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 曹 杰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科技、经济等信息处理的基础能力,是学生在社会上生存必备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发挥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引导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理论及学校带头构建教学新模式等方面入手,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学习兴趣;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现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数学问题,主动质疑,想办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愿意与人沟通,在讨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动手实践,不断创新,激活逻辑思维,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们树立自信,敢于尝试,敢说、爱说、会说,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遇到困难和障碍要积极地与人合作,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化解矛盾,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成为数学的主人,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打造智慧课堂,让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绽放。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于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小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鉴于这样的一种现实状况,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来看,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个最重要的方式。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从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开始,首先,就是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数学课本的知识来增加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数学话题来进行讲解,让小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并不是单纯进行算数或者是应付考试。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乘法的计算来看,就可以讲到这样的一些生活必备的知识,比如家里面要买东西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所花费钱的总额的计算,教师要鼓励学生回到家中的时候,让家长能够找出一些相应的数学乘除法的题目来给他们进行计算。比如家里面买了两斤桃子,一斤桃子的价格是二点五元,那么总的价格是多少呢?通过这样带有生活性的题目的运算,让小学生能够从自身的角度来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作用所在。其次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能够从数学游戏当中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不断地提升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小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小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数学学习的环境当中去,为下一步进行更加深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教会学生使用教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同时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低年级应培养学生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观察图要有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由远及近等方法。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者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最后集体订正,加深印象。
  三、打造智慧课堂,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是数学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从小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出发,营造平等、亲和、融洽的探究氛围,消除学生数学学习的紧张情绪。以童趣进行教学,以真情激励学生,调动参与兴趣,打造智慧课堂,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迸发智慧的火花,无拘无束地展示创造的才能。让自主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让小学生在“探究”中自学,在“自学”中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1.动手操作,体验数学。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自主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展示才华,舒展灵性。在操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合作、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用欣赏和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推理、实践和猜测等方式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头脑中形成数学概念,把数学知识细化、形象化,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和学生在课前一起为每个小组准备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对。课堂上,教师按照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实验,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剪、拼、移等操作活动,然后讨论交流,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热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大胆探索,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唤醒自主学习的意识。
  2.联系生活,运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依据教材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实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唤起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学生在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室的桌子上摆设商品,创建“阿凡提超市”,学生特别兴奋。售货员挂牌营业,主动介绍物品的价格与性能,收银员微笑服务。学生需要什么商品就买什么商品,在讨价还价中体验购物的快乐,在付款中掌握了纸币的换算方法。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也让学生在数学实践中体会到了数学的用途。
  四、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得较为广泛,但是其是否真的适合于各种内容的教学活动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在教学调研活动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活跃的教学氛围,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采取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我们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而在其他学习内容的处理上则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恰当的学习方式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其二,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适当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渡过难关,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五、创设机会,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有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要求每个学生拿出长方体纸盒,认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再让学生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长,用像皮泥等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从而清楚地看到12条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出长、宽、高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这样三个阶段的操作,让学生逐步把握长方体的内涵,明确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内化新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正如皮亚杰所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取消教师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