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
【作者】 沈炜月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八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对于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一定要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然而在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就是比较普遍的问题。那么,如何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效教学最近被提到的比较多,有很多专家学者到处做报告讲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开展的方法及途径,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从理论上讲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要不断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二、联系生活实际,实施故事情景教学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在学习《交往讲艺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一同学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索材;还有自己第一次做饭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表演出来。在小品表演中,家长的一方越说越生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下课后有的同学表示:“如果我当时认真聆听,虚心接受批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一个同学还在小作文中写道:“我曾因把妈妈的口红弄坏而被训斥,当时很委屈。现在我想到假如当时转移话题哄哄妈,妈妈一定会转怒为喜。”
三、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
如果老师的一节课能让学生终生难忘,那这节课就非常有效,能让学生终生难忘的课一定是打动了学生的情感。列宁说:“没有对人的情感,从来也没有也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所以,在思品课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这也是初中思品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有一位老师在上《两代人的对话》(人教版八上)这一课时,先请学生谈谈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及自己的想法,这位老师上课前进行了家访,让学生的父母谈了与子女所发生的冲突及当时的想法,并将家长的话录了下来。当学生讲完和父母所产生的冲突后,老师问学生想不想了解父母是如何看待这些冲突的,老师接着把事先准备好的录音放出来,有些同学听着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学生听完后老师问学生此时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和父母产生矛盾是因为自己和父母相互的不理解造成的,现在听到父母的心声更能理解父母了。老师接着问“和父母有冲突后如何化解呢?”这样的课怎能不让学生终生记忆呢?因为它触及了学生深层次的情感,打动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教学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首位。
四、注重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性是初中思品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知行统一,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重视实践。老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些小调查搜集资料的工作,课堂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模拟法庭等活动,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实践类作业,如给父母做一顿饭、做小课题研究、当义务宣传员等作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内化。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景教学方式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探索,并灵活运用到教学中,这样对教学效果会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效教学最近被提到的比较多,有很多专家学者到处做报告讲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开展的方法及途径,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从理论上讲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要不断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二、联系生活实际,实施故事情景教学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在学习《交往讲艺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一同学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索材;还有自己第一次做饭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表演出来。在小品表演中,家长的一方越说越生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下课后有的同学表示:“如果我当时认真聆听,虚心接受批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一个同学还在小作文中写道:“我曾因把妈妈的口红弄坏而被训斥,当时很委屈。现在我想到假如当时转移话题哄哄妈,妈妈一定会转怒为喜。”
三、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
如果老师的一节课能让学生终生难忘,那这节课就非常有效,能让学生终生难忘的课一定是打动了学生的情感。列宁说:“没有对人的情感,从来也没有也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所以,在思品课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这也是初中思品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有一位老师在上《两代人的对话》(人教版八上)这一课时,先请学生谈谈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及自己的想法,这位老师上课前进行了家访,让学生的父母谈了与子女所发生的冲突及当时的想法,并将家长的话录了下来。当学生讲完和父母所产生的冲突后,老师问学生想不想了解父母是如何看待这些冲突的,老师接着把事先准备好的录音放出来,有些同学听着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学生听完后老师问学生此时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和父母产生矛盾是因为自己和父母相互的不理解造成的,现在听到父母的心声更能理解父母了。老师接着问“和父母有冲突后如何化解呢?”这样的课怎能不让学生终生记忆呢?因为它触及了学生深层次的情感,打动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教学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首位。
四、注重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性是初中思品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知行统一,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重视实践。老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些小调查搜集资料的工作,课堂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模拟法庭等活动,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实践类作业,如给父母做一顿饭、做小课题研究、当义务宣传员等作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内化。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景教学方式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探索,并灵活运用到教学中,这样对教学效果会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