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巧用群文阅读助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

【作者】 余学明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李场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巧用群文阅读助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利用群文阅读引导学生规范说话和写作。就是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积累语言素材,获得语感,能辨析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情味,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形成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关键词:群文;语言;建构;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被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项,而且是带动其他三项的一项,这是由语文课程的特质决定的。课标对语文课程的特质做了如下概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时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一是语用原则。语言的积累要通过个体言语活动经验和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即在运用中习得语言。无论是积累与建构、表达与交流,还是梳理和整合,都应该是在特定交际语境中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背诵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二是整合原则。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要整合,要与阅读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实践活动相结合。三是建构原则。一方面要按照语言内部系统建构话语——用词语组构成句子,用句子组构成段落与篇章。另一方面,在个人言语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言语体系,包括属于自己的言语心理词典、句典和表达风格。建构是以积累为基础的,通过运用才能形成的。
  一、巧用群文促进学生语言积累
  群文阅读教学是多篇阅读,相对于传统的单篇教学更注重听、说、读、写、思的整体培养。巧用群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较为丰富的材料,而且有利于确定目标,分类积累,建立联系,构建系统。从而更注重学生个体在集体学习的构建,促使学生从以前的局限和封闭的思想走向开放,拓宽新的视野与加深理解。在多篇对比、归纳学习中更注重知识的正确性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师生共同构建,学生在倾听、认同、接纳、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让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更为系统。
  首先,注重基础知识积累。语言的认识与建构,需要长时间的累积;语言的构建需要丰富的语言材料。主动积极的积累是构建的基础,也是构建的重要方式,更是中学生扩充语言素材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注重细小的累积,夯实字词大关,对优美的词句做好抄写积累。例如教学七上第一单元“四季美景”时,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对春天美景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的生动形象的描摹;积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对济南冬天山、水美景的描写;积累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一文中对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细腻生动的描绘等……
  其次,引导学生巧妙梳理。面对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如何有效的让积累为我所用?这就需要分门别类巧妙梳理。我们引导学生梳理语言现象,梳理已知经验,梳理自己的反思意识。教会学生分门别类做好梳理:大到学习作者篇章整体意象化、情景化、具体化的思路,小到学习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生动贴切的词语。如学习七上第一单元“四季美景”时,引导学生对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梳理出文章的内容、文旨,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字词的性质等,形成独特的语用体系。
  最后,培养提炼整合能力。梳理之后,整合提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整合,那么之前的积累与梳理就是一盘散沙。语言经验就没有提升。语言体系就更没有发展。这一阶段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语言经验的构建需要不断的实践,不能把文本学习和练习实践分离开来,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因此,将平时积累的词句及方法提炼整合是这个阶段的核心内容。运用已经积累的方法群文阅读、练习仿写,进行碎片式的抒情训练……这些都是整合的有效手段。例如七年级上册的《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一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教会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读写整合的优秀范本。经过日积月累,学以致用,反复训练,学生描写景物的笔法就日趋成熟。
  由字到词、连词成句再到篇都是长期积淀的结果,积累“精典”是构建语言经验的重要策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建构,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培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积累,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语言品读增强学生语感能力
  叶圣陶先生就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了语感,语言组构思如泉涌,行云流水;缺乏语感,语言组构思绪混乱,毫无章法。
  那么,如何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呢?可以从感性培养和理性培养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紧扣诵读积累培养语感能力。从感性方面来说,语感靠大量诵读和长期积累可以形成,这种大量诵读、积累慢慢丰厚了人的底蕴,逐渐对人的表达产生潜移默化,于是当他言谈或者写作时,出于口,形于笔,就会汩汩而生,滔滔不绝。然而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斥其中的是大量的讲解和分析,学生的诵读和积累早就被荒废一边,这是学生语感能力或者说语言建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的主要原因。
  诵读分为无意识诵读和有意识诵读,无意识诵读就好像孩童早期朗读一样,只要长期坚持,大量积累,也会促进语感的形成。当然,有意识诵读更有利于语感的培养,这种诵读特别强调要带着“情感”走进句子当中,理解内容,想象画面,揣摩心理,使诵读做到由口入心,多感官融合,使自己和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共振,长期这样反复诵读,学生语言感知、理解、欣赏的感觉就能逐步产生,就能促进语感的不断积累和较快形成。比如教学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文中有一段:“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学生开始读得很平淡,我就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为什么连续两次用?!
  这样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体会情感,体会情感后再纠正、改变自己的诵读方式,使诵读更切合文本言语和情感,在不断的诵读、品析中,学生的语言文字敏感能力、鉴赏能力逐渐增强,语感慢慢产生。当语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利用群文阅读拓宽视野,再读这样的作品,欣赏的顿悟便会油然而生。这样,诵读催生了语感,语感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更深理解,导致了学生更强语感能力的产生。
  其次是抓住言语形式提升语感能力。从语感的理性培养上说,仅仅靠有感情的诵读和积累还不够,还要从理性上明了文章“言语表达形式的艺术”,在对言语形式的分析、理解、欣赏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积累、内化,这样用理性来指导、帮助感性,才能更有效地丰富语感,增强语感。因此,要改变以往课堂中对文本内容的过多分析、讲解,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对比咀嚼、练习仿写等形式,注重对文本言语运用形式的品味、探究,揭示言语形式运用的奥秘,提高学生理性分析文本的能力,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不断增强,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更快形成。
  三、举一反三强化学生语用训练
  语言构建与运用,主要针对母语教育,也就是汉语汉字的教育。根据宪法制定的《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基本教学必须规范使用汉字及普通话。所以,老师对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应高度重视。
  (一)思想引领——建立用语规范意识
  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增强用语规范意识,在校、在家规范语言表达,从细节做起,从身边做起,逐渐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重点落实在学校教育、课堂实践中,从基础抓起,力求规范运用汉语汉字。加强课内外整合,重视方法引领,以教材为依托,渗透阅读方法、读写结合,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学习的过渡;从教材出发,不断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根据需要从组文意图出发,理顺课外选文的共性点等,促进学生有效的阅读积累和规范表达。
  (二)读写结合——强化知识迁移运用
  读写结合规范语言表达,写的能力无疑是语言运用的核心能力。对于教材文本中蕴藏意蕴或美感的个性化语言,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深入其中涵咏体悟,还要让学生就其言语形式进行品鉴与揣摩,然后进行各种练写,在练写中领会感悟表达艺术,促进学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掌握。
  群文阅读,不仅能多方面地感受同一文学主题,更是依照例文组织和建构语言,掌握运用字词的极佳机会。群文阅读,学生自然会在阅读中对这一类文章的词句选用及运用方法有较多较深的认识,由此在同类选文学习时活学活用;也会在多篇文章的遣词造句中,对某一类语言表达方式,由于“阅多”,运用起来有范例,更准确、更得心应手。此时,抓住时机进行练笔实践,可根据文境仿写、扩写、续写、补写、改写,或根据文境写人物颁奖词、祝福语、主持词、内容提要等等。依文练写形式多样,读写结合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良效。
  让学生主动积累语言素材,内化言语经验,体悟表达规律,并在举一反三中,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范例的“语用”价值和训练功能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总之,我们主张在群文阅读的新潮下,引导学生积累字词句篇不必死记硬背,而是依靠学科优势结合互联网和其他学科,尝试更多新颖、灵活、有效的积累方法。引导学生在厚实的语言环境下,经过自发的聚积、整理和整合,逐渐理解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特征以及应用规则,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J].语文学习,2018(1).
  [3]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