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英语阅读大赛视角反思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路径
【作者】 尚冠群 黄 芳
【机构】 黑龙江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思辨能力是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的培养被当成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策略。本文围绕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概述了思辨能力,然后阐述了英语阅读教学中展开思辨能力教学的重要作用以及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外研社国才杯阅读大赛题型展开分析,提出如何在大学英语阅读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思辨能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路径
1、思辨能力的概述
1.1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是运用清楚、准确的语言表达或对概念的分析进行明白有力的解释和论证的能力(Paul R.W&Elder,2006)。思辨能力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的是,通过对文字所承载的信息利用理性的评价指标进行评判,判断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最终作出客观有效的结论。思辨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甄别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地解决相关问题,而不是盲从。?
1.2思辨性阅读
Wallace将思辨型阅读定义为一个读者、文本和作者三方面的社会交互过程,其中读者能够通过字面含义挖掘文本深层次甚至被“隐藏”的细节信息。[思辨性阅读是在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度的剖析,对文本的背景、语篇结构以及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有着充分地了解,进而将文本只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作者的想法提出自己的主观意见。这种类型的阅读要求阅读者有着足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评判能力,我们倡导这种阅读模式是为了能督促读者独立思考,帮助其形成个性化思维,最终提升其阅读能力。
2 、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2.1 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国内英语教育领域中黄源深(1998)最早提出了我国英语学习者“思辨缺席”问题。他称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所造成的现象”为“思辨缺席”。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加快,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思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育思辨能力,培养新时代的医学人才,作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是责无旁贷的任务。
2.2 当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2.2.1 过于强调语言本身的学习,忽略了实践教育的拓展。阅读材料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点,因此教师将注意力放在了教授语言点包括语法、结构、以及内容分析方面,而没有将主题内容进行拓展,与现实相联系,从多维角度与学生探讨等等这些与思辨能力培养相关的环节,进而导致学生关注的只是语言知识的获得和重新再输入,造成思辨意识的缺乏。
2.2.2 教学目标中缺乏对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日趋明显,国际竞争越发激烈。在中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目标。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目前还无可替代。因此,对于拥有高水平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市场上竞争激烈。对于医学院校的要求更是如此,因为我国目前的医学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医学水平比较起来,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下对于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在许多高校占有一定的比例,进而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被许多教师给忽略,思辨性阅读教学失去了发展空间。
2.2.3 一线英语教师思辨思维的缺失。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至今“个体”服从“集体”的思想一直作为我们思维方式和行动的指南,使得“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缺乏,这样就造成了无法用思辨性的眼光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大家习惯于用“统一的眼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间接造成了教师的思辨意识的薄弱,也给批判式阅读教学设置了相应的障碍。
3、基于阅读大赛视角的大学英语阅读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3.1“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介绍。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扩大,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被中国普遍接受,各类英语赛事在中国盛行,“外研社·国才杯”英语阅读大赛作为一项深化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整体发展的国家级赛事受到了国内各个高校的日益重视。
“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比赛内容包含四个环节:Read and Know(读以明己);Read and Reason(读以察世); Read and Question(读以启思);Read and Create(读以言志),此部分目的便是引导选手关注经典,提升阅读品质,并向“读,而后写”得更高境界迈进。
可以清楚地看到“读以言志”部分考查的就是选手的阅读和思辨能力。它不但要求选手具备高水平的阅读能力,更需要有灵敏的思辨思维。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在这样的高水平大赛中脱颖而出,才能实现“读,而后写”得更高境界。
3.2 思辨性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路径。作为阅读大赛的指导教师,本文作者通过指导学生参加阅读大赛的经历,结合高校的阅读教程,提出如下路径。
3.2.1 确立思辨性的课程教学目标。开展阅读教程教学,首先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相关专业术语,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在课堂上主动引导学生对于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判断,鼓励学生对于内容提出问题,培养独立的思辨思维习惯。
3.2.2 思辨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我们一直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民主课堂模式,但现实中并没有很好的贯彻实施。传统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致,使得课堂学习气氛沉闷。思辨性阅读教学应该更多地采纳讨论式、PBL的教学手段,提升师生互动程度,提高课堂效率。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应该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写出相应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融入思辨写作过程,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的预设目标。
3.2.3 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推进思辨性阅读教学,要建立对应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把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评价方式转变为考查学生思辨能力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这样教师能够大胆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也不再抗拒这样的教学活动,以达到对自己思辨能力的提高。调整平时分和期末考试分数的占比,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便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测评。通过这些环节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但掌握英语的阅读技巧,而且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思辨性阅读课程的目标。
3.2.4 “互联网+”手段的应用。互联网教学已经被有效、广泛地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应用。通过加强线上线下的联系,将课上教学和课后阅读、写作任务有机结合,加强学习力度和延长学习时间,巩固课堂教学重点,对于思辨型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个性化的思维习惯形成有着明显的实效,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将繁杂的、碎片化信息整合,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
3.2.5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它是思辨性阅读课程成功的关键因素。古人曰“师者,传道授惑者也”。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思辨能力和意识,这就需要加强对英语教师队伍的培训。培训的方式,第一可以聘请专业讲师做示范教学,结合教程来传授思辨型教学的基本技巧和方式;其次,建立在线共享平台,及时分享实践性教学案例;第三,可以参加“外研社”举办的精英教练夏季培训班,使得更多教师对于思辨型教学有深入理解;最后,鼓励教师申办创新课堂,来培养学生课堂思辨能力。
4、结语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中国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发展方向。作为学生,不能只是满足语言知识的获得,更要把它当成实现自己未来的专业和职业目标的载体,进而让自己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真正地为自己的职业服务人群做出贡献。为了更好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样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一定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打造“思辨性”英语阅读课堂,要因材施教,不拘泥刻板的教学模式,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来提升课堂活跃度,吸引学生的专注力,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民主课堂。最后,通过综合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掌握前沿的教学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获得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Paul R.W & Elder R.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Is the Best Thinker【M】.New Jersey:Person Prentice Hall,2006.
[2] Wallace, Catherine: Critical Reading in Language Education.【M】 London: Palgrave McMillan, 2003.?
[3] 黄源深. 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
[4] 田秀峰.批判式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其障碍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3(12)115.
作者简介:尚冠群(1971-)男,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英语教研室 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化,留学生汉语教育,医学英语教育。
关键词:思辨能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路径
1、思辨能力的概述
1.1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是运用清楚、准确的语言表达或对概念的分析进行明白有力的解释和论证的能力(Paul R.W&Elder,2006)。思辨能力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的是,通过对文字所承载的信息利用理性的评价指标进行评判,判断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最终作出客观有效的结论。思辨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甄别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地解决相关问题,而不是盲从。?
1.2思辨性阅读
Wallace将思辨型阅读定义为一个读者、文本和作者三方面的社会交互过程,其中读者能够通过字面含义挖掘文本深层次甚至被“隐藏”的细节信息。[思辨性阅读是在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度的剖析,对文本的背景、语篇结构以及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有着充分地了解,进而将文本只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作者的想法提出自己的主观意见。这种类型的阅读要求阅读者有着足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评判能力,我们倡导这种阅读模式是为了能督促读者独立思考,帮助其形成个性化思维,最终提升其阅读能力。
2 、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2.1 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国内英语教育领域中黄源深(1998)最早提出了我国英语学习者“思辨缺席”问题。他称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所造成的现象”为“思辨缺席”。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加快,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思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育思辨能力,培养新时代的医学人才,作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是责无旁贷的任务。
2.2 当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2.2.1 过于强调语言本身的学习,忽略了实践教育的拓展。阅读材料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点,因此教师将注意力放在了教授语言点包括语法、结构、以及内容分析方面,而没有将主题内容进行拓展,与现实相联系,从多维角度与学生探讨等等这些与思辨能力培养相关的环节,进而导致学生关注的只是语言知识的获得和重新再输入,造成思辨意识的缺乏。
2.2.2 教学目标中缺乏对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日趋明显,国际竞争越发激烈。在中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目标。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目前还无可替代。因此,对于拥有高水平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市场上竞争激烈。对于医学院校的要求更是如此,因为我国目前的医学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医学水平比较起来,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下对于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在许多高校占有一定的比例,进而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被许多教师给忽略,思辨性阅读教学失去了发展空间。
2.2.3 一线英语教师思辨思维的缺失。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至今“个体”服从“集体”的思想一直作为我们思维方式和行动的指南,使得“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缺乏,这样就造成了无法用思辨性的眼光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大家习惯于用“统一的眼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间接造成了教师的思辨意识的薄弱,也给批判式阅读教学设置了相应的障碍。
3、基于阅读大赛视角的大学英语阅读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3.1“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介绍。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扩大,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被中国普遍接受,各类英语赛事在中国盛行,“外研社·国才杯”英语阅读大赛作为一项深化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整体发展的国家级赛事受到了国内各个高校的日益重视。
“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比赛内容包含四个环节:Read and Know(读以明己);Read and Reason(读以察世); Read and Question(读以启思);Read and Create(读以言志),此部分目的便是引导选手关注经典,提升阅读品质,并向“读,而后写”得更高境界迈进。
可以清楚地看到“读以言志”部分考查的就是选手的阅读和思辨能力。它不但要求选手具备高水平的阅读能力,更需要有灵敏的思辨思维。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在这样的高水平大赛中脱颖而出,才能实现“读,而后写”得更高境界。
3.2 思辨性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路径。作为阅读大赛的指导教师,本文作者通过指导学生参加阅读大赛的经历,结合高校的阅读教程,提出如下路径。
3.2.1 确立思辨性的课程教学目标。开展阅读教程教学,首先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相关专业术语,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在课堂上主动引导学生对于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判断,鼓励学生对于内容提出问题,培养独立的思辨思维习惯。
3.2.2 思辨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我们一直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民主课堂模式,但现实中并没有很好的贯彻实施。传统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致,使得课堂学习气氛沉闷。思辨性阅读教学应该更多地采纳讨论式、PBL的教学手段,提升师生互动程度,提高课堂效率。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应该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写出相应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融入思辨写作过程,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的预设目标。
3.2.3 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推进思辨性阅读教学,要建立对应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把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评价方式转变为考查学生思辨能力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这样教师能够大胆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也不再抗拒这样的教学活动,以达到对自己思辨能力的提高。调整平时分和期末考试分数的占比,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便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测评。通过这些环节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但掌握英语的阅读技巧,而且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思辨性阅读课程的目标。
3.2.4 “互联网+”手段的应用。互联网教学已经被有效、广泛地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应用。通过加强线上线下的联系,将课上教学和课后阅读、写作任务有机结合,加强学习力度和延长学习时间,巩固课堂教学重点,对于思辨型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个性化的思维习惯形成有着明显的实效,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将繁杂的、碎片化信息整合,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
3.2.5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它是思辨性阅读课程成功的关键因素。古人曰“师者,传道授惑者也”。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思辨能力和意识,这就需要加强对英语教师队伍的培训。培训的方式,第一可以聘请专业讲师做示范教学,结合教程来传授思辨型教学的基本技巧和方式;其次,建立在线共享平台,及时分享实践性教学案例;第三,可以参加“外研社”举办的精英教练夏季培训班,使得更多教师对于思辨型教学有深入理解;最后,鼓励教师申办创新课堂,来培养学生课堂思辨能力。
4、结语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中国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发展方向。作为学生,不能只是满足语言知识的获得,更要把它当成实现自己未来的专业和职业目标的载体,进而让自己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真正地为自己的职业服务人群做出贡献。为了更好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样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一定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打造“思辨性”英语阅读课堂,要因材施教,不拘泥刻板的教学模式,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来提升课堂活跃度,吸引学生的专注力,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民主课堂。最后,通过综合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掌握前沿的教学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获得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Paul R.W & Elder R.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Is the Best Thinker【M】.New Jersey:Person Prentice Hall,2006.
[2] Wallace, Catherine: Critical Reading in Language Education.【M】 London: Palgrave McMillan, 2003.?
[3] 黄源深. 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
[4] 田秀峰.批判式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其障碍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3(12)115.
作者简介:尚冠群(1971-)男,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英语教研室 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化,留学生汉语教育,医学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