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国殇》的爱国情怀教育
【作者】 刘冬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战国时代,诸侯竞争、天子势微,各个国家的臣民逐渐形成了自强意识。屈原生于此时,在其创作的《国殇》中有着非常强烈的忧国意识和故都情怀。“国”对于屈原来说,并不仅仅是贵族封地,而是德之聚集地。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国殇》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鉴赏,从忠君情怀、美政情怀、对理想的追求与探索情怀、对故土的热爱情怀等方面论述了《国殇》中屈原爱国情怀的表现。
关键词:《国殇》;屈原;爱国情怀;高中语文;语文教学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路口,实现从未成年到成年人的蜕变阶段。这一阶段是其思维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其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未来国家的栋梁之才。
纵观中国文学史,爱国主义从屈原开始,到唐代杜甫、陆游再到现代鲁迅,一直传承与发扬,影响深远。此外,屈原的爱国思想以及忠贞精神对国外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朝鲜半岛中的文人墨客高谈阔论时,总是离不开屈原的作品,同时高丽王朝名人达士的矢志不渝精神都是以屈原作品为精神支柱。因此,深入研究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对我国民族精神传承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国殇》创作背景
《国殇》创作的背景在楚怀王与其子楚顷襄王时代,彼时秦国励精图治,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居于战国七雄之首,扩张意图路人皆知。而楚国在当时是比较强大的国家,遂成为秦国攻城略地最为关键的对象之一。然而楚怀王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将合纵连齐的方针放弃,齐心秦国“空手套白狼”的许诺,毅然与秦国交好。当秦国无情撕毁诺言时,两国开始交恶。自公元前313年开始,两国之间发生很多次大规模战争,无一例外,都是以楚国败阵而结束。12年后,秦国与魏、韩、齐联合进攻楚国,将楚将唐昧杀死,获得重丘。次年,秦国再次攻楚,楚军大败,死亡者高达2万人。后人认为:屈原的《国殇》,乃是由于怀王和顷襄王之世,背约忘亲、任谗弃德,以致人神共怒,将士横尸荒野,屈原对此极痛而深悲。而对于战国时代来说,两国战争,由于楚国是战败国家,故而战死疆场的将士尸身只能留于荒野之中,无人为其举行祭祀活动,操办丧礼。正是在此恶劣的背景下,处于放逐境地的屈原创作了《国殇》,以此亡灵超度,期待其成为楚国的守护神。
二、《国殇》中屈原爱国情怀的表现
(一)忠君情怀
《国殇》中忠君情怀是作者爱国情怀的体现之一,屈原想要为楚王导夫先路,一血前耻。战国初期,楚国是最为强大的国家。当此之时,它拥有如今半个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大部分以及湖北全省等地,后来又从湖南南下,收取广西东北角,东北入驻山东,东边消灭越国。早在楚庄王时期,楚国就已经有了统一全中国的雄心。然而在楚王生被杀之后,接连遭到韩国、赵国以及魏国的攻击,在公元前402年-391年,仅仅十几年光景,楚国接连丧失乘丘、榆关、大梁等地。至秦国崛起,楚国都没有恢复国力。一直到楚怀王即位,屈原对列国形势非常了解,立志振兴楚国,忠君爱民,这是屈原的最初的理想,同时屈原也是这样坚持的。在楚国与秦国交战过程中,屈原处于被放逐的境地,而《国殇》被创作于此时。在《国殇》中,有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同時还有埋住两轮,绊住四匹马,仍手拿玉槌击打战鼓。这是在描写士兵们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刚强勇武的精神。但是深入挖掘其内在含义,可以看出,屈原此时仍然想要为君主效力,促使君主改变现状,奋勇图强。
(二)美政情怀
纵观屈原的一生,其政治思想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其中举贤授能,以现代白话进行还原便是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当政,打破楚国贵族政权垄断的格局。在《国殇》中,屈原利用秦国侵犯楚国土地,践踏楚国将士,士兵伤亡惨重,首身分离等词语描述战争残酷、将士英勇的同时,也衬托了当时楚国政治的核心权利层的昏庸无能,士大夫争名夺利。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贵族骄奢淫逸,不思进取,使得楚军各方面与秦军相比弱上一线,致使战事吃紧,人员伤亡惨重。表达了屈原痛心,并致力于美化政治,改变当前权利格局。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屈原的美政爱国情怀,即只要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就应该授以其官职和权利,促使国家发展。这对于贵族出身的屈原来说是极其不易的,足以说明其眼光长远,政治抱负远大。而在《国殇》中体现修明法度的语句描写虽然车轮被掩埋,马匹被绊住,但是将士们在听到战鼓声想起之后,仍然奋勇杀敌,这足以说明楚军治军严谨,有着严明的法律制度。这一点衬托出屈原对于政治的美好愿望,希望国家领导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三)对理想的追求与探索情怀
屈原对理想的追求与探索主要体现在君主听信谗言后的幽思忧愤和对楚国前路的担忧。在楚怀王前期,屈原由于自身的才华和政治抱负,被怀王重用,这一事实引起了贵族的不满。在贵族权贵向怀王进献谗言下,屈原的在怀王面前的信誉度一降再降,先是贬职,之后流放。因此,屈原一直追求国强民富、建立法度国家的理想被贬的“一文不值”。屈原在创作《国殇》过程中,正是其被流放时期。在为死去的战士赞颂的同时,也抒发了屈原对建设美好国家的爱国情怀。例如:后两句中描绘了“战士勇敢且战斗力居高不下,始终刚强,抵御敌人的侵犯”和“身首异处,但是精神永存,魂魄当为鬼中英雄”。这两句明里是对将士的讴歌,赞美将士们在极度疲乏和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仍然富有战斗力,保护国家不被侵犯,即使身死也在所不惜。然而暗里却衬托了屈原以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即使自身被流放,但是仍然富有报国的理想,一直坚定着这个信念,纵然奸佞小人再多,也不会改变,誓死保卫国家领土。
三、结论
屈原是真正不朽的,之所以这样,除了他是中华民族第一位崇高的诗人外,还有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他浩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实践活动,更新高中语文爱国教育的实行方法,放到教学实际中,就可以挑选一周时间,在这段时间中将爱国主义作为班级的主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去搜集一些有关于爱国主义的古诗、文章、小说与人物的实例,再帮助学生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开一次爱国主题的展览会。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过去学过的爱国主义文章进行合理修改,将其以话剧的形式在班级进行演出,使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像这样,通过结合教材举办爱国主义相关活动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们在爱国主义活动中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熏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乡情怀,拓展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层面。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要能结合教材实际,对高中教材中的爱国主义课文进行发掘,并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的类型进行分类。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能够通过让学生观看进步影片,使学生感受那个革命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迹,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要能拓展爱国主义教学的教育层面,在班级中开展爱国活动主题周,在这段时间发动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爱国主义材料并进行展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清波.从个人哀伤到“以身许国”——《楚辞新论及其他》对屈原政治思想的评价[J].出版广角,2017(22):86-88.
[2]易小兰.赤子之心昭日月——有感屈原与毛泽东的爱国情怀[J].湘潮(下半月),2016(07):135-137.
关键词:《国殇》;屈原;爱国情怀;高中语文;语文教学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路口,实现从未成年到成年人的蜕变阶段。这一阶段是其思维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其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未来国家的栋梁之才。
纵观中国文学史,爱国主义从屈原开始,到唐代杜甫、陆游再到现代鲁迅,一直传承与发扬,影响深远。此外,屈原的爱国思想以及忠贞精神对国外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朝鲜半岛中的文人墨客高谈阔论时,总是离不开屈原的作品,同时高丽王朝名人达士的矢志不渝精神都是以屈原作品为精神支柱。因此,深入研究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对我国民族精神传承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国殇》创作背景
《国殇》创作的背景在楚怀王与其子楚顷襄王时代,彼时秦国励精图治,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居于战国七雄之首,扩张意图路人皆知。而楚国在当时是比较强大的国家,遂成为秦国攻城略地最为关键的对象之一。然而楚怀王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将合纵连齐的方针放弃,齐心秦国“空手套白狼”的许诺,毅然与秦国交好。当秦国无情撕毁诺言时,两国开始交恶。自公元前313年开始,两国之间发生很多次大规模战争,无一例外,都是以楚国败阵而结束。12年后,秦国与魏、韩、齐联合进攻楚国,将楚将唐昧杀死,获得重丘。次年,秦国再次攻楚,楚军大败,死亡者高达2万人。后人认为:屈原的《国殇》,乃是由于怀王和顷襄王之世,背约忘亲、任谗弃德,以致人神共怒,将士横尸荒野,屈原对此极痛而深悲。而对于战国时代来说,两国战争,由于楚国是战败国家,故而战死疆场的将士尸身只能留于荒野之中,无人为其举行祭祀活动,操办丧礼。正是在此恶劣的背景下,处于放逐境地的屈原创作了《国殇》,以此亡灵超度,期待其成为楚国的守护神。
二、《国殇》中屈原爱国情怀的表现
(一)忠君情怀
《国殇》中忠君情怀是作者爱国情怀的体现之一,屈原想要为楚王导夫先路,一血前耻。战国初期,楚国是最为强大的国家。当此之时,它拥有如今半个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大部分以及湖北全省等地,后来又从湖南南下,收取广西东北角,东北入驻山东,东边消灭越国。早在楚庄王时期,楚国就已经有了统一全中国的雄心。然而在楚王生被杀之后,接连遭到韩国、赵国以及魏国的攻击,在公元前402年-391年,仅仅十几年光景,楚国接连丧失乘丘、榆关、大梁等地。至秦国崛起,楚国都没有恢复国力。一直到楚怀王即位,屈原对列国形势非常了解,立志振兴楚国,忠君爱民,这是屈原的最初的理想,同时屈原也是这样坚持的。在楚国与秦国交战过程中,屈原处于被放逐的境地,而《国殇》被创作于此时。在《国殇》中,有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同時还有埋住两轮,绊住四匹马,仍手拿玉槌击打战鼓。这是在描写士兵们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刚强勇武的精神。但是深入挖掘其内在含义,可以看出,屈原此时仍然想要为君主效力,促使君主改变现状,奋勇图强。
(二)美政情怀
纵观屈原的一生,其政治思想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其中举贤授能,以现代白话进行还原便是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当政,打破楚国贵族政权垄断的格局。在《国殇》中,屈原利用秦国侵犯楚国土地,践踏楚国将士,士兵伤亡惨重,首身分离等词语描述战争残酷、将士英勇的同时,也衬托了当时楚国政治的核心权利层的昏庸无能,士大夫争名夺利。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贵族骄奢淫逸,不思进取,使得楚军各方面与秦军相比弱上一线,致使战事吃紧,人员伤亡惨重。表达了屈原痛心,并致力于美化政治,改变当前权利格局。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屈原的美政爱国情怀,即只要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就应该授以其官职和权利,促使国家发展。这对于贵族出身的屈原来说是极其不易的,足以说明其眼光长远,政治抱负远大。而在《国殇》中体现修明法度的语句描写虽然车轮被掩埋,马匹被绊住,但是将士们在听到战鼓声想起之后,仍然奋勇杀敌,这足以说明楚军治军严谨,有着严明的法律制度。这一点衬托出屈原对于政治的美好愿望,希望国家领导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三)对理想的追求与探索情怀
屈原对理想的追求与探索主要体现在君主听信谗言后的幽思忧愤和对楚国前路的担忧。在楚怀王前期,屈原由于自身的才华和政治抱负,被怀王重用,这一事实引起了贵族的不满。在贵族权贵向怀王进献谗言下,屈原的在怀王面前的信誉度一降再降,先是贬职,之后流放。因此,屈原一直追求国强民富、建立法度国家的理想被贬的“一文不值”。屈原在创作《国殇》过程中,正是其被流放时期。在为死去的战士赞颂的同时,也抒发了屈原对建设美好国家的爱国情怀。例如:后两句中描绘了“战士勇敢且战斗力居高不下,始终刚强,抵御敌人的侵犯”和“身首异处,但是精神永存,魂魄当为鬼中英雄”。这两句明里是对将士的讴歌,赞美将士们在极度疲乏和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仍然富有战斗力,保护国家不被侵犯,即使身死也在所不惜。然而暗里却衬托了屈原以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即使自身被流放,但是仍然富有报国的理想,一直坚定着这个信念,纵然奸佞小人再多,也不会改变,誓死保卫国家领土。
三、结论
屈原是真正不朽的,之所以这样,除了他是中华民族第一位崇高的诗人外,还有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他浩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实践活动,更新高中语文爱国教育的实行方法,放到教学实际中,就可以挑选一周时间,在这段时间中将爱国主义作为班级的主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去搜集一些有关于爱国主义的古诗、文章、小说与人物的实例,再帮助学生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开一次爱国主题的展览会。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过去学过的爱国主义文章进行合理修改,将其以话剧的形式在班级进行演出,使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像这样,通过结合教材举办爱国主义相关活动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们在爱国主义活动中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熏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乡情怀,拓展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层面。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要能结合教材实际,对高中教材中的爱国主义课文进行发掘,并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的类型进行分类。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能够通过让学生观看进步影片,使学生感受那个革命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迹,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要能拓展爱国主义教学的教育层面,在班级中开展爱国活动主题周,在这段时间发动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爱国主义材料并进行展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清波.从个人哀伤到“以身许国”——《楚辞新论及其他》对屈原政治思想的评价[J].出版广角,2017(22):86-88.
[2]易小兰.赤子之心昭日月——有感屈原与毛泽东的爱国情怀[J].湘潮(下半月),2016(07):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