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美术课的欣赏教学

【作者】 彭渝洁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凤仪乡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为有效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提出通过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引导体验、多媒体教学和探究式体验等四种方式,从而提升学生情感体验,加强学生自主欣赏和自主创造能力,完善其审美观点,促使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建立心境上的共鸣,强化美术欣赏教学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欣赏教学
  欣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一种方法,每个人对事物欣赏的眼光和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尽相同。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在小学美术课中,欣赏就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美术课惯用的教育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将作品分析介绍给学生,期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但这样的方式恰恰忽略了每个学生自我鉴赏的能力与眼光,而且教学方式又枯燥無味,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改变以往对小学生的教学方式,由教师的主导作用向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向发展。让美术课堂不仅成为欣赏作品的课堂,更多的是要教授学生如何欣赏美的方式,从而培养他们审美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自我提升的能力以及对美术的兴趣和吸引力。因此,笔者认为,作为美术教师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审美心理、意象感受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现象、意象感受的外因素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象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习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欣赏时,除了讲解,适当的借助“外力”也相当重要。首先,可以选择多媒体教学,把枯燥的作品加入一些音乐、视频或者动画等,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缓解了作品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学生会从旁观者的角度向参与者的角度转变,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来不断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和欣赏能力,从而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成果。其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参与。所谓欣赏课并不是要求学生只看不动,相反,动看结合更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学生在绘画模仿的同时,其实也是对作品的一种欣赏,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去抓住作品中重要合成部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实是用另一种方式更好的鉴赏作品,激发兴趣。
  三、学习过程中的“言语”激励
  言语,是教师和学生的直接互动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能带给学生无限的影响。在课堂中,经常听见老师们用“说得真好!”“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此类笼统的语言来表扬学生,多而滥,缺乏激励效果。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是建立在学生美术学习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试图找出学生在处理学习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及其缘由,了解每位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如“会动的线条”教学活动中,我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会动的线条?”学生找到了翻滚的海浪、飘扬的头发、摇摆的小草等,这时有一位学生说:“我在缥缈的烟雾中找到了会动的线条!”“太棒了!你用自己的双眼看到了别人不曾注意到的线条,有这样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老师相信你会发现很多与众不同的美!”这是我对学生由衷的赞赏。之后,全班学生的思维都拓展开来,以寻找生活中更多更奇特的动态线条。美术评价要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的培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大胆观察、敢于表达的良好学习品质。
  四、将欣赏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术欣赏不是单纯的欣赏,而是要与动手相结合,才能更深入的领悟到美的价值。欣赏和绘画、工艺和教学通常都是紧密相连而互相补充的,双方无法孤立完成,只有在实践中创造美,才能真正认识美,实践动手是完善学术欣赏的重要手段与目的。如《森林王国》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分为两个课时进行,一个课时引导学生认识森林中的动物,并结合各个画家的名作欣赏这些动物的独特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另一堂课则可以作为实践课,让学生根据领悟到的动物特征通过剪纸或者绘画等作品表现这种动物,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一个小型动物园的创作,教师完成归纳总结,在这堂课,学生完全处于主体地位,在实践中真正领悟欣赏到的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知,并通过感性事物表现出来,完成一个美术欣赏的完整过程。
  总之,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除了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更需要有教学的技巧,有能够加深学生印象的活动方式。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