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 王 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大观镇牟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新能力是一种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其对于学生的发展将会带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锻炼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归宿。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深入的探索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这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国在古代便是实行闭关锁国,以至于现在的传统模式流传于我国各个学校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过于枯燥和乏味,致使学生无心学习小学语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拓展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堂上学习,例如增添十分钟表演教材内容的时间[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与观念进行表达,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并在表演中融入教科书角色,体验课堂乐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创心能力。
二、创新的首要条件,是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发掘潜能,激活思维。这样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教师“牵”为主的串讲、串问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最大限度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去发现问题,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之后的无限乐趣,激活自身学习的潜能。当学生有了积极性,主动投入时,即便是重复别人的活动,也必然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我们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创造条件。解救孩子,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的期望: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有了这些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多质疑、多提问
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发问。作为小学教师,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鼓励的方式来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他们点滴的发现和付出,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质疑发问开始,逐渐培养其自身的创新思维。以《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学习为例,因为故事中涉及了蝌蚪进化成青蛙的科普知识,许多学生难免犯迷糊:“小蝌蚪为什么会长出腿来?”“为什么会变成青蛙?”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向大家科普动物的进化行为,告诉大家自然界还有类似的现象存在,鼓励他们去发现、探究,而不是匆匆讲完故事,完成教学任务就结束了。
在过去的教学中,出于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师权威的束缚,对于孩子提出的很多与教学内容不符的或是比较夸张的问题,例如“地球为什么是圆的不是方的”“神话传说是不是真的”这类问题,教师通常会敷衍了事,或者不予理睬。这样无异于打压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受到损伤,创造精神被压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维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能够不断的提出问题来,还应该具有正确的应对发问的策略。在课堂中,面对学生抛出的疑问,教师要谨慎思考后给予回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被肯定、被关注,从而在课堂提出更多的创造性意见。
除了允许提问,鼓励提问以外,教师也要允许孩子有出错的权利,对于他们在探索中出现的偏差,不要急着矫正或是批评,而是先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有针对性的给予解决,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举个例子,两个低年级的孩子在聊天,一个对另一个说:“我听说天上下雨就是仙女在流眼泪,下的越大代表眼泪越多。”教师听了,不要急着去评判他们的对错,可以先和他们普及科学的概念,告诉他们天下雨是因为水蒸气凝结成水珠,从空中滴落下来。仙女作为神话中的人物,其存在是有待考证的,况且雨水的数量那么多,一个人的眼泪怎么能积攒到这种程度呢?这样以循循善诱的形式,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损伤,也丰富了他們的认知,令其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四、要求学生多方位思考,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学,我们使用各种策略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这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国在古代便是实行闭关锁国,以至于现在的传统模式流传于我国各个学校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过于枯燥和乏味,致使学生无心学习小学语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拓展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堂上学习,例如增添十分钟表演教材内容的时间[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与观念进行表达,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并在表演中融入教科书角色,体验课堂乐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创心能力。
二、创新的首要条件,是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发掘潜能,激活思维。这样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教师“牵”为主的串讲、串问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最大限度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去发现问题,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之后的无限乐趣,激活自身学习的潜能。当学生有了积极性,主动投入时,即便是重复别人的活动,也必然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我们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创造条件。解救孩子,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的期望: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有了这些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多质疑、多提问
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发问。作为小学教师,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鼓励的方式来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他们点滴的发现和付出,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质疑发问开始,逐渐培养其自身的创新思维。以《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学习为例,因为故事中涉及了蝌蚪进化成青蛙的科普知识,许多学生难免犯迷糊:“小蝌蚪为什么会长出腿来?”“为什么会变成青蛙?”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向大家科普动物的进化行为,告诉大家自然界还有类似的现象存在,鼓励他们去发现、探究,而不是匆匆讲完故事,完成教学任务就结束了。
在过去的教学中,出于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师权威的束缚,对于孩子提出的很多与教学内容不符的或是比较夸张的问题,例如“地球为什么是圆的不是方的”“神话传说是不是真的”这类问题,教师通常会敷衍了事,或者不予理睬。这样无异于打压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受到损伤,创造精神被压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维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能够不断的提出问题来,还应该具有正确的应对发问的策略。在课堂中,面对学生抛出的疑问,教师要谨慎思考后给予回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被肯定、被关注,从而在课堂提出更多的创造性意见。
除了允许提问,鼓励提问以外,教师也要允许孩子有出错的权利,对于他们在探索中出现的偏差,不要急着矫正或是批评,而是先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有针对性的给予解决,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举个例子,两个低年级的孩子在聊天,一个对另一个说:“我听说天上下雨就是仙女在流眼泪,下的越大代表眼泪越多。”教师听了,不要急着去评判他们的对错,可以先和他们普及科学的概念,告诉他们天下雨是因为水蒸气凝结成水珠,从空中滴落下来。仙女作为神话中的人物,其存在是有待考证的,况且雨水的数量那么多,一个人的眼泪怎么能积攒到这种程度呢?这样以循循善诱的形式,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损伤,也丰富了他們的认知,令其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四、要求学生多方位思考,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学,我们使用各种策略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