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幼儿科学教育
【作者】 韩 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观音镇万菁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了科学教育的目标: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等。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关于如何进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看法。
关键词:教师素质;科学活动;家长;科学
幼儿好动、非常喜欢模仿,语言学习能力也大大提高。他们对周边的事物充满了未知,各种科学现象激发着他们探索的欲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要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其动手的能力,进而使其动脑,最终能主动去探索。
一、幼儿科学教育要注重基础科学理论的普及
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涉及的面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科学领域的所有方面全都包含着,如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理自然科学、人体生理科学等,虽然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其实也都是入门的知识,教师现有的知识储备是可以胜任的。不过,如何把教师眼中的科学理论知识用幼儿能够懂的方式呈现给幼儿就需要好好学习和研究了。多读多看多思考,慢慢的自己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了。科学理论的普及可以从幼儿熟悉的领域开始做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反复强调了“周圍环境”“身边常见的”“生活中”这些字眼。由此说明,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如物理学中的光、力、热;天文学中的四季的秘密、星球的运动;生物学中的动植物生长与进化;地球科学的风云雷雨;人体科学的探索人体的奥秘等,不宜把那些高科技的、距离幼儿生活很遥远的东西搬到课堂中来。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安排方面也要注意到这些问题,给幼儿安排适合他们的内容进行教学。
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及对科学的兴趣
好奇心是儿童学习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并在儿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科学教育中特有的有利因素,以五彩缤纷、生动活泼的自然界和丰富的有结构的物质材料等作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周围丰富的物质世界作为年幼儿童学习的对象,逐渐使幼儿这种自发的好奇心转化为具有特定方向的好奇——对科学的好奇,进而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为今后学科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带领幼儿进行小实验、饲养、种植、采集等活动,都能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学科学的兴趣。
三、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为了让幼儿从学前期开始就有多方面“行动”的机会,我结合教育内容,让幼儿动手做一些好学易做,又符合幼儿认识水平的小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使幼儿成为心灵手巧的人。比如,我让幼儿做“磁铁能吸引什么”的小实验,“用磁铁拉火柴盒”的小实验,先将几个图钉放在火柴盒里,火柴盒就被拉动了,孩子们快活极了。我及时引导幼儿认识到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特性。接着我们又做了让大头针在塑料板上跳舞的小游戏,孩子们边做边玩,非常高兴。
在做“摩擦生电”的小实验中,我先让幼儿用塑料积木去吸碎纸屑,问幼儿:“你能把纸屑吸起来吗?”孩子都说:“吸不起来。’我又请幼儿用塑料积木在自己的手上或头发、衣服上不断地摩擦后再去吸碎纸屑,他们惊奇地发现纸屑被吸起来了。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沉浸在欢乐之中。我不仅让他们了解摩擦生电的道理,还把生活中摩擦生电的现象讲给他们听,如晚上脱下毛衣,有时会看到一闪一闪的亮光,听到噼啪、噼啪的响声,这是为什么?小实验培养了他们学科学,爱探索的精神。幼儿回家还把这些实验做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科学小实验是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有趣活动。它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扩展了幼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体验着严谨求实、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和品质。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探究活动起源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愿我们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从孩子们的关注点和兴趣出发,把他们引向科学探究之路丰富他们的科学经验,引导他们建构逐渐趋近于科学的概念。
四、重视家长在开展科学活动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密不可分。教师与家长的相互合作,才能达到更好的科学探究目的,以及幼儿的兴趣,科学素质、态度的培养。
笔者在带班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家长在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一次,我在开展小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小豆子》时,就采用了家园共育的方式,在活动中倡导家长和幼儿在家中进行“亲子种植活动”,每个幼儿选择一种豆子(黄豆、绿豆等)进行种植,培养幼儿探究植物生长过程的兴趣,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在家长的正确指导下,做好豆子生长记录。给自己种植的豆子做一张标记卡。然后将幼儿种植的种子带来幼儿园,与其他幼儿及家长相互交流,激发进一步观察种子发芽的乐趣。
孩子们通过家长的正确引导,以及在园与教师的细心观察将此次活动进行的最好。幼儿不仅喜欢种植,还能根据各种豆子的主要特征,在种植后制作简单的标记,并培养了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只在幼儿园单方面进行此次探索活动,就不能达到良好的探索效果。
总之,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幼儿的特点,通过游戏活动,丰富科学教育的具体形式,让幼儿乐在其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可以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非常自然的展开,抓住一些教育的契机,激发幼儿探究的热情,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鼓励他们将刨根问底的精神发挥到底,教师可以联合家长,让家长陪伴孩子一起把科学探索活动进行下去,请家长协助幼儿查找资料等。
关键词:教师素质;科学活动;家长;科学
幼儿好动、非常喜欢模仿,语言学习能力也大大提高。他们对周边的事物充满了未知,各种科学现象激发着他们探索的欲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要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其动手的能力,进而使其动脑,最终能主动去探索。
一、幼儿科学教育要注重基础科学理论的普及
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涉及的面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科学领域的所有方面全都包含着,如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理自然科学、人体生理科学等,虽然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其实也都是入门的知识,教师现有的知识储备是可以胜任的。不过,如何把教师眼中的科学理论知识用幼儿能够懂的方式呈现给幼儿就需要好好学习和研究了。多读多看多思考,慢慢的自己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了。科学理论的普及可以从幼儿熟悉的领域开始做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反复强调了“周圍环境”“身边常见的”“生活中”这些字眼。由此说明,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如物理学中的光、力、热;天文学中的四季的秘密、星球的运动;生物学中的动植物生长与进化;地球科学的风云雷雨;人体科学的探索人体的奥秘等,不宜把那些高科技的、距离幼儿生活很遥远的东西搬到课堂中来。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安排方面也要注意到这些问题,给幼儿安排适合他们的内容进行教学。
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及对科学的兴趣
好奇心是儿童学习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并在儿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科学教育中特有的有利因素,以五彩缤纷、生动活泼的自然界和丰富的有结构的物质材料等作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周围丰富的物质世界作为年幼儿童学习的对象,逐渐使幼儿这种自发的好奇心转化为具有特定方向的好奇——对科学的好奇,进而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为今后学科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带领幼儿进行小实验、饲养、种植、采集等活动,都能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学科学的兴趣。
三、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为了让幼儿从学前期开始就有多方面“行动”的机会,我结合教育内容,让幼儿动手做一些好学易做,又符合幼儿认识水平的小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使幼儿成为心灵手巧的人。比如,我让幼儿做“磁铁能吸引什么”的小实验,“用磁铁拉火柴盒”的小实验,先将几个图钉放在火柴盒里,火柴盒就被拉动了,孩子们快活极了。我及时引导幼儿认识到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特性。接着我们又做了让大头针在塑料板上跳舞的小游戏,孩子们边做边玩,非常高兴。
在做“摩擦生电”的小实验中,我先让幼儿用塑料积木去吸碎纸屑,问幼儿:“你能把纸屑吸起来吗?”孩子都说:“吸不起来。’我又请幼儿用塑料积木在自己的手上或头发、衣服上不断地摩擦后再去吸碎纸屑,他们惊奇地发现纸屑被吸起来了。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沉浸在欢乐之中。我不仅让他们了解摩擦生电的道理,还把生活中摩擦生电的现象讲给他们听,如晚上脱下毛衣,有时会看到一闪一闪的亮光,听到噼啪、噼啪的响声,这是为什么?小实验培养了他们学科学,爱探索的精神。幼儿回家还把这些实验做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科学小实验是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有趣活动。它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扩展了幼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体验着严谨求实、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和品质。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探究活动起源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愿我们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从孩子们的关注点和兴趣出发,把他们引向科学探究之路丰富他们的科学经验,引导他们建构逐渐趋近于科学的概念。
四、重视家长在开展科学活动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密不可分。教师与家长的相互合作,才能达到更好的科学探究目的,以及幼儿的兴趣,科学素质、态度的培养。
笔者在带班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家长在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一次,我在开展小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小豆子》时,就采用了家园共育的方式,在活动中倡导家长和幼儿在家中进行“亲子种植活动”,每个幼儿选择一种豆子(黄豆、绿豆等)进行种植,培养幼儿探究植物生长过程的兴趣,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在家长的正确指导下,做好豆子生长记录。给自己种植的豆子做一张标记卡。然后将幼儿种植的种子带来幼儿园,与其他幼儿及家长相互交流,激发进一步观察种子发芽的乐趣。
孩子们通过家长的正确引导,以及在园与教师的细心观察将此次活动进行的最好。幼儿不仅喜欢种植,还能根据各种豆子的主要特征,在种植后制作简单的标记,并培养了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只在幼儿园单方面进行此次探索活动,就不能达到良好的探索效果。
总之,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幼儿的特点,通过游戏活动,丰富科学教育的具体形式,让幼儿乐在其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可以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非常自然的展开,抓住一些教育的契机,激发幼儿探究的热情,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鼓励他们将刨根问底的精神发挥到底,教师可以联合家长,让家长陪伴孩子一起把科学探索活动进行下去,请家长协助幼儿查找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