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增强数学课堂训练有效性的方法探寻

【作者】 李泽友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赛马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增强数学课堂训练有效性是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形成技能的有效教学做法。实践中我们可从下文所述的四个途径去加以实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训练;有效性;增强
  课堂是训练开展的主阵地,师者“训”学生“练”,是两个不同主体的课堂实践,这两种实践又相互关联,是化教为导引发下的教与学联系,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带着新学的知识去进行问题解决实践,并从中将知识运用转化为实践技能,形成能服务生活的应用能力这类似的数学素养。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仅注重新知教学有效性的做法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学生“到手”的知识内化于心,形成实践技能。而这样的方式或平台就是课堂练习,增强课堂练习有效性就离不开教师指导下的“训”,才能使学生才“理解”到的教科书上的新知识由表及里转化成理性知识而内化成能力。这才是我们增强课堂训练性有效性应力求的方向,更是提高数学育人效果的有效做法。下面,我结合数学课堂为平台谈谈增强训练有效性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课堂训练具体目的
  课堂训练的总的目的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增强记忆,感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这儿,我们应强调课堂训练的具体目的,那就是作为一线教学的教师应知道本堂课中具体教了哪些知识,应该达到是“了解”还是“掌握”或再深一点的“应用”,只有基于这样的清晰目的,我们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训练题目来,而不是照抄照搬教材或其他参考资料上的题目来,更不是用“题海”来“框”来“堆”。多年实践告诉我们,明确具体目的,才能加强题目知识内化的针对性,才能提高训练有效性,防止没有必要的多做练习,更不会让学生太费力,增大困难而伤了兴趣还无法实现教学预期。所以,明确训练的具体目的非常重要。而且也只有这样,我们所设计的训练题目才不会脱离学生思维实际、数学现实实际和生活经验实际,更不会让学生遇到偏、难、怪的题目进行实践。从课堂角度来看,围绕新授知识设计,根据新课标要求的掌握程度进行相应难度设置,反对那种偏离教学培养方向而开展的拔高训练,设计出难度适内容适当的题目来作为训练载体而使学生“跳一跳”才是理想的做法。
  二、丰富课堂训练的实践方式
  常态化的训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练习实践。而真正能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提能力的训练是基于教师“训”而展开的“练”。很多教师习惯于讲了学生做,学生做了又讲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易操作且经济,但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在长期采用后,学生不能感到新颖而生乏味感。在这几年深受“优教优学”思想影响的小学数学教学这个平台中,我发现要增强训练有效性就必须丰富课堂训练方式,即教师训练的策略和学生练的方式多样性,做到策略丰富和方式多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在题目实践中充分发挥。对于学生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游戏、竞争、活动、猜想等融入其中,甚至情景化等,都是行之有效性的训练做法,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练的过程需要教师巡回点拨,及时从反馈中获得释疑方法和确定教学方向。
  三、注意从浅到深的逐步训练
  从课堂练习难度来提升训练有效性,是大家非常认可的做法,做到从浅到深的逐步展开,难度层层加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跨度不宜过大,也不过于频繁。一般来说,最好在十到十五分钟之内进行,训练的题目数量不要太多,而且题目中语言描述不宜过于复杂,特别是一些问题解决的题目,其语言描述和问题结构更应让学生能读懂甚至清晰。这是我们一些易犯的错误,常常把应用题语言描述得学生现有数学语言就不能解读了那样让人费解。如果可能的话,学生可以口述或口述几个问题以测试他们的理解情况如何,但要注意教学问题的形式,避免使用课本上的语言来回答问题。教师应在本课中结合知识,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进行量身定制的练习,以便了解学生是否了解该知识,并让学生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都能体验数学,从而教会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如果学生能非常顺利地掌握它,并且正确率高,那就效果非常好。这时的我们就可在立足知识点的基础上适当拔高设计题目,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本课程解决生活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和探索,或者将学生与本课程联系起来,提供实际的例子或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或合作中解决问题,真正提升自我能力,得到训练有效而助力自身发展。
  四、不同层次学生应有不同的训练分层要求
  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并不相同是我们的教学现实。鉴于这种现实,要增强课堂训练有效性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给予分层训练,并在训练是根据学力大小而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让他们作业。这样,教师虽然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分层施教能促使“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要求得以实现,并很好地惠及学生发展。而且这样的学习成功又能增强学生练习热情,提高学习信心。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有分层施教、梯度设计难度的训练意识,特别是在复习课中,不仅应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弥补知识上的空白。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总结和组织所学知识,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系统的整体。这样,可以简化知识,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增强记忆,而且可以唤醒旧知识参与新知建构,还能在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作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线实践者,应想方设法去提高教学有效性以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培养而发展,这才是我们教之追求。而增强课堂训练效果也是其中一条可行之径,一定要在我们倡导的“三活课堂”思想引领中找到提效的实践路子,引导学生大力释放主体性而提高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寇美环,优化练习设计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