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写真实作文,赋作文以生活
【作者】 王 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双龙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写作教育伴随语文而生,它存在时间最长,受重视程度最高,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兴起的时候,。而当下语文的各项教学中,语文写作也是数量最多,门类最全,学派林立的一科。尽管写作教育历史最长,重视程度最高,花的力气最大,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觉得最不想做的就是写作。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对作文感兴趣,做到能写、会写、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探讨的。
关键词:写作;生活;真实
造成学生不爱写作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2020年人民网发布的《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中显示94.5%的四年级的学生和88.9%的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高或较高;47.9%的四年级学生和49.1%的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高或较高;67.2%的四年级学生和62.2%的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好或较好。在当前全国语文教学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全国统一教材以及高考实行的“3+2+1“改革无疑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冲击,无形中让语文变得更加重要。而60分的作文则成为了必须拿下来的重要部分。
我认为,首先应该在写作教育中教学生写生活作文,赋作文以生活。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生活”在《汉语大字典》中的解释是: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行为、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作文”是撰写文章;学生的写作练习。因此,“生活作文”就是学生作为练习时所写的文章,要和人的各种活动相关。作为一名语文教育者,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作文是老师觉得最难上好,也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一个语文教学门类。老师教作文觉得方法都说到位了,但学生写作文还是无从下笔,学生写好后,一看:要么脱离生活,要么远离生活。例如:在一篇以“致敬英雄”为标题的写作中,学生写得结构完整,文从字顺但就是无法成为佳作。老师拿到文章一看,说这篇作文显得空洞而缺乏内涵,最大的不足在于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还原。在他的生活里,“英雄”这个词太过于遥远以至于是他完全触及不到的层面,平时也很少去思考这一问题。一拿到这个题目,学生出于完成作文的需要,当堂进行思考,他结合当下的热点进行材料的挑选与组织,但是由于所有关于“英雄”的知识都是通过第三方接受的,自己却缺乏对“英雄”的观察与思考,他的目光根本没有关注到身边真实存在的“英雄们”,更不用说洞察真实了。因此,他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空洞又缺乏内涵”正是大多中学生在习作的面临的具体问题,这导致他们即使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却总是无从下手。如何让学生的写作显得不“空洞而缺乏内涵”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写作的时候注意让学生在观察身边真实的生活之后,一步步引导学生挖掘内心真实的看法、感受,让“生活还原”。而要让写作回归生活,首先还要要看到当下写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从写作的内容及形式来看
首先,要从命题入手,命题要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而不是一看到作文命题就产生畏难情绪,就根本不想写。命题要具有导向性,要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一个有意思的、开放的命题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让学生有更大的创作空间。所以一个好的命题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学生写好这篇作文的基础。
其次,要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书写真实生活的能力。都说写作源于生活,但要把生活变成写作不仅需要真实,还要有学生对生活的实践。仅仅是真实是不够的,容易写成流水帐式的文章,既不简洁,重点也不突出。要帮助学生从一味真实的写作转化为尽量还原真实的写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中学生因为自身经历、见识的限制有时往往对一些事件无法产生真实的感知力,但要写好作文就必须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见识。所以,还要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把生活看进眼里,用见识来思考看到的,深思熟虑后用笔记录下来。这种记录是让学生写出他真实的所闻所思所感,这种真实不是说要学生真实地暴露自己的隐私,而在于让学生说真话、传真情。内容和事件可以为主旨服务而虚构虚构但必须拒绝虚假。
在这一步里,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是一回事,但他们是相互关联的,有了生活的真实才有写作的真实。这一步的难点在于学生无法把生活的真实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因此,可以减低难度让学生把写作当成只是对生活的观察,再通过书写记录下来。如果学生确实没有真实可感可写,教师可以指导其把对这种无法可写的情况观察写下来,写出自己的无感可写。所以对于学生课堂作文,不能一味的要求全然按照老师的指导而来,有时候反向而为之甚至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可能完全超出预料。
而在这个写作过程中,教师如果对课堂形式稍作变换,例如把写作与听说读整合起来,让学生先听,听后把自己的思路说一说,再付诸写作实践,让一些学困生不一定要写一篇完整的文章,降低要求其能写出有亮点的一个部分也未尝不可。通过这种降低要求来逐步培养学困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以增强其对于写作的信心。但像这种类型的学生还要更加注意对他的过程性及诊断性评价。这个过程甚至大于写作指导的过程。
评价是作文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所有的提升都是通过有效的评价达成的。但往往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会弱化它的重要性,学生也少有通过评价进行反思的,他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写作的过程,即使它的确很重要。可以这样说,如果学生经过前面三步依然无法达到作文的真实,最后也要依靠教师的评价回归真实的主题,这是学生有所进益的关键。这个阶段,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真实心理感受,挖掘真实的亮点与不足,才能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与写作水平。
二、从写作教育的目的来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语文老师,对于学生作文的教学应不止在于分享知识,让学生成为一个作文高手,而是通过我手写我心的作文让内心触动,传递一种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是学生真正成人所急需的,如果语文作文教学只停留在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上,那学生只能成为这篇作文的高手,而如果让学生内心真正收到触动,在每次写作文时都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地挖掘学生的真实生活、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得出真实的思考,那么在经历对真实生活的深入挖掘后,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能成为触动人心的佳作,这才是达到了写作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作为教育者应如何做
综上,写作教育初期应该降低难度,提升兴趣,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真实,还原真实,把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见识,让文章有思想有内涵;在完成一篇文章后,师生共同关注评价——真实的评价,以写后评价指导写作水平的提高;以育人作为写作的教育的最终目标及真实导向,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而不是教书匠。
关键词:写作;生活;真实
造成学生不爱写作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2020年人民网发布的《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中显示94.5%的四年级的学生和88.9%的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高或较高;47.9%的四年级学生和49.1%的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高或较高;67.2%的四年级学生和62.2%的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好或较好。在当前全国语文教学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全国统一教材以及高考实行的“3+2+1“改革无疑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冲击,无形中让语文变得更加重要。而60分的作文则成为了必须拿下来的重要部分。
我认为,首先应该在写作教育中教学生写生活作文,赋作文以生活。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生活”在《汉语大字典》中的解释是: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行为、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作文”是撰写文章;学生的写作练习。因此,“生活作文”就是学生作为练习时所写的文章,要和人的各种活动相关。作为一名语文教育者,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作文是老师觉得最难上好,也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一个语文教学门类。老师教作文觉得方法都说到位了,但学生写作文还是无从下笔,学生写好后,一看:要么脱离生活,要么远离生活。例如:在一篇以“致敬英雄”为标题的写作中,学生写得结构完整,文从字顺但就是无法成为佳作。老师拿到文章一看,说这篇作文显得空洞而缺乏内涵,最大的不足在于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还原。在他的生活里,“英雄”这个词太过于遥远以至于是他完全触及不到的层面,平时也很少去思考这一问题。一拿到这个题目,学生出于完成作文的需要,当堂进行思考,他结合当下的热点进行材料的挑选与组织,但是由于所有关于“英雄”的知识都是通过第三方接受的,自己却缺乏对“英雄”的观察与思考,他的目光根本没有关注到身边真实存在的“英雄们”,更不用说洞察真实了。因此,他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空洞又缺乏内涵”正是大多中学生在习作的面临的具体问题,这导致他们即使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却总是无从下手。如何让学生的写作显得不“空洞而缺乏内涵”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写作的时候注意让学生在观察身边真实的生活之后,一步步引导学生挖掘内心真实的看法、感受,让“生活还原”。而要让写作回归生活,首先还要要看到当下写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从写作的内容及形式来看
首先,要从命题入手,命题要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而不是一看到作文命题就产生畏难情绪,就根本不想写。命题要具有导向性,要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一个有意思的、开放的命题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让学生有更大的创作空间。所以一个好的命题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学生写好这篇作文的基础。
其次,要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书写真实生活的能力。都说写作源于生活,但要把生活变成写作不仅需要真实,还要有学生对生活的实践。仅仅是真实是不够的,容易写成流水帐式的文章,既不简洁,重点也不突出。要帮助学生从一味真实的写作转化为尽量还原真实的写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中学生因为自身经历、见识的限制有时往往对一些事件无法产生真实的感知力,但要写好作文就必须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见识。所以,还要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把生活看进眼里,用见识来思考看到的,深思熟虑后用笔记录下来。这种记录是让学生写出他真实的所闻所思所感,这种真实不是说要学生真实地暴露自己的隐私,而在于让学生说真话、传真情。内容和事件可以为主旨服务而虚构虚构但必须拒绝虚假。
在这一步里,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是一回事,但他们是相互关联的,有了生活的真实才有写作的真实。这一步的难点在于学生无法把生活的真实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因此,可以减低难度让学生把写作当成只是对生活的观察,再通过书写记录下来。如果学生确实没有真实可感可写,教师可以指导其把对这种无法可写的情况观察写下来,写出自己的无感可写。所以对于学生课堂作文,不能一味的要求全然按照老师的指导而来,有时候反向而为之甚至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可能完全超出预料。
而在这个写作过程中,教师如果对课堂形式稍作变换,例如把写作与听说读整合起来,让学生先听,听后把自己的思路说一说,再付诸写作实践,让一些学困生不一定要写一篇完整的文章,降低要求其能写出有亮点的一个部分也未尝不可。通过这种降低要求来逐步培养学困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以增强其对于写作的信心。但像这种类型的学生还要更加注意对他的过程性及诊断性评价。这个过程甚至大于写作指导的过程。
评价是作文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所有的提升都是通过有效的评价达成的。但往往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会弱化它的重要性,学生也少有通过评价进行反思的,他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写作的过程,即使它的确很重要。可以这样说,如果学生经过前面三步依然无法达到作文的真实,最后也要依靠教师的评价回归真实的主题,这是学生有所进益的关键。这个阶段,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真实心理感受,挖掘真实的亮点与不足,才能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与写作水平。
二、从写作教育的目的来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语文老师,对于学生作文的教学应不止在于分享知识,让学生成为一个作文高手,而是通过我手写我心的作文让内心触动,传递一种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是学生真正成人所急需的,如果语文作文教学只停留在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上,那学生只能成为这篇作文的高手,而如果让学生内心真正收到触动,在每次写作文时都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地挖掘学生的真实生活、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得出真实的思考,那么在经历对真实生活的深入挖掘后,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能成为触动人心的佳作,这才是达到了写作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作为教育者应如何做
综上,写作教育初期应该降低难度,提升兴趣,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真实,还原真实,把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见识,让文章有思想有内涵;在完成一篇文章后,师生共同关注评价——真实的评价,以写后评价指导写作水平的提高;以育人作为写作的教育的最终目标及真实导向,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而不是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