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作者】 胡 娟

【机构】 秭归县教师发展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是心理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一阶段多半会对身边的一些事物有所排斥,孩子在这段叛逆时期,改变要从谁做起呢?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个大难题——青春期的叛逆,我们该如何处理它呢?
  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认知,叛逆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孩子的叛逆是为了成长。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叛逆是伴随人成长的正常现象。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经历两个叛逆期,第一个出现在1~2岁的时候,称之为第一叛逆期,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分不清自己需要什么,却会一味地说“不”。这种说“不”的表达,其实只是为了辨别他与外界的不同,这时孩子说“不”并不一定就是拒绝或否定,他们只是在学着区分自己和他人的一个过程。第二个叛逆期出现在12~18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将内心的不满转为直接地对抗,多表现为叛逆和不顺从。而这种反抗其实是自我认知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一种磨合,是自我意识增强的体现,目的是想要做自己的主人。在磨合的过程中,孩子会渐渐明白自己需要顺从什么,逆反什么,等到度过了这一阶段,他们就会变得“圆滑”一点儿,变得能够顺势而为了。逆反的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成长,为了建立独立的人格和“我”的内心世界。
  其次,家长更要警惕“懂事的孩子”及“迟到的叛逆期”现象。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中,总是喜欢听话、懂事的孩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惯用的词语:“孩子,你要懂事,要听话,做个乖孩子。”听起来好像做个懂事的、听话的乖孩子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这是父母期望的,所以有些孩子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满足长辈们的期望,于是就有了一些乖孩子。其实,所谓懂事听话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为了满足父母的自恋、权威而压抑自我、自主形成的状态。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很多时候都会变成好人形象,好人成为人格面具后,在人前需要不断的维系这个面具,一边要压抑内在的愤怒,一边要满足他人的愿望和需求,一辈子都在为别人而活,却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回报,最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这些乖孩子在待人接物上失去感受和思考能力,没有主见,不会选择,敏感、在意他人的评价;因为负性情绪压抑越来越多,可能在某些时刻以情绪爆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等等。与此同时,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的孩子在青春期没有出现逆反呀,至今还不是很好?对于没有在12~18岁出现逆反的情况,我们称之为迟到的叛逆期。青春期没有出现叛逆的孩子,会在长大后的某个时候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叛逆早晚会来。你会发现,有些在初、高中很乖的孩子,到了大学开始逆反了。如,突然退学不念了,随便交异性朋友,或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等等。而有的人是大学时期还好,可到了工作时期却逆反了……18岁以后出现的叛逆期,可能会持续很久才能结束,有的甚至会伴随一生。
  家长在发现孩子进入叛逆期后,该怎么办呢?任何一种关系的改变都需要双方来互动,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相处,就像是跳双人舞,总有一个人是占主导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只要有一方改变了,那么另一方也会在双方的互动中,随之改变。与孩子的关系中,家长处于强势、优越地位,所以家长要按照下面四个原则先改变:接纳、顺应、尊重、规则。
  接纳——不做道德判断。既然逆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必经阶段,对于孩子的逆反行为,家长就不要给孩子贴上不听话、不懂事、情绪化、意志力薄弱的标签,而要用欣喜的眼光,接纳的态度来接纳孩子的这一切所有人都有的正常现象。在这个特殊时刻,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中,要注意减少对孩子的道德判断,尤其是一些脾气比急躁的家长,不要孩子犯了一点错或有了一些不合适的举动就“上纲上线”。如果你的孩子在12~18岁有青春期逆反,你应该高兴,因为他们正在步入大人的行列,正在成长和自我意识的整理中,可能少数孩子的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但请你相信,暴风雨总会过去的。
  顺应——理解和包容。孩子越是逆反的时候,越需要家长有平和稳定的情绪。这个时候,不能用正确与错误去评价孩子的行为,而是要顺应孩子的心理,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孩子不够用心导致的,更不能一看到成绩有所下降就横加指责,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呼应孩子的愧疚、自责,“我知道你努力了,我们来找找这次考试失败背后的原因,争取下次比这次好。”家长的包容,会给孩子创造心理成长空间,让他们能最大程度地沉淀自己的情绪,进而更好地转化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
  尊重——像同伙儿一样的相处。在家庭教育中“关系大于教育”,亲子关系越好的孩子越能接受家长的教育,孩子成长就越健康。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特征,青春期孩子对同伴的需求比对父母需求更迫切,要想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家长不妨和孩子成为一伙儿,变成他的同伴,以朋友的方式去理解、交流、相处。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更要懂得倾听。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都是未成年人,说不出什么重要的东西,他们说的话听不听无所谓。如果家长长期不重视孩子的心声,渐渐地,孩子就关闭心门,不愿意再与之交流了。家长学会倾听时首先拒绝居高临下,以一个平等的姿态出现,其次要学会全神贯注,以同理心来倾听,让他感受到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
  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很多家长反映,初中孩子最善变,你今天说的他答应,明天就变了。这就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形成一个行之有效并能长期坚持的规则,当然,这个规则不能只针对孩子制定,也要家长遵守。也就是说,当某一制度在制定之前,要想到的是针对整个家庭成员,而不是为了约束孩子而专门制定的。只要大家都来遵守,其实对孩子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他就会在自觉不自觉的情况下遵守。当然,规则不是死框框,要有些弹性,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做种种限制,比如规定他们几点必须睡觉,几点必须吃饭,什么天气必须穿几件衣服等等。这些繁复的规定会让孩子充满愤怒,觉得什么都被家长管的死死的,其实,水至清则无鱼。只要孩子在大的范围内游走,家长就要给他一些空间,否则管理太死会物极必反。家长只有给孩子说“不”的权利,他们才能真正地自己做主。也就是说,孩子首先要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才能逐渐建立他自己的规则标准。如果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冒犯了孩子说“不”的权益,那么一定要学会道歉。要尊重孩子的自尊,积极关注孩子好的表现。
  总之,青春期是变化的,但她又是有规可循的;青春期是灿烂美妙的,也是充满未知和危险的。青春期的逆反,就像盛夏的暴风雨,来得猛烈去得也快。只要我们家长以平和的心态,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她,她就会成为家庭教育里一笔不可缺少财富,成为和谐亲子关系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