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研究
【作者】 刘晓敏
【机构】 湖北省来凤县民族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音乐教育生活化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能够激发幼儿的生活情趣,增强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本文从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内涵、作用、实践方式、现状、策略等方面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这一重要课题做一些探究。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
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是指根据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的不同生活内容,包括入园、吃饭、午睡、游戏和课间操等,加入与之紧密结合的歌曲或乐曲,尤其是少儿歌曲和童谣,让孩子们能够在音乐的审美愉悦中轻松快乐的开展各种活动,达成各项教学目标。音乐教育生活化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期孩子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全,在此期间将音乐教育生活化,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生活情趣还能增强幼儿的生活经验。音乐教育生活化能够加强幼儿的生活技能,能够使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各种生活技巧,完成各种教学任务。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实施,巧妙的将相关的歌曲乐曲融入幼儿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拉近了他们对音乐的距离感,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具体实践方式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活化,目的是通过渗透于生活中的音乐引导孩子去发现艺术和生活中的美,喜欢并感受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音乐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增加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一)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生活中处处有音乐。优美的音乐旋律,不仅能给人带来好的音乐享受,还能成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对于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在注重对孩子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时应把他们的所感、所知、所听与孩子的生活规律教育紧密相连,使得孩子在活动的同时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孩子在任何活动环节中都有音乐的陪伴,从而通过借助音乐的教育方式把音乐化的语言与孩子良好的生活方式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而为孩子营造一个欢乐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通过变化的音乐节奏,培养孩子的生活方式
音乐源于生活,生活孕育音乐。教师应用不同的音乐节奏,促使孩子感受和学习音乐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内容,通过体验不同类型的音乐产生不同的情绪,从而通过情绪的变化引导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丰富的音乐节奏里健康成长。进行活动时教师选择的音乐应具有多样性,如在进行集体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放一些节奏平稳且轻快的音乐,这样既能够引导孩子感受到活动的紧张情绪,又不至于让他们表现得十分慌乱。
(三)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日常生活需要有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应合理安排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动静结合,从而促进身心发展。不同的游戏活动需要配合不同种类的音乐,对于音乐类型的择取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当早晨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踏着朝阳迈进学校的时候,就需要播放欢快悦耳的音乐。伴随清晨美妙的乐曲,孩子因上学要跟亲人分别时而感不安和焦躁的情绪便会很快得到调整。所以,恰当合适的音乐对孩子的心情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他们迅速开始当天的活动。其次,当带领孩子进餐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轻松抒情、韵律优美的音乐,从而为孩子营造出一个温馨的用餐环境。再者,当孩子午睡休息时则需选择柔和缓慢的曲子以放松孩子的心情,舒缓孩子的心理,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内尽快入眠。所以,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自然的音乐元素,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音乐来源于生活,可以将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现象以及人们丰富的经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我们生活环境当中,除了自然界之外,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音响的碰撞:风吹窗帘的声音、轻轻走路和讲话的声音、各种动物的声音以及马路上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这些生活中声音都是孩子的音乐倾听对象。幼儿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当中应该充分挖掘幼儿生活当中可以利用的音乐教育资源,引导孩子去主动聆听这些声响,让孩子分辨声音的高低、长短和强弱以及音色的不同,并引导孩子进行适当的声音模仿,丰富孩子对声音的各种感知体验,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敏感度,提高孩子丰富细腻的表达能力。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现状
虽然音乐教育生活化已经在很多幼儿园得到实施推广,但因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当前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以教师主导代替学童主导。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选择与设计符合这一特点的教学模式-学童主导模式。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教仍沿袭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和方法,先教孩子读歌词,再教孩子和旋律,没有和孩子交流沟通,让他们挑选自己喜爱的歌曲和教学方式,没能充分调动孩童的学习兴趣,最终不能实现教学设想。
(二)音乐内容与生活环节游离。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一整天时间包括很多环节,比如入园、课间、吃饭、午休等,在幼儿园中,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往往与实际生活无关,很少使音乐能够融入这些日常的生活环节,没有能够充分利用音乐的价值,使得孩子一天的生活单调乏味。
(三)教学体制和评估机制尚未完善。我国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缺乏完善的体制,幼儿园音乐课本的音乐题材也较少加入生活元素,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难以找到与生活环节相匹配的音乐作品而出现偏差。同时,对教师的音乐教育生活化也缺少评估体制。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鉴于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现状,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一)编选合适的音乐教材。在幼儿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选择合适的生活化的音乐素材,都能更快的将他们带进特定的情景中,达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然而目前还没有这样配套的教材。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主动的去收集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主题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要精心组织,通力合作,尽快的做好音乐教育生活化教材的编订工作。
(二)设置富于情景感的游戏。生活化的音乐,是模拟的情景化的;而游戏,是最能调动幼儿兴趣和热情的,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生活化更为生动有趣。有些歌曲,例如丢手绢、找朋友等,本就是游戏化的。教师可以创设更多情景化的游戏,例如设想一个为爸爸妈妈送雨伞的游戏,同时播放模仿风声、雨声及雷声等的音乐或歌曲,就能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分类播放功能性乐曲。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都有较规范的作息时间,在不同的时段内播放相关的音乐,既借助音乐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感,又很好的把音乐教育贯穿在每一天教学活动的始终。例如早晨入园时播放早上好、上学歌等,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快乐的上学气氛。午睡时可以播放固定的催眠曲、小夜曲等,以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午睡后洗漱时可以播放小毛巾等,使得孩子们能够轻松的完成洗漱过程。
综上所述,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是当今幼儿教育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与成果。但在教学体系的科学完备,优秀教材的编选和评价机制的确立等方面,还有更多的课题需要我们去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
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是指根据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的不同生活内容,包括入园、吃饭、午睡、游戏和课间操等,加入与之紧密结合的歌曲或乐曲,尤其是少儿歌曲和童谣,让孩子们能够在音乐的审美愉悦中轻松快乐的开展各种活动,达成各项教学目标。音乐教育生活化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期孩子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全,在此期间将音乐教育生活化,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生活情趣还能增强幼儿的生活经验。音乐教育生活化能够加强幼儿的生活技能,能够使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各种生活技巧,完成各种教学任务。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实施,巧妙的将相关的歌曲乐曲融入幼儿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拉近了他们对音乐的距离感,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具体实践方式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活化,目的是通过渗透于生活中的音乐引导孩子去发现艺术和生活中的美,喜欢并感受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音乐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增加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一)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生活中处处有音乐。优美的音乐旋律,不仅能给人带来好的音乐享受,还能成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对于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在注重对孩子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时应把他们的所感、所知、所听与孩子的生活规律教育紧密相连,使得孩子在活动的同时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孩子在任何活动环节中都有音乐的陪伴,从而通过借助音乐的教育方式把音乐化的语言与孩子良好的生活方式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而为孩子营造一个欢乐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通过变化的音乐节奏,培养孩子的生活方式
音乐源于生活,生活孕育音乐。教师应用不同的音乐节奏,促使孩子感受和学习音乐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内容,通过体验不同类型的音乐产生不同的情绪,从而通过情绪的变化引导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丰富的音乐节奏里健康成长。进行活动时教师选择的音乐应具有多样性,如在进行集体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放一些节奏平稳且轻快的音乐,这样既能够引导孩子感受到活动的紧张情绪,又不至于让他们表现得十分慌乱。
(三)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日常生活需要有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应合理安排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动静结合,从而促进身心发展。不同的游戏活动需要配合不同种类的音乐,对于音乐类型的择取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当早晨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踏着朝阳迈进学校的时候,就需要播放欢快悦耳的音乐。伴随清晨美妙的乐曲,孩子因上学要跟亲人分别时而感不安和焦躁的情绪便会很快得到调整。所以,恰当合适的音乐对孩子的心情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他们迅速开始当天的活动。其次,当带领孩子进餐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轻松抒情、韵律优美的音乐,从而为孩子营造出一个温馨的用餐环境。再者,当孩子午睡休息时则需选择柔和缓慢的曲子以放松孩子的心情,舒缓孩子的心理,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内尽快入眠。所以,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自然的音乐元素,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音乐来源于生活,可以将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现象以及人们丰富的经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我们生活环境当中,除了自然界之外,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音响的碰撞:风吹窗帘的声音、轻轻走路和讲话的声音、各种动物的声音以及马路上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这些生活中声音都是孩子的音乐倾听对象。幼儿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当中应该充分挖掘幼儿生活当中可以利用的音乐教育资源,引导孩子去主动聆听这些声响,让孩子分辨声音的高低、长短和强弱以及音色的不同,并引导孩子进行适当的声音模仿,丰富孩子对声音的各种感知体验,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敏感度,提高孩子丰富细腻的表达能力。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现状
虽然音乐教育生活化已经在很多幼儿园得到实施推广,但因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当前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以教师主导代替学童主导。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选择与设计符合这一特点的教学模式-学童主导模式。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教仍沿袭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和方法,先教孩子读歌词,再教孩子和旋律,没有和孩子交流沟通,让他们挑选自己喜爱的歌曲和教学方式,没能充分调动孩童的学习兴趣,最终不能实现教学设想。
(二)音乐内容与生活环节游离。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一整天时间包括很多环节,比如入园、课间、吃饭、午休等,在幼儿园中,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往往与实际生活无关,很少使音乐能够融入这些日常的生活环节,没有能够充分利用音乐的价值,使得孩子一天的生活单调乏味。
(三)教学体制和评估机制尚未完善。我国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缺乏完善的体制,幼儿园音乐课本的音乐题材也较少加入生活元素,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难以找到与生活环节相匹配的音乐作品而出现偏差。同时,对教师的音乐教育生活化也缺少评估体制。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鉴于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现状,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一)编选合适的音乐教材。在幼儿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选择合适的生活化的音乐素材,都能更快的将他们带进特定的情景中,达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然而目前还没有这样配套的教材。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主动的去收集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主题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要精心组织,通力合作,尽快的做好音乐教育生活化教材的编订工作。
(二)设置富于情景感的游戏。生活化的音乐,是模拟的情景化的;而游戏,是最能调动幼儿兴趣和热情的,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生活化更为生动有趣。有些歌曲,例如丢手绢、找朋友等,本就是游戏化的。教师可以创设更多情景化的游戏,例如设想一个为爸爸妈妈送雨伞的游戏,同时播放模仿风声、雨声及雷声等的音乐或歌曲,就能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分类播放功能性乐曲。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都有较规范的作息时间,在不同的时段内播放相关的音乐,既借助音乐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感,又很好的把音乐教育贯穿在每一天教学活动的始终。例如早晨入园时播放早上好、上学歌等,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快乐的上学气氛。午睡时可以播放固定的催眠曲、小夜曲等,以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午睡后洗漱时可以播放小毛巾等,使得孩子们能够轻松的完成洗漱过程。
综上所述,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是当今幼儿教育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与成果。但在教学体系的科学完备,优秀教材的编选和评价机制的确立等方面,还有更多的课题需要我们去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