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途径
【作者】 徐晶晶
【机构】 浙江平阳县萧江镇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音乐教学设计中,必须根据当代小学音乐教学要求以及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在精心组织的同时,从源头上保障疏密得当、动静结合。另外,对于即兴演奏,为了充分展现学生创造力度,必须将创造与律动结合起来,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与创造力。它的内容包括:根据音乐节奏、情绪、节拍,进行有表情的模仿、律动,或者通过音乐游戏,注重乐感培养与动作配合力度。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途径
音乐作为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必须从生活的角度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不但应当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还应当明确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提高学生音乐基础水平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当紧扣音乐这一主题确立教学目标。音乐是一种艺术,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就应当将音乐艺术渗透进教学目标之中,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引起学生的情感呼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教师应当确立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确立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优化音乐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二、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设计,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实用有效,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当把握歌曲教学的主线,注重听力训练,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音乐,培养学生听音乐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当在教科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拓展教学内容,收集新颖有趣的教学资料,充实音乐课程。同时,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音乐学习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就应当选择学生普遍喜爱的音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注重训练学生的音乐基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
三、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应当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教师应当将音乐曲式意识融入进教学活动中,将课堂结构与曲式结构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乐曲的节奏与情感,感受音乐美。其次,教师应当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唱歌、弹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丰富学生的音乐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成绩。最后,教师应当做好新课导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导入课堂,在一节课的开始就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成功导入课题,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更为顺利地展开。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中的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节奏感很强的新疆歌曲,青青的牧场、皑皑的雪山、雪白的毡房、肥壮的牛羊……,学生在歌声中不仅感受到了夏牧场美丽的景色,也感受到了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的节奏。因此,在教这首歌曲的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画面和舞蹈激发学生感受草原、赞美草原,用优美的歌声调动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在歌曲教学中,笔者尝试用合唱创编教学丰富歌曲的意境。在分声部唱歌时,用衬词和衬音模来仿歌曲的情境,或用声音为歌曲的旋律伴唱,是最简单的二声部训练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笔者尝试用舞蹈和节奏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因学生的音乐素养存在着差异,将学生分为两组,通过天山美景和舞蹈图片结合,让学生有视觉上的美感,根据歌曲旋律的特点,引导部分擅长跳舞的学生站在山坡上跳舞;部分节奏感较强学生的站在山坡下,以拍手的形式创编二声部。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拓展学生思维,以及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在注重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名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发展。每名学生都有其独特之处,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笔者尝试让学生参与到情境剧中,在背景音乐的映衬下,学生深情地朗诵着台词,通过这种方式旨在锻炼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使学生各方面有了更全面的发展。例如,《花蛤蟆》一课歌曲诙谐幽默,风格独特,节奏感强烈,具有舞蹈性,颇受学生欢迎。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荷花池,到夏天的时候会有很多青蛙蛤蟆与荷花作伴并唱歌,你们能用青蛙的叫声来营造荷塘欢歌的景象吗?”,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几组,有的组用青蛙不同的叫声营造美丽的夏夜,有的组用可爱的舞蹈动作模仿蹦蹦跳跳的小青蛙,有的组画出五颜六色的荷叶,绿色的荷叶衬着美丽的荷花,碧绿的湖水,简直妙极了!再加上美妙的童声,创设了天籁般意境。用学生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享受音乐的乐趣,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
首先,教师应当明确提问内容。教师应当抓住课程重难点进行提问,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问题,带领学生融入问题情境。其次,教师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设计和课堂进程,选择恰当地时机提出问题,达成提问效果的最优化。最后,教师应当有易到难、由简到繁地提出问题。教师应当围绕教学内容提出一个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歌词、学习乐曲,再提出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使学生一步步地解决小问题,进而解出中心问题的答案。
四、采取积极性评价
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评价,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采用积极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水平。教师应当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师应当联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成功教学法,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为评价宗旨,将自评、互评、他评三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理解水平、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实践技能、特殊才能以及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应当采取评语与等级评分相结合的制度,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与满足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改进自身不足,鼓励、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应当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学习,为学生提供平台使学生展现个人魅力,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应当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料,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手段,课后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贯彻“终身学习”这一指导思想,不断改进教学技能,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 滕冬珍. 黄河之声. 2020(07)
[2]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 黎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20(14)
[3]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 刘辉. 学周刊. 2019(34)
[4]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路径探索[J]. 伏镜蓉.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09)
[5]合唱教学,质量提升——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 马恩燕. 北方音乐. 2019(06)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途径
音乐作为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必须从生活的角度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不但应当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还应当明确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提高学生音乐基础水平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当紧扣音乐这一主题确立教学目标。音乐是一种艺术,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就应当将音乐艺术渗透进教学目标之中,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引起学生的情感呼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教师应当确立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确立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优化音乐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二、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设计,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实用有效,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当把握歌曲教学的主线,注重听力训练,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音乐,培养学生听音乐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当在教科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拓展教学内容,收集新颖有趣的教学资料,充实音乐课程。同时,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音乐学习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就应当选择学生普遍喜爱的音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注重训练学生的音乐基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
三、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应当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教师应当将音乐曲式意识融入进教学活动中,将课堂结构与曲式结构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乐曲的节奏与情感,感受音乐美。其次,教师应当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唱歌、弹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丰富学生的音乐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成绩。最后,教师应当做好新课导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导入课堂,在一节课的开始就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成功导入课题,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更为顺利地展开。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中的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节奏感很强的新疆歌曲,青青的牧场、皑皑的雪山、雪白的毡房、肥壮的牛羊……,学生在歌声中不仅感受到了夏牧场美丽的景色,也感受到了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的节奏。因此,在教这首歌曲的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画面和舞蹈激发学生感受草原、赞美草原,用优美的歌声调动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在歌曲教学中,笔者尝试用合唱创编教学丰富歌曲的意境。在分声部唱歌时,用衬词和衬音模来仿歌曲的情境,或用声音为歌曲的旋律伴唱,是最简单的二声部训练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笔者尝试用舞蹈和节奏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因学生的音乐素养存在着差异,将学生分为两组,通过天山美景和舞蹈图片结合,让学生有视觉上的美感,根据歌曲旋律的特点,引导部分擅长跳舞的学生站在山坡上跳舞;部分节奏感较强学生的站在山坡下,以拍手的形式创编二声部。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拓展学生思维,以及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在注重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名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发展。每名学生都有其独特之处,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笔者尝试让学生参与到情境剧中,在背景音乐的映衬下,学生深情地朗诵着台词,通过这种方式旨在锻炼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使学生各方面有了更全面的发展。例如,《花蛤蟆》一课歌曲诙谐幽默,风格独特,节奏感强烈,具有舞蹈性,颇受学生欢迎。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荷花池,到夏天的时候会有很多青蛙蛤蟆与荷花作伴并唱歌,你们能用青蛙的叫声来营造荷塘欢歌的景象吗?”,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几组,有的组用青蛙不同的叫声营造美丽的夏夜,有的组用可爱的舞蹈动作模仿蹦蹦跳跳的小青蛙,有的组画出五颜六色的荷叶,绿色的荷叶衬着美丽的荷花,碧绿的湖水,简直妙极了!再加上美妙的童声,创设了天籁般意境。用学生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享受音乐的乐趣,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
首先,教师应当明确提问内容。教师应当抓住课程重难点进行提问,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问题,带领学生融入问题情境。其次,教师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设计和课堂进程,选择恰当地时机提出问题,达成提问效果的最优化。最后,教师应当有易到难、由简到繁地提出问题。教师应当围绕教学内容提出一个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歌词、学习乐曲,再提出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使学生一步步地解决小问题,进而解出中心问题的答案。
四、采取积极性评价
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评价,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采用积极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水平。教师应当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师应当联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成功教学法,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为评价宗旨,将自评、互评、他评三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理解水平、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实践技能、特殊才能以及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应当采取评语与等级评分相结合的制度,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与满足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改进自身不足,鼓励、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应当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学习,为学生提供平台使学生展现个人魅力,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应当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料,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手段,课后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贯彻“终身学习”这一指导思想,不断改进教学技能,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 滕冬珍. 黄河之声. 2020(07)
[2]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 黎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20(14)
[3]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 刘辉. 学周刊. 2019(34)
[4]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路径探索[J]. 伏镜蓉.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09)
[5]合唱教学,质量提升——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 马恩燕. 北方音乐.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