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作者】 蒋雪辉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五友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常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针对性较低,且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概念教学是当下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中笔者便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概念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基础作用,现以小学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为例,谈一谈教学实践中具体策略选择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小学生自身思维特点,把握概念形成的客观规律,经过归纳总结,形成理性认识,达到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概念的目的。
一、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支同样铅笔摆出三份,第一份1支,第二份2支,第三份6支,问:“每份一样多吗?哪份多?哪份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份铅笔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支,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份铅笔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份合并起来,变成一个整体,再把这些铅块分做3份,每份正好3支。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铅笔按原来的样子1支,2支、6支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通过探究活动,达到概念形成的有效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托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概念必须有一个主动、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并不能把现成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简单地“灌”或“塞”给学生,不能只重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探究与发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问:“怎样才能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呢?”。学生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生1:分别测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再求出三个内角的度数的和。生2:先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通过折一折,拼成一个大角,再用量角器测量。生3:先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重新拼成一个大角,再用量角器测量。这时,教师可以就势布置第一个探究活动:“每个小组都有三个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人作记录,其余三人每人测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共同求出这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填在表格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180?左右。接着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即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有没有其他办法让它的验证更准确点?)。这样一来自然也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引出用拼一拼或折一折的方法去验证。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学生们不仅想出了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而且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的活动过程,同时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了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将概念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概念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和无聊,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掌握概念的核心内涵,应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整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比如说在学习数轴概念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碰到的问题进行学习引导,比如收入200元与支出200元之间究竟有什么具体的差别。温度计的上下度数又有什么的区别,从而不断的得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度量单位,达到一个将抽象的学习内容不断的具体化,让学生不断的深入挖掘,明白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方向所在。以一种更加清晰方便的认知规律去为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给予一定的保证,学生容易接受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深入自主探究。
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练习是教学的反馈,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清晰概念、增强能力。
总之,概念课的教学是数学的基础教学,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关系到对后面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如何教好数学概念课,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基础作用,现以小学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为例,谈一谈教学实践中具体策略选择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小学生自身思维特点,把握概念形成的客观规律,经过归纳总结,形成理性认识,达到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概念的目的。
一、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支同样铅笔摆出三份,第一份1支,第二份2支,第三份6支,问:“每份一样多吗?哪份多?哪份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份铅笔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支,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份铅笔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份合并起来,变成一个整体,再把这些铅块分做3份,每份正好3支。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铅笔按原来的样子1支,2支、6支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通过探究活动,达到概念形成的有效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托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概念必须有一个主动、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并不能把现成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简单地“灌”或“塞”给学生,不能只重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探究与发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问:“怎样才能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呢?”。学生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生1:分别测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再求出三个内角的度数的和。生2:先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通过折一折,拼成一个大角,再用量角器测量。生3:先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重新拼成一个大角,再用量角器测量。这时,教师可以就势布置第一个探究活动:“每个小组都有三个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人作记录,其余三人每人测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共同求出这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填在表格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180?左右。接着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即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有没有其他办法让它的验证更准确点?)。这样一来自然也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引出用拼一拼或折一折的方法去验证。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学生们不仅想出了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而且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的活动过程,同时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了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将概念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概念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和无聊,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掌握概念的核心内涵,应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整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比如说在学习数轴概念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碰到的问题进行学习引导,比如收入200元与支出200元之间究竟有什么具体的差别。温度计的上下度数又有什么的区别,从而不断的得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度量单位,达到一个将抽象的学习内容不断的具体化,让学生不断的深入挖掘,明白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方向所在。以一种更加清晰方便的认知规律去为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给予一定的保证,学生容易接受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深入自主探究。
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练习是教学的反馈,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清晰概念、增强能力。
总之,概念课的教学是数学的基础教学,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关系到对后面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如何教好数学概念课,显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