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教育策略
【作者】 胡 蓉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巡场镇米市街芙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经济的繁荣,而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莘莘学子们享受到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及优秀的教师团队。就算是我所在的山区农村小学,教室里也增添了许多完备的多媒体实验器材;以及独立的学生图书阅览室;更是配备了各类丰富图书。与这些完善新型的教学设施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山区农村孩子的教育困难现实。就我所在的农村学校为例,全校学生虽不足百名,但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均为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的父母跟随者滚滚的打工大潮,去往全国各地。只为了能够给家里多添一份更好的衣食基础。大部分孩子们就只能留在老家,跟随着年事较高的爷爷奶奶们一起生活。而这些老人年事已高,新旧观念交替困难,对于“重男轻女,女子无才”等老旧思想的错误认识根深蒂固,对于孩子的思想,生活方式等教育,也与当今社会相违背。老师和家长沟通困难,这也给学校以及老师们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我刚接手的班级是六年级,学生共有18人,其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就占有10人左右,占比全班总人数远超55%,这不光是具体数字数据就能体现出的问题。孩子们的整体学习成绩偏差,除了日常的完成课堂任务以为,回到家里大部分孩子还要做家务,农活。这不是指扫个地洗个碗这么简单,大部分孩子回家不光要做饭,还要照顾更小的弟弟妹妹,还要照顾白发苍苍的老人。没有家长的监督,男孩子通宵玩手机的大有人在,没有家长的指导,学习效率更是一落千丈。哪怕有个别的孩子不用做这些琐事,也会因其他因素而不重视学业,更别提主动复习今天在客堂上的教学知识,温习明天会学习到的新知识。长此以往,随着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习惯的养成,慢慢的孩子们就会开始出现学习上的乏力。在教育体系上,我们认为当今社会偏向“大语文”时代,所需的不仅仅是教育体系上的内容,更多的还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得到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农村孩子因受到经济,家庭氛围等因素的影响,课外阅读成为了奢望,更别提“量”。孩子们的知识.储备和课外阅读能力等都是极其薄弱的,业余生活也比城里的孩子想象中要单调许多,他们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进行所谓的‘上山下海,爬树掏鸟窝,做弹弓抓螃蟹’这些所谓的农村孩子的快乐。更别提开拓眼界的去进旅游,去看博物馆科技馆,去听山外的故事,去指定学习的目标和未来的规划。他们缺乏的不止是对知识的热情,其孩子特有的探知欲也在家长的敷衍下而变得兴趣缺缺,他们更在乎的可能只是父母什么时候回来,回来给他们带了什么新奇的玩具,好吃的食物。
怎样引导,教育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变成了一座需要我去加倍努力攀登的高山。
每天我都会提前半小时到校,并在前一天晚上提前准备典故,然后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些优美的散文集、经典的古诗词、名人传记,还可以欣赏一些经典的音乐,正所谓“水滴石穿”,一天虽然只有一首诗或者一篇美文,但是坚持不懈地做下来,孩子们总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储备的知识逐渐多起来,知识的链条一旦穿成,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些知识就会像磁铁一样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为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提供内在的动力。接着,我会充分利用图书室里丰富的书籍,让孩子们每周自由选择两本感兴趣的图书,要求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摘录好词好句,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分析主要人物的典型事例及主要形象性格特征,写出读后感,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巩固了基础知识,培养了阅读兴趣,积累了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充分地利用了学校丰富的资源,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同时,我也加强了和家长们的联系,主要通过家访和打电话的方式,家访可以让我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出现的困惑和无奈,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与他们共同商讨最佳的方式。当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到教育孩子的实际工作中以后,孩子们的改变与进步就是日新月异的,令人刮目相看。
农村的孩子们也是多才多艺的,只是父母没有经济能力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和发展潜力的平台。我班上有个女孩子特别喜欢画画,没有专业的老师教,就自己临摹,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是画得惟妙惟肖。在一次名为“我的理想”的主题班会上,我问她的理想是什么时,她满脸憧憬娓娓道来:“我最大的理想是能在一条清澈的湖水边画画。”多么美好的理想。但是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哪怕孩子再努力,也没有进步的机会,所以我把这个孩子带去拜见了我之前的一位专业的美术老师,老师也答应无偿地指导孩子。因为有了成功的机会,因为有动力,所以孩子学习也特别的有劲头。
冬天到了,城里的孩子们穿上了暖和的羽绒服,手套、帽子、围巾、耳罩,全副武装对抗着寒冷,农村的孩子们穿着单薄,还有的孩子因为要从事家务劳动,手长满冻疮,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冻疮裂口发炎,张开大大的口子,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作为老师,看在眼里,疼外心里,于是我给他们每人买了一双手套,在得到手套的那一刻,孩子们的笑容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灿烂。这并不是昂贵的礼物,但是确实一份温暖的爱意。
农村孩子没有城里孩子自信,但是他们的内心也渴望着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与夸奖。所以,我会在学习与劳动娱乐等方方面面,去发现孩子们身上点点滴滴的美好与进步,表扬他们,有时候是一句话,有时候是一个拥抱,有时候也会是一份小零食……这些在我们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于农村孩子来说,却是那么的宝贵和美好,正是这份小小的美好,像灿烂的阳光,带给孩子们自信的力量;像和煦的春风,让孩子们绽开了如花的笑颜;像一张鼓风的帆,带着孩子们自信满满的迎向未来。我班上有个男孩子,不喜欢学习,从不做作业,上课就睡觉,但是他最大的优点是力气大,爱劳动,我就让他负责清洗班上的饮水机,并且每周都会在班会上重点提出表扬,其他同学不服气:“老师,他从来不学习,你还每周都表扬他。”我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在为自己学习,你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他却是在为我们大家服务,他做的事是最无私的,这样的精神不值得表扬吗?”因为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美,这个男孩子越来越负责,越来越积极主动,也慢慢开始在我上课的时候认真听一听,做一做作业了。其实在我看来,即便没有优异的成绩,但是他拥有一份热心肠,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着为大家服务的态度,今后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做得很好,也能成为一个服务社会的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农村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经济上贫穷,精神上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感官上远远不足.但是他们也渴望被爱,他们更有爱人的权利,孩子们总是用平凡朴素的方式打动我的心。作为农村学校的老师,我们除了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也要更多的爱他们,从心灵上安慰他们,多为他们着想,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艰苦的生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农村的孩子,质朴善良、真诚可爱,但在学习上懒散放松,如何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任重而道远,恰当的沟通技巧,科学的管理方法,严格的监督,适时的鼓励,耐心的陪伴,真诚的帮助……相信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农村的孩子也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我刚接手的班级是六年级,学生共有18人,其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就占有10人左右,占比全班总人数远超55%,这不光是具体数字数据就能体现出的问题。孩子们的整体学习成绩偏差,除了日常的完成课堂任务以为,回到家里大部分孩子还要做家务,农活。这不是指扫个地洗个碗这么简单,大部分孩子回家不光要做饭,还要照顾更小的弟弟妹妹,还要照顾白发苍苍的老人。没有家长的监督,男孩子通宵玩手机的大有人在,没有家长的指导,学习效率更是一落千丈。哪怕有个别的孩子不用做这些琐事,也会因其他因素而不重视学业,更别提主动复习今天在客堂上的教学知识,温习明天会学习到的新知识。长此以往,随着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习惯的养成,慢慢的孩子们就会开始出现学习上的乏力。在教育体系上,我们认为当今社会偏向“大语文”时代,所需的不仅仅是教育体系上的内容,更多的还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得到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农村孩子因受到经济,家庭氛围等因素的影响,课外阅读成为了奢望,更别提“量”。孩子们的知识.储备和课外阅读能力等都是极其薄弱的,业余生活也比城里的孩子想象中要单调许多,他们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进行所谓的‘上山下海,爬树掏鸟窝,做弹弓抓螃蟹’这些所谓的农村孩子的快乐。更别提开拓眼界的去进旅游,去看博物馆科技馆,去听山外的故事,去指定学习的目标和未来的规划。他们缺乏的不止是对知识的热情,其孩子特有的探知欲也在家长的敷衍下而变得兴趣缺缺,他们更在乎的可能只是父母什么时候回来,回来给他们带了什么新奇的玩具,好吃的食物。
怎样引导,教育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变成了一座需要我去加倍努力攀登的高山。
每天我都会提前半小时到校,并在前一天晚上提前准备典故,然后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些优美的散文集、经典的古诗词、名人传记,还可以欣赏一些经典的音乐,正所谓“水滴石穿”,一天虽然只有一首诗或者一篇美文,但是坚持不懈地做下来,孩子们总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储备的知识逐渐多起来,知识的链条一旦穿成,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些知识就会像磁铁一样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为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提供内在的动力。接着,我会充分利用图书室里丰富的书籍,让孩子们每周自由选择两本感兴趣的图书,要求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摘录好词好句,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分析主要人物的典型事例及主要形象性格特征,写出读后感,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巩固了基础知识,培养了阅读兴趣,积累了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充分地利用了学校丰富的资源,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同时,我也加强了和家长们的联系,主要通过家访和打电话的方式,家访可以让我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出现的困惑和无奈,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与他们共同商讨最佳的方式。当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到教育孩子的实际工作中以后,孩子们的改变与进步就是日新月异的,令人刮目相看。
农村的孩子们也是多才多艺的,只是父母没有经济能力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和发展潜力的平台。我班上有个女孩子特别喜欢画画,没有专业的老师教,就自己临摹,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是画得惟妙惟肖。在一次名为“我的理想”的主题班会上,我问她的理想是什么时,她满脸憧憬娓娓道来:“我最大的理想是能在一条清澈的湖水边画画。”多么美好的理想。但是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哪怕孩子再努力,也没有进步的机会,所以我把这个孩子带去拜见了我之前的一位专业的美术老师,老师也答应无偿地指导孩子。因为有了成功的机会,因为有动力,所以孩子学习也特别的有劲头。
冬天到了,城里的孩子们穿上了暖和的羽绒服,手套、帽子、围巾、耳罩,全副武装对抗着寒冷,农村的孩子们穿着单薄,还有的孩子因为要从事家务劳动,手长满冻疮,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冻疮裂口发炎,张开大大的口子,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作为老师,看在眼里,疼外心里,于是我给他们每人买了一双手套,在得到手套的那一刻,孩子们的笑容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灿烂。这并不是昂贵的礼物,但是确实一份温暖的爱意。
农村孩子没有城里孩子自信,但是他们的内心也渴望着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与夸奖。所以,我会在学习与劳动娱乐等方方面面,去发现孩子们身上点点滴滴的美好与进步,表扬他们,有时候是一句话,有时候是一个拥抱,有时候也会是一份小零食……这些在我们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于农村孩子来说,却是那么的宝贵和美好,正是这份小小的美好,像灿烂的阳光,带给孩子们自信的力量;像和煦的春风,让孩子们绽开了如花的笑颜;像一张鼓风的帆,带着孩子们自信满满的迎向未来。我班上有个男孩子,不喜欢学习,从不做作业,上课就睡觉,但是他最大的优点是力气大,爱劳动,我就让他负责清洗班上的饮水机,并且每周都会在班会上重点提出表扬,其他同学不服气:“老师,他从来不学习,你还每周都表扬他。”我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在为自己学习,你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他却是在为我们大家服务,他做的事是最无私的,这样的精神不值得表扬吗?”因为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美,这个男孩子越来越负责,越来越积极主动,也慢慢开始在我上课的时候认真听一听,做一做作业了。其实在我看来,即便没有优异的成绩,但是他拥有一份热心肠,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着为大家服务的态度,今后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做得很好,也能成为一个服务社会的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农村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经济上贫穷,精神上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感官上远远不足.但是他们也渴望被爱,他们更有爱人的权利,孩子们总是用平凡朴素的方式打动我的心。作为农村学校的老师,我们除了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也要更多的爱他们,从心灵上安慰他们,多为他们着想,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艰苦的生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农村的孩子,质朴善良、真诚可爱,但在学习上懒散放松,如何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任重而道远,恰当的沟通技巧,科学的管理方法,严格的监督,适时的鼓励,耐心的陪伴,真诚的帮助……相信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农村的孩子也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