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

【作者】 罗淑婷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白市镇第一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平台,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快速提升。而以问题为抓手的提问教学法,就需要我们科学设计提问的载体——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有效设计
  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贵有疑。”而且,研究表明,每疑,则有用,小疑则小进,大疑则有大进的作用。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全面倡导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今天,很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表面热闹的“满堂问’,有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有鸡零狗碎的解析,有轰轰烈烈的“花架子”……这些都是对新课标的曲解,陷入单一低效的阅读教学状态。新课标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段话对阅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勾画了阅读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显然,阅读教学的改革要达全这样的要求,关键还是在于创设一种富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情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是否能成功地诱导学生深入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课堂提问的艺术,才能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功效,对于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提问,我有如下探索:
  一、问题要有实效性
  所谓实效性,就是语文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不适宜太宽太大,含糊不清,如果问题问得漫无边际,课堂定然会出现僵局,教师也只有自问自答,包办代替,这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致使教学有效性打折。因此,有效的问题设计不适宜超越学生知识水平,应难易适度,特别是“问题串”中的主问题,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时,假如笼统地设计问题“这则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提问学生,很有可能会使学生惘然,难以回答。若以此为主,再形成几个小问题分步引导,效果则会大不一样。上述问题可作如下分步设计:1、巨人第一次呵责孩子们时,花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巨人第二次呵责孩子们时,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当巨人第三次呵责那个小男孩时,他本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分步设计问题范围比较窄,学生易于理解,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再问巨人最终明白了什么,那么,这则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问题要有整合性
  教师要做到“潜心会文本”,还要学会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重新整合教材,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素质。
  从众多的“突破点”中筛选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探究的核心问题,例如,在教学《军神》时,文中在描写刘伯承的镇定、沉着、坚毅一段时,我抓住了“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上的白垫单,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这段话,紧扣“抓破”这个词问学生:“文中的抓破体现了病人的什么?”学生很快答出“疼痛不己”。“但病人他却一声不吭,说明病人怎样的品质?”学生一下子就答出了“坚毅”。然后再让学生细细品味相应的句子,深入感受病人的坚强,可谓水到渠成,也让学生体会了军神应有的精神。这一问题的设计重组了这段文字,有效地整合了这段的内容,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对比找出相应句子,细读品味,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对文中人物也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三、问题要有思考性
  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味地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中转圈,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在肤浅的表面打转,日渐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陋习,严重制约思维的良性发展。因此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课堂提问,教师责无旁贷。例如:我在教学《马蜂和熊瞎子》一文时,总感觉文章不太好上,尤其是体会大棕熊掏马蜂的情景,让我觉得无从下手,看了看图读了读课文就结束了,课后反思发现韵味根本没体会到。这次要上公开课,我在这个重点上反复琢磨,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其实大棕熊不经意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人们。”请你再去读读课文54自然段,看看“熊瞎子的寻路,掏蜂窝,与马峰斗争哪个更让你觉得有韵味,充满情趣,找到后画出你认为值得品味的句子,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后,我又让他们进行小组的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们交流得有声有色,能抓住熊瞎子“心急”、“团团转”、“嗥叫”、“贪婪”、“得意”、“撕开”、“大嚼”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来谈韵味、谈情趣。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那些可挖掘的地方,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繁琐零乱的问题既让无效的课堂对话滋长蔓延,又剥夺了学生自主读书、品味、思考的时间。老师要善于对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文本像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提问者,读者从中想像、体验、品味,进而受到启发,心生感悟,因此教师要剔除繁琐的问题罗列,一问一答式的讲解,使一堂课中的大问题少而精,牵涉的面广,研究的角度新,探究的层次深。因此,无论是什么课型或者课时的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都要精心、尽心,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素梅,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设计主问题[J].新课程学习,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