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作者】 覃素英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是课堂信息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要想教学有效,教师就要把有效提问作为重点,在课堂上合理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增添课堂教学的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提问;认知冲突;学习兴趣
一、目前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
进入新课改后,课堂提问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但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却存在诸多问题,使课堂教学的效益大打折扣。例如:在我校的历史教学中,我发现教师对课堂问题的有效性不够重视。如;对问题没有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等等。由于课堂提问简单、重复、呆板和随意,使得课堂效果很不理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部分学生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站起来回答的学生,也往往是照本宣科,不加思考,当然也提不出或不善于不愿意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问题
首先由于历史学科在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长期以“副科”的身份存在,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在升学压力下,历史学科作为“副科”的观念在学生乃至某些家长、老师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因此,学生对自身历史学习的要求普遍不高。其次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滞后。对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只在历史课堂看历史书,为什么、要怎样学习历史?基本上都说不清楚,说明学生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接受历史、理解历史。
(二)历史中考分数低试题难的影响问题
新课标要求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另一方面实际中又把学生的中考分数又作为评价教师学校的重要标准。在二者的矛盾之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把握怎样的标准进行设问?历史考试到底考什么?是历史教材、课程标准?是中考历史考试点?近年来,中考历史题偏难,为什么教材“背”得滚瓜烂熟还是不能得高分?特别是平时基础较好、对历史学习充满信心的学生,在考完后拿到分数一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低的分数。历史在中考中所占分值小,试题难,这影响了历史教学,课堂上,尽管教师准备较好,学生却信心不足,动力不够,有时还是会出现教师会自问自答的情况。
(三)新课程历史教材的内容繁多的问题
新课程历史教材以通史的形式呈现,可是每周仅2节课,却有六大本教材。以讲每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为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感觉内容多,一本书学习完毕后,感到获取的历史知识是零乱的,不能构建成知识体系。往往需要教师给学生梳理历史线索。因此,历史教师在设计提问问题时,问题难以很好的体现历史知识的体系性。形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三、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及策略
1.课堂提问题切近生活。
所提问题应该贴近学生,这样就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去思考。如对《百家讲坛》现象的理解,抛出问题后各组的学生讨论的比较激烈,学生畅所欲言,回答的都很好,通过对儒、道、法主要思想的理解、应用,通过学生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看出,传统智慧精华是可以通过我们后人的发挥而为我们后人所用的,也能够为我们解决现实的问题提出某种启示。古为今用,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去思考,去探究。
2.要相信学生,放手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给学生提出问题后,往往不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急于给学生提示或者代替学生解答。教师总是害怕学生回答错或者回答不全面,对学生不敢放手。这样导致的结果:(1)学生的思维严重受到束缚,不能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提高,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2)久而久之,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性,容易滋长惰性,对学生也是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我们在提出问题后,要相信学生,放飞学生,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发挥。我听了山东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历史课,其一大特色就是相信学生,放飞学生,将问题交给了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放开了,思维才能更活跃,更敏捷,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教学目的才能实现。实践证明,只有教师相信学生,学生也才能让老师更相信。
3.设置问题时,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要通俗易懂;在难易程度上,要结合学生具体的知识水平来进行,要具有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着。教师的发问必须照顾到不同的学生,并且设置问题应从易到难。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回答,这样逐渐增加难度,然后再让知识水平好的学生回答。但这个难易程度要把握好,要根据班级的总体水平来提问,问题提得太难,则如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问题提得太易,又缺乏思考的余地。“聪明的问题”犹如悬挂在一定高度的桃子,既不可唾手可得,但跳一跳可以够得着。
4.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点拨应即时。
课堂上,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教师如果看准时机,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加以点化,就会使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境界。我在山东杜郎口中学听七年级的一节历史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生分成了两大组(一组为半坡聚落,一组为河姆渡聚落)进行对抗赛,当代表河姆渡聚落这一组谈到河姆渡聚落因距离长江流域近,就得出河姆渡聚落距离水源近,而半坡聚落距离水源远,因此河姆渡聚落优于半坡聚落的错误结论,而代表半坡聚落这一组还要继续往下辩论时,老师及时给与点拨,解除了学生思想上的疑惑。因此,教师的点拔要点得准,点得妙,点在关键处。只有当学生的思维火花上下跳动,跃跃欲试,而又拿不定时,再加以点拔,才可谓点到好处。
5.应及时进行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评价是每一个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只有及时、科学、合理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评价的标准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效果。例如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这时教师及时加以评价:“这个同学问题回答又正确,声音又洪亮”。不经意的一句评价就使学生明白了教师对同学回答问题时声音的要求,于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争先效仿。这时的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起着导向作用。同样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如果并没有刻意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误区:只要问题回答正确,声音大小无所谓。由此可见,及时的评价是多么重要!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提问;认知冲突;学习兴趣
一、目前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
进入新课改后,课堂提问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但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却存在诸多问题,使课堂教学的效益大打折扣。例如:在我校的历史教学中,我发现教师对课堂问题的有效性不够重视。如;对问题没有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等等。由于课堂提问简单、重复、呆板和随意,使得课堂效果很不理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部分学生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站起来回答的学生,也往往是照本宣科,不加思考,当然也提不出或不善于不愿意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问题
首先由于历史学科在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长期以“副科”的身份存在,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在升学压力下,历史学科作为“副科”的观念在学生乃至某些家长、老师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因此,学生对自身历史学习的要求普遍不高。其次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滞后。对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只在历史课堂看历史书,为什么、要怎样学习历史?基本上都说不清楚,说明学生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接受历史、理解历史。
(二)历史中考分数低试题难的影响问题
新课标要求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另一方面实际中又把学生的中考分数又作为评价教师学校的重要标准。在二者的矛盾之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把握怎样的标准进行设问?历史考试到底考什么?是历史教材、课程标准?是中考历史考试点?近年来,中考历史题偏难,为什么教材“背”得滚瓜烂熟还是不能得高分?特别是平时基础较好、对历史学习充满信心的学生,在考完后拿到分数一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低的分数。历史在中考中所占分值小,试题难,这影响了历史教学,课堂上,尽管教师准备较好,学生却信心不足,动力不够,有时还是会出现教师会自问自答的情况。
(三)新课程历史教材的内容繁多的问题
新课程历史教材以通史的形式呈现,可是每周仅2节课,却有六大本教材。以讲每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为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感觉内容多,一本书学习完毕后,感到获取的历史知识是零乱的,不能构建成知识体系。往往需要教师给学生梳理历史线索。因此,历史教师在设计提问问题时,问题难以很好的体现历史知识的体系性。形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三、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及策略
1.课堂提问题切近生活。
所提问题应该贴近学生,这样就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去思考。如对《百家讲坛》现象的理解,抛出问题后各组的学生讨论的比较激烈,学生畅所欲言,回答的都很好,通过对儒、道、法主要思想的理解、应用,通过学生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看出,传统智慧精华是可以通过我们后人的发挥而为我们后人所用的,也能够为我们解决现实的问题提出某种启示。古为今用,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去思考,去探究。
2.要相信学生,放手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给学生提出问题后,往往不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急于给学生提示或者代替学生解答。教师总是害怕学生回答错或者回答不全面,对学生不敢放手。这样导致的结果:(1)学生的思维严重受到束缚,不能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提高,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2)久而久之,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性,容易滋长惰性,对学生也是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我们在提出问题后,要相信学生,放飞学生,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发挥。我听了山东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历史课,其一大特色就是相信学生,放飞学生,将问题交给了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放开了,思维才能更活跃,更敏捷,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教学目的才能实现。实践证明,只有教师相信学生,学生也才能让老师更相信。
3.设置问题时,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要通俗易懂;在难易程度上,要结合学生具体的知识水平来进行,要具有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着。教师的发问必须照顾到不同的学生,并且设置问题应从易到难。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回答,这样逐渐增加难度,然后再让知识水平好的学生回答。但这个难易程度要把握好,要根据班级的总体水平来提问,问题提得太难,则如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问题提得太易,又缺乏思考的余地。“聪明的问题”犹如悬挂在一定高度的桃子,既不可唾手可得,但跳一跳可以够得着。
4.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点拨应即时。
课堂上,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教师如果看准时机,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加以点化,就会使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境界。我在山东杜郎口中学听七年级的一节历史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生分成了两大组(一组为半坡聚落,一组为河姆渡聚落)进行对抗赛,当代表河姆渡聚落这一组谈到河姆渡聚落因距离长江流域近,就得出河姆渡聚落距离水源近,而半坡聚落距离水源远,因此河姆渡聚落优于半坡聚落的错误结论,而代表半坡聚落这一组还要继续往下辩论时,老师及时给与点拨,解除了学生思想上的疑惑。因此,教师的点拔要点得准,点得妙,点在关键处。只有当学生的思维火花上下跳动,跃跃欲试,而又拿不定时,再加以点拔,才可谓点到好处。
5.应及时进行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评价是每一个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只有及时、科学、合理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评价的标准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效果。例如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这时教师及时加以评价:“这个同学问题回答又正确,声音又洪亮”。不经意的一句评价就使学生明白了教师对同学回答问题时声音的要求,于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争先效仿。这时的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起着导向作用。同样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如果并没有刻意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误区:只要问题回答正确,声音大小无所谓。由此可见,及时的评价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