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
【作者】 郭 江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四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校内课后服务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拓展阵地,亟需紧跟时代步伐,进行信息化管理。基于校内课后服务的现状,剖析构建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的意义,并提出该平台模式的具体构建策略,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校内课后服务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参考路径,助力我国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
关键词:信息化;课后服务;管理
“课后服务”是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类放学后课程服务的统称,区别于“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校内课后服务就是把校内外各种放学后课程服务统一纳入中小学校园内开展的服务,旨在解决学生的放学后托管难题。该种服务模式强调学校的主体地位,认为学校应充分利用其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优势条件,主动承担起课后服务的重任,这十分契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已有诸多城市的中小学开展了这种模式的课后服务工作。然而,该服务工作内容十分繁杂,涉及到的参与者众多,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校内课后服务工作进行高效管理,确保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课后服务机构、教师、家长、学生等诸多参与者之间信息的及时交互,数据的高效传输,成为校内课后服务亟需解决的问题。
1、校内课后服务的现状
1.1参与主体多。目前,诸多省市城区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校内课后服务,如实行政府补贴政策,外聘教师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推出“乐童计划”,由政府出资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免费课后服务;部分学校引入具有办学资质的托管机构提供有偿的托管服务,或通过家委会邀请家长和志愿者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等。其参与者众多,具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课后服务机构、保险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网络技术支持机构、教师、志愿者、义工、师范院校实习生、家长、学生等。
1.2工作内容繁杂。校内课后服务提倡专业化、优质化、多元化的课程服务,整个服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流程多,管理内容繁杂。如政府排查、筛选、引进第三方机构进入校内参与课后服务;教育主管部门主持、监督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学校或者课后服务集成机构对资产、教务、人事、财务等事务进行管理;教师对各科目的放学后特色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
1.3数据交互效率。低从纵向看,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从管理部门到实践部门所拉的战线长,数据传输速度慢、耗时多;从横向看,各部门间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工作呈现重复、交叉等特点,分工不明确,数据交互效率低。如政府对社会合规托管机构的排查、审核、引进时间长,流程多,手续复杂;学校、服务机构对资产、人事、财务等工作管理滞后,进程缓慢;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少,沟通信息不及时等。
2、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建设的意义
协同教学管理理论认为教育管理的各个要素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教育的积极发展。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就能为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各个参与主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促进校内课后服务信息化高效管理。
2.1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运用信息技术打造规范、高效的学校内课后一站式管理平台,创建政府端、学校端、机构端、教师端、家长端五大线上技术端口,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服务机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搭建沟通桥梁,实现线上统筹管理、教务教学、家校沟通等功能,明确线上管理的流程准则,提升课后服务过程中信息流转效率,减轻各管理部门的管理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2.2优化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投入。政府通过规范、高效的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对社会上的优质托管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再引入校内进行服务,保证课后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过多人力物力投入;学校、服务机构通过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对校内资产、人事、财务、教务、保险等管理业务进行线上管理,减少线下管理环节,节约管理成本;教师通过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协同教学、管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减少教师的精力投入;家长通过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实现学生在线选课、课程反馈、订餐请假等业务,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减少上课外兴趣班的金钱、时间成本。
2.3实现技术创新,提供安全保障。搭建拥有线上线下互通管理体系的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实现技术创新,采用人脸识别签到、实时视频监控、语音及时通话、在线及时支付等多项先进的互联网安全技术,为学生的课后服务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与第三方保险机构进行线上合作,对学生的参保、报保业务进行线上同步操作,保障学生的放学后人身安全;与第三方金融机构进行线上合作,对政府补贴的、学生缴纳的课后服务费用进行存管、监督,让课后服务经费更透明、安全。
2.4丰富课程特色,助力学生成长。根据家长、学生的意愿,结合学校、课后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兼顾学生的简单课后托管、兴趣爱好、特长技能发展,借助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开展校内托管服务个性化、专业化、优质化、现代化课程服务,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家长接送孩子的难题,加快我国素质教育的步伐。
3、总结
校内课后服务是一项涉及众多参与主体的系统性、规模性教育服务工程,其管理内容多、程序繁杂、数据交互慢。“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的信息化管理路径为各级管理部门加快数据传输、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创造了条件,也解决了家长和学校、托管机构的信息交互问题,化解了学生放学后安全、托管难题,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课后服务;管理
“课后服务”是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类放学后课程服务的统称,区别于“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校内课后服务就是把校内外各种放学后课程服务统一纳入中小学校园内开展的服务,旨在解决学生的放学后托管难题。该种服务模式强调学校的主体地位,认为学校应充分利用其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优势条件,主动承担起课后服务的重任,这十分契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已有诸多城市的中小学开展了这种模式的课后服务工作。然而,该服务工作内容十分繁杂,涉及到的参与者众多,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校内课后服务工作进行高效管理,确保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课后服务机构、教师、家长、学生等诸多参与者之间信息的及时交互,数据的高效传输,成为校内课后服务亟需解决的问题。
1、校内课后服务的现状
1.1参与主体多。目前,诸多省市城区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校内课后服务,如实行政府补贴政策,外聘教师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推出“乐童计划”,由政府出资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免费课后服务;部分学校引入具有办学资质的托管机构提供有偿的托管服务,或通过家委会邀请家长和志愿者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等。其参与者众多,具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课后服务机构、保险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网络技术支持机构、教师、志愿者、义工、师范院校实习生、家长、学生等。
1.2工作内容繁杂。校内课后服务提倡专业化、优质化、多元化的课程服务,整个服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流程多,管理内容繁杂。如政府排查、筛选、引进第三方机构进入校内参与课后服务;教育主管部门主持、监督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学校或者课后服务集成机构对资产、教务、人事、财务等事务进行管理;教师对各科目的放学后特色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
1.3数据交互效率。低从纵向看,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从管理部门到实践部门所拉的战线长,数据传输速度慢、耗时多;从横向看,各部门间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工作呈现重复、交叉等特点,分工不明确,数据交互效率低。如政府对社会合规托管机构的排查、审核、引进时间长,流程多,手续复杂;学校、服务机构对资产、人事、财务等工作管理滞后,进程缓慢;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少,沟通信息不及时等。
2、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建设的意义
协同教学管理理论认为教育管理的各个要素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教育的积极发展。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就能为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各个参与主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促进校内课后服务信息化高效管理。
2.1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运用信息技术打造规范、高效的学校内课后一站式管理平台,创建政府端、学校端、机构端、教师端、家长端五大线上技术端口,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服务机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搭建沟通桥梁,实现线上统筹管理、教务教学、家校沟通等功能,明确线上管理的流程准则,提升课后服务过程中信息流转效率,减轻各管理部门的管理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2.2优化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投入。政府通过规范、高效的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对社会上的优质托管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再引入校内进行服务,保证课后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过多人力物力投入;学校、服务机构通过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对校内资产、人事、财务、教务、保险等管理业务进行线上管理,减少线下管理环节,节约管理成本;教师通过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协同教学、管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减少教师的精力投入;家长通过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实现学生在线选课、课程反馈、订餐请假等业务,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减少上课外兴趣班的金钱、时间成本。
2.3实现技术创新,提供安全保障。搭建拥有线上线下互通管理体系的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实现技术创新,采用人脸识别签到、实时视频监控、语音及时通话、在线及时支付等多项先进的互联网安全技术,为学生的课后服务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与第三方保险机构进行线上合作,对学生的参保、报保业务进行线上同步操作,保障学生的放学后人身安全;与第三方金融机构进行线上合作,对政府补贴的、学生缴纳的课后服务费用进行存管、监督,让课后服务经费更透明、安全。
2.4丰富课程特色,助力学生成长。根据家长、学生的意愿,结合学校、课后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兼顾学生的简单课后托管、兴趣爱好、特长技能发展,借助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开展校内托管服务个性化、专业化、优质化、现代化课程服务,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家长接送孩子的难题,加快我国素质教育的步伐。
3、总结
校内课后服务是一项涉及众多参与主体的系统性、规模性教育服务工程,其管理内容多、程序繁杂、数据交互慢。“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的信息化管理路径为各级管理部门加快数据传输、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创造了条件,也解决了家长和学校、托管机构的信息交互问题,化解了学生放学后安全、托管难题,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