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反思

【作者】 孙敬华

【机构】 云南红河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给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构建起语文教学新模式,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时也对语文学科独特的教学属性、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任务等提出严峻挑战,在教学中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多媒体技术,是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建构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创造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以“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转变,并能促使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现代技术的一些基础技能,为将来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一定基础。然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推广运用,同时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近二十年对多媒体走进语文教学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比赛课、观摩课等跟踪调查和研究中发现:教师花费在运用和演绎多媒体的时间很多,而真正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语言文字教学上的时间很少。不得不承认,以往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很难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采用幻灯、投影、视频、PPT课件、音频、录像等方式设计的课堂教学,确实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活跃了思维,激发了想象,语文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过程等等在各种多媒体手段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演示下完成了课堂教学,但是是否真的就达到和实现语文教学任务、目标要求呢?面对越来越普及和推广的多媒体化语文课堂教学,这是一个值得商榷和探讨的问题。目前,多媒体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和长处。
  一、以课文为创作主体,构建课文教学情景(课文教学型)
  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运用语言文学符号来表达外部世界,再现作者意象世界,传达作者思想感情,是作者对外物世界以及对自己情感意象进行合理和准确的思维加工、浓缩并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文本载体。因此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描绘意义形象的认识和感悟、对隐藏在语言文字符号后面的思想内涵、价值意义以及作者感知的物像世界不容易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内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教师能够以课文内容为创作蓝本,经过编辑、加工、处理,把课文教学所需要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文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教学信息并传递给学生,从而把具有抽象性的语言文学符号转变为具有直觉性、形象性、连续性的教学载体,形成有声有色有形的音像效果,创设了课文教学情景。直观生动画面情景以及抑扬顿挫的配乐朗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想象思维的不足和对语言文字理解上的差异和缺陷。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介入和辅助,使课文内容跨越了时空限制障碍,集画面、声音于一体,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课文内容更能够生动、形象、具体地演绎和再现于学生眼前,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把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符合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感”,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和建构教学内容(活动课)
  现代教学的学习方式,主张摒去和摆脱传统的师教生受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学习以及综合性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需要突出讲授的基础知识、文体知识等,设计相关的、图文并茂、音响配合的视频效果,利用暂停画面、重复播放、模拟演示、放大凸出、画面提示等技术手段来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操作练习,认真领悟和体会文字描述与真实画面的相似点及共同点。生动形象的画面音像效果,填补和完善了语文活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的缺憾。由于有了具体化的学习观察物象,更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多媒体参与的语言课堂教学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活动,通过对画面情景的观察,对语言文字的描述体会得更深刻、更形象,从而获取新知,领悟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有可能在屏幕上发表自己观点,阐述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表达自己不同见解,并对屏幕上展示内容进行争议、分析、交流。有助于帮助学生在突破语文课本中遇到有些比较复杂的推理细节,疑难问题时,切实有效地解决好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况。
  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综合性的学习课题,学生可利用网络资源,在屏幕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方向,再现课题的重点难点,发表自己研究的目的、见解,阐述自己研究的过程、效果,并在教师和同学间提出自己的困难,寻求合作、帮助等。
  三、灵活多样的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形式(复习课)
  复习的意义在于“温故而知新”,传统的复习课模式比较单一,集中在巩固和记忆具体的语文词汇、语法与知识点上,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比较枯燥乏味。对于新旧知识的复习巩固,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求,学习方式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知识容量大,资源丰富,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复习更为自由,不受约束。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通过视频、PPT课件、音频等方式,用丰富的素材来引出知识点,并逐层深入,可以有效的抵消记忆知识点的枯燥感,提高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也可利用网络资源,自己设计练习内容,选择自己喜爱的训练方式;教师也可根据教学情况,教学进程设置“问题讨论区域”、“单元测试”、“基础训练”、“文体测试”、“模拟考试”等,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有声有色有形的静态、动态特点,进行辅助性的演示和练习,通过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减轻学习的枯燥程度,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及时让学生自己了解到某一阶段学习过程里的真实情况,为学生查漏补缺赢得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对课文内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多媒体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自动手、亲自实践、亲自体验的机会,以此来达成和检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
  四、回顾总结、实践运用(作文类型课)
  现代语文教学,更注重和强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贮存收集信息能力,培养他们动手、动脑、设计写作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最能让学生在多媒体信息上得以充分地体现和展示。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观察、想象、表达等兴趣;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言语表达、口语交际、文体写作的兴趣,对学生作文练习开展和提高具有很大帮助。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录像放映等于一体且可同时进行展示的优点,在学生已具有一定多媒体操作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对一些写作主题、内容、表达方式等进行一系列合理的想象、取材、建构、制作等,通过对屏幕画面上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理清写作的思路,合理地安排写作的顺序;慢放、特写、放大等技术手段,更能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反复揣摩后写得形象逼真;网络丰富的词汇容量,为学生提供了遣词造的、表达准确的条件;丰富的画面情景资源,易于启发学生联想,在作文中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总之,多媒体在作文课题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动静或方位的转换,变不易理解和观察为容易理解和观察,变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扩大学生的认知空间,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然而,《全日制义务教育义务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1]
  首先,根据课标精神和学科特点,语文教学应以课文中运用词语的准确、句子表述的简洁、段落层次意义的简明连贯、以及课文连缀成篇后所建构成的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等特征描绘生活、抒发情感的文本教学为重点和核心,语文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要能够使学生在课文教学活动中真正体会和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意蕴,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描绘生活、表达情感能力,多媒体只能是、也只应该是帮助语文教师实现和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辅助工具和手段,决不能喧宾夺主。
  其次,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语文教材教学重在帮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想象创造能力,构建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生活体验的意境,体会和玩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共鸣。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课文为蓝本制作出的画面形象,限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创造空间;忙于对一组组连续变换的屏幕画面观察,影响和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寓意理解和揣摩,淡化了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功能。并且教师是根据自己的观点、想象和理由去改编课文,创设意境画面,这样的教学情景难道就能真正体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观察和感受到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换,此时此景与作者写作时的情景还是否一致?并且文章贵在含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而多媒体教学却只能呈现出一个固定的模式形象,很难启发和拓展学生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感悟等活动中实现个体体验独特情感。
  再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大信息量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屏幕、敲击鼠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获取新的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这一优越性是不容置疑和无可非议的,但是却削弱和减少了学生理解和书写语言文字的基本技能时间,出现了类似于同音字混淆错用、书写时错别字不断,表达时书面文意不符等现象。同时,由于学生长时间地面对着没有表情、毫无情感的冷冰冰的计算机屏幕进行交流,减少和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学生与社会面对面的知识和情感交流,背离了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情感意志的教育轨道。
  最后,教学媒体的运用是为实现语文教学目的服务的,必须按照教学的目的,教材的性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语文学习选用。然而在现实的多媒体语文教学中,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表现自己学校资源的富有和教师的能力水平,完全不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语文教学的特性而去片面地追求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率。同时,也存在有个别教师为了炫耀自己的现代化技术运用能力而不考虑语文教学特性、学生能力和学习动机去使用、多用甚至烂用的现象。在不少中小学语文课上,特别是讲解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学生无一例外地都当导游;有的课堂又以声音、图片、录像等,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感悟,用鼠标键盘代替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以及老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甚至把需要几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一节课,背离了对语文文本的阅读、品味、体验和感悟的的教学特点。“当技术成为唯一的主题时,对话就给阻碍了,教学的主题被忽略了,因而教学的人也感到被忽略了。当教学简化成技术时,我们就贬低了教师和他们的专业,而且人们也不愿意再回到贬低他们的对话中。”[3]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在语文教学中引起重视、引起争议的现象。
  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确实给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用得当,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益,使用不当,则造成教学时间和资源的浪费,甚至还会对语文教学本身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正如因此,一味地夸大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越作用是值得商讨和争议的。如何探索出一条既能体现以语文教学特点为主、以多媒体为辅,时间安排、运用合理地体现和突出语文教学模式,是目前语文教师、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希望多多见到这方面的课型和理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吴国珍 余巍等译 教学勇气 漫步教师心灵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145页 
  作者简介:孙敬华(1963—)男,云南蒙自红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写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