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改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 曾丽梅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东风小学
【摘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使小学数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终极追求。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做到: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效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易学、会学、乐学,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文章对于新课改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展开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它特有的魅力昭示出其勃勃生机,在新课程的熏陶下,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小学数学教学的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欣慰。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呢?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例如,我在教“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先用多媒体出示学生喜欢的玩具及其价格,如汽车24元、熊猫35元、飞机27元、布娃娃17元。接着教师当售货员,让学生用50元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1)边购物边想,你购买的玩具需多少钱?怎样列式?(2)独立尝试着算算看。(3)抽取其中一例作重点讨论。以创设的问题情境为起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既有所学,又“乐在其中”。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局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解题、学生模仿的“灌输——接受”模式。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并倡导“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人人积极主动的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验、大胆探索,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新教材教学中也正是体现了这点。我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去寻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多种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因此,在使用新教材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怎样才能发扬民主、强化训练意识,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多一些引导、点拨,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
三、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小学生来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必须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合作者、引路人,教师处处显示出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达到情感共振。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敢于争论,让课堂成为学生灵感的激发场所。学生回答或提出问题时,教师必须用鼓励、肯定、表扬、探讨等文明用语,给予互动,以展示教师特有的认知与情感协调的教学艺术。此外,教学中师生情感同步,也促进了教与学的同步,从而使学生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并促进了群体意识的形成。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人们认为“数学就是计算,数学就是测量,数学抽象,难以理解,数学枯燥无味”,主要表现在,现行教材中的一些应用题、例题、习题有许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以至于在学生头脑中构成了“数学”与一般现实生活是两个互不相干的认识空间,所以学生感觉枯燥、厌学。现在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其作用远远不是原来那么狭窄,数学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工具,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参考文献:
[1]菜福山.对数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年.
[2]秦爱昌.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特征的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2018(04):26-29.
[3]梁秋莲.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M].辽宁:辽宁教育杂志社,2017年.
[4]陈雯.浅议小学生数感的培养[J].小学数学教育,2017(08):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