应当培养幼儿哪些良好的习惯,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广大家长和幼儿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的一些幼儿倍受父母的娇宠,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些幼儿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另外,也有家长望子成龙,生活上虽关怀备至,学习上不断加压,十分关注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却漠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认为一些坏习惯等长大后自然会改掉的,所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殊不知,这种错误的观念折射到孩子幼小的心灵中,逐渐变成孩子的观念,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著名儿童教育家孙云晓也说过:“儿童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家们的真知灼见提醒人们: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从幼儿时期开始抓。
  二、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是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道德习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文明礼貌的习惯,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习惯,遵守纪律的习惯,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个人安全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不欺弱凌小的习惯等。有位哲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使人终身受益。
  二是活动习惯。活动习惯是指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心需要的活动行为方式,它包括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等。
  三是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乱丢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乱花钱等。
  四是劳动习惯。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如做好班组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上述四个方面的习惯中,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的训练为习惯培养的起点,活动习惯的培养是中心,道德习惯的养成为目标。幼儿教师要从各学科教学渗透、区域活动培养两条途径,以兴趣、情感、意志三个非智力因素为主要策略,分级推进,逐步培养。
  三、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1、率先垂范,熏陶感染。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老师是幼儿最崇敬的榜样。幼儿的模仿性很强,父母和老师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质、良好习惯,时时影响着幼儿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家长和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纠正不良习惯。家长、老师从自身做起,才会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为他们健康、全面、协调发展奠定基础。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和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家长和老师自身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幼儿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做幼儿的榜样,例如在个人卫生方面,杜绝留长指甲、饭前不洗手、用脏手抓东西吃、吃东西后不漱口等陋习;在环境卫生方面,也注意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通过榜样引领,家长们和老师们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表率影响着幼儿,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从而更好的巩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重复训练,反复强调。例如:有的幼儿在活动结束后,没有养成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教师就要有意识的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在不用提醒的前提下,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玩具柜的好习惯。又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缺乏自理能力,特别是在中午进餐方面存在着不良习惯,如大部分的幼儿不会自己吃饭,因为在家里是大人喂着吃,只有个别幼儿是自己动手吃饭。针对此种情况,教师便可通过多次强化训练,同时辅之以鼓励教育,充分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让幼儿向能自己动手吃饭的同伴学习。当此类幼儿有所进步时,再逐渐加以引导与强化。这样,既可调动幼儿积极性又能促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当然,其中还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饭粒往外撒、挑食、拣食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空余时间多加教育,经常告诉幼儿我们的粮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并可结合教学如故事《漏嘴巴》、古诗《悯农》等进行教育;还应告诉幼儿挑食、拣食对身体的不利影响,会使自己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而生病等等。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知识,久而久之,存在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幼儿的良好习惯就逐渐形成了。
  3、家园一致,形成合力。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上,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要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目标设置也好,榜样示范也好,其实都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配合积极指导。这种配合不能偏废其一,有些家长向我们反映,小朋友在家的时候不会自己吃饭、穿脱衣服,刚开始听说的时候我觉得很诧异,因为班上的大部分小朋友在幼儿园都能够自己进食、穿脱衣服,可是为什么这些小朋友在家里都不会了呢?经过多次交流和观察我发现,在家的时候家长的要求跟我们在幼儿园的要求脱节了,家长对幼儿的要求跟我们幼儿园的不一致,所以幼儿会表现出两种不一样的状态。其实这样对幼儿来说是不好的,任何习惯的培养都必须保持一致,如果不能保持统一的规范那么对幼儿的教育就达不到效果。
  4、耐心教育,持之以恒。因为幼儿的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所以对于他们的教育就需要耐心。教育的成败贵在坚持。培育孩子良好的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原则,更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家长和老师要持之以恒地对幼儿及时进行提醒引导,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作为幼儿教师师,我们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大事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