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农村小学低龄寄宿生问题及班主任对策
【作者】 张爱民
【机构】 甘肃省临泽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农村小学低龄寄宿生问题及班主任对策研究+GS[2020]GHB4310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大农民进城务工者逐年增多。虽然家长可以携带孩子在务工地就近入学,但难以同步照管子女的学业,为排解自己的后顾之忧,更多的家长都选择把子女送入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学校寄宿就读。寄宿生中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偏小,远离父母,被隔离了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加之自理能力欠缺,在学习生活中存在亲情关爱的缺位,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心理健康堪忧等问题,父母鞭长莫及,教师又难以面面具到。针对这些现实问题,笔者在班务实践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深入的思考,同时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实践证明,从发挥班主任的能动性,强化班主任的安全责任,提升班主任的服务意识,履行班主任心理疏导职能的角度可以破解管服难题。
关键词:低龄;寄宿生;管服问题;班主;对策;探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大农民进城务工者逐年增多。虽然家长可以携带孩子在务工地就近入学,但难以同步照管子女的学业,把子女交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姑舅照管也不放心,所以更多的家长都选择把子女送入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学校寄宿就读。笔者所在县域内的农村小学,学生从三年级起就在校寄宿,平均年龄仅仅8岁,这些低龄寄宿生,远离父母,被隔离了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加之自理能力欠缺,学习生活存在不少问题,父母鞭长莫及,学校教师难以面面具到。作为三年级班主任,每天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在班务实践中不断探究,找到切实可行的破解方案,在寄宿生活中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自理能力,才能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从而促进低龄寄宿生健康成长。这是班主任既义不容辞也不可躲避的社会责任,更是当下极为迫切而又艰巨的教研课题。
笔者对所在县域内不同乡镇农村小学三年级寄宿生展开调查研究,并对调研结果整理归纳,对比分析,全面了解了低龄寄宿生生活状态及寄宿生管理的实际,深入生活老师、班主任群体展开访谈,搜集主观类资料,理清了问题的成因,并在自己的班务工作中实践探究,形成了如下观点:
一、农村寄宿生活现实及低龄寄宿生中存在的问题:
1.因寄宿滋生的家庭教育的懈怠和亲情关爱的缺位
家长是孩子法律上的监护人,更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去城里务工的农民,无法同步照顾孩子随迁就读,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去农村自家附近的寄宿学校。他们认为只要寄宿在校,孩子的安全就能得到了学校的有力保障;行为可以受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学习上也能得到老师的尽心辅导;心理上会有老师的疏导关爱;生活上会得到同学间的帮助。这样就滋生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懈怠心理,懒于去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客观上就把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抛给了老师。部分家长表现出对学校教育的绝对信赖,孩子寄宿期间不再关心过问孩子的学习状况、生活作息、行为习惯,懒于陪护、沟通、引导。没有帮助孩子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导致孩子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孩子在校的生活作息会遇到哪些困难,应该予以怎样的帮助指导,让孩子正确应对;没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孩子在校的言行过错不闻不问,更没有深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孩子出现了行为偏差。此外,孩子在校期间远离家庭,远离父母,被隔离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怀的关爱,尤其是低龄寄宿生,由于年龄偏小,自我调控能力欠缺,在亲情关爱的缺位时,不知所措,茫然无助,心理上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不能以阳光的心态面对寄宿生活,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和逃学现象。
2.因自理能力欠缺而致的低龄寄宿生管服中的安全问题
调查中发现,低龄寄宿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非常薄弱。学生寄宿前家长没有刻意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寄宿后以远离了家长的监管,导致了学生放松了安全警惕,下意识中出现了行为散漫的现象。学校管服方面,由于低龄寄宿生人数众多,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纪,自理能力欠缺,学生已知的安全常识并不能贯彻到日常活动中,生活老师凭一已之力难以同时顾及,他们的行为就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仅举一例即可窥一斑,笔者所在的学校每间宿舍有四张床,上下铺住8名学生,要求寄宿生自寄宿当天开始自己整理内务,对于刚刚离开父母,不曾独立叠被铺床的8岁的孩子,在1.5米高处,1×2米的狭窄的上铺铺面上,把自己的被子折叠到学校要求的标准,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床面有限,孩子能力也有限,又没有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折叠时极有可能掉落,造成肢体损伤,如果掉落时头部先着地,后果将不可设想。所以常见到起床后有个别同学把被子丢到地上折叠,叠好了又不能以一已之力举上上铺的可笑而又可怜的场景……凡此种种,其中的安全隐患让人担忧!
3.因亲情缺失引发的低龄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
年龄尚处在8-9岁的小学生寄宿入校后,被迫割离了亲人的呵护,亲情的温暖,他们只能独自去面对寄宿生活中新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当这些问题不能像以往那样得到父母及时的代劳和帮助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孤独自卑的心理问题,并且容易对寄宿生活产生排斥心理。而这些低龄寄宿生尚不具备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再加上缺少家长老师及时的关心引导,一段时间后,他们的性格就容易变得沉默,出现厌学情绪和逃学现象。尤其是那些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和留守儿童,感情比较脆弱,表现出紧张、自闭、自信心不足等现象,甚至会出现比较极端的偏激行为,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归根结底,是因为缺少了家庭的温暖。如有个别三年级学生入校寄宿后没有了家人的呵护,又受到学校各项制度的约束,觉得远不如在家那么自由,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想家和厌学情绪,家长强送入学校后出现了哭闹等偏激的抵触行为,总是想方设法请假回家,更有甚者在请假遇阻时,故意把大小便排泄到裤裆里,迫使老师准假,达到回家的目的。
二、农村低龄寄宿生问题班主任对策
1.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能动性,引导家庭教育和关爱适时回归
学校教育是无法完全代替家庭教育的,即便孩子在校寄宿上学,仍需要来自家庭、亲人的关爱与温暖。当孩子放假回家时,最渴望的是见到父母,一桌母亲为自己准备的饭菜,父亲看到成绩单后脸上的笑容对孩子内心的温暖功效是巨大的。如果父母选择在外打工,也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即便是迫于生活的压力,父母双方均需外出打工,也必须为孩子找到合适、可以给予情感温暖的监护人,使低龄寄宿生能够感受到亲情尚在,至少周末回家才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尚在。
父母对孩子的爱,对儿童智力、情绪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好地促进作用。但由于部分父母出外打工,许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缺乏家人的关心和照料,因此班主任就要多渠道加强和学生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家长的交流沟通。在班务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组建家校联系qq群,让在外务工的家长时刻保持与孩子及老师的联系,老师可以定期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文字或图片形式,通过qq群告知家长,让他们能够在打工地就能看到自己孩子们的身影,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状态,参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与生活指导,也让孩子能通过网络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此外,班主任宜及早协助家长为孩子办理校园通电话卡,这样孩子们可以通过学校公用插卡电话机与家长取得联系,家长也方便询问身体学习状况,孩子虽不能与家长见面,但可以借助通讯听到父母的声音看到父母的笑脸,让孩子感受到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对他们的关爱,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有机地接续家庭教育和亲人的关怀,温暖孩子的渴求疼爱的心灵。
2.积极强化班主任的责任意识,确保低龄寄宿生在校的安全
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是低龄寄宿生行为的监控者,还是他们情感的安慰者,也是他们世界观形成的引导着。班主任应该从饮食、活动、就寝、用电、交通、消防等方面正面引导,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树立低龄寄宿生的安全观念,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同时还要带领学生学习安全常识,并刻意贯彻落实到日常行为中,通过养成教育形成学生牢固的安全防范意识。
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寄宿制学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存在安全缺陷,没有充分考虑到制度要求与低龄寄宿生的自理能力之间的悬殊差距。如学校对低龄寄宿生的内务整理要求过高,要求被子叠成“豆腐块”,低龄寄宿生难以达标,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等。因此,班主任要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充分考虑低龄寄宿生的实际,适当降低标准,给初离父母的孩子一个适应的时间段,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标准,从中逐步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还应该主动向学校领导力陈其安全隐患,建言献策,修改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充分尊重低龄寄宿生自理能力有限的现实,降标育人,做到人性化管理,周到化服务,让孩子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做好内务整理,适应集体生活并热爱集体生活。
3.努力提升班主任的服务意识,促使低龄寄宿生在校快乐生活
在寄宿制学校中,生活教师肩负着部分家庭教育职能,教育和监护着学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配备的专职生活指导教师,由于面对的寄宿生群体宠大,管理和服务不能面面具到,总是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当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化解时,就需要班主任老师适时介入,接管学生在寄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分散生活指导老师的工作压力,还可以细致地差别化地针对不同的学生问题进行个体化的教育疏导,更加准确及时地处理好学生中的问题,去除学生中的消极心理,阳光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从而使寄宿生管服工作变得顺畅高效。
寄宿让学生远离父母,但老师却与他们朝夕相伴,当父母长期外出时,低龄寄宿生的情感需求对象也会发生变化,会从父母转移到老师,特别转移给班主任老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老师的关注,甚至希望获得表扬和鼓励;同时,学生一丁点的变化,也能引起课任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注意,如果此时给予适时的干预和疏导,学生问题就会悄然化解。所以说,在这些低龄寄宿生眼中,班主任就像父母一样,能从学习、生活、精神方面,给予他们更加全面细致的照顾和帮助,为他们排忧解难。班主任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丰满的爱心,精心设计,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比如,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利于培养兴趣爱好的社团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兴趣的发展空间。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来自老师的如同父母般的关爱和温暖,从而让寄宿生热爱学校这个大家庭,乐于在校学习生活,阳光快乐地成长。
4.适时履行班主任心理疏导的职能,确保低龄寄宿生心理健康
由于父母出外打工,许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缺乏家长的关心和照料,到校寄宿后就会对老师产生心理依赖,因此班主任就要多渠道加强和学生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全面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其个性特点,发现学生情绪异常时,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他们走出困境。同时,常与他们的监护人保持联系,促其尽力履行监护责任,并对孩子的管教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其中尤其要重视个别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适时地解开心结,排除忧虑,力争使这些孩子不为家庭矛盾分心,在校安心学习。对那些留守儿童,班主任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和自己外出的父母取得联系,加强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让父母帮助孩子们解决遇到的问题,从中安抚孩子的心志,使其积极的面对学习生活。学习之余,班主任还要刻意组织这些单亲家庭孩子和留守儿童多方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营造阳光的心理,促进其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有效、科学、合理地解除了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解决了他们对孩子们教育的困难和需求,但是在低龄寄宿生的管理服务中,还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工作实践中,班主任作为联系家校的纽带,需要加强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才能确保低龄寄宿生在校的安全,让家长放心,使低龄寄宿生入校后能够体验到被隔离的亲人的温暖,适时消除他们想家的情绪,阳光的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海爱霞 《浅谈寄宿制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课程教育研究》(2016).
[2]罗承元 《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学教学参考》(2016)
[3]张竹星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低龄寄宿生管理研究对策》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4)
作者简介:张爱民,男,生于1970年2月,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三中学,一级教师,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自考),主要研究方向:寄宿生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