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长课文教法探讨

【作者】 邓春霞

【机构】 湖北省来凤县三胡乡猴栗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有效、及时地解决长课文中文字多、篇幅长、容量大、头绪多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对长篇课文适当缩减、巧妙分解,总结学习的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实现学生语言发展以及精神成长的双重教学目标。本文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从多样朗读、聚焦细节、凸显重点、精心渗透、对比品析等方面对长课文教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长课文;教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改版后是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我经常听到同事们这样的担忧:“教学这一课我花了四课时”;“太长了,原先五年级的课文,一下子下到三年级,好难教”;“我花了三课时,唉,不晓得学生听懂没有”……课文长,课时少,到底怎么处理?经过反复的磨课和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多样朗读,入情入境
  教学本课时,配合一段寒风呼啸、迂回低沉的音乐播放,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天冷极了,下着雪……”教室鸦雀无声,学生马上被带入情境。接着随着音乐的继续播放,学生开始速读整篇课文。学生认真地、全身心地读着,教室里书声朗朗。然后自由放声朗读,边读边画上自己的独特理解、真实感受的词句,深入文本。最后进行全班多向交流,老师也参与其中。这样朗读,学生等于和书中的人物、作者进行了深入对话。同时,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但有助于理解所学的课文内容,还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兴趣,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二、紧扣词句,聚焦细节 
  选取最有价值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命运,对学生进行恰当地训练,把握本质,对教材做出艺术化的处理,将可以聚焦重点,凝聚力度,深入探究,提高实效。课文开头写小女孩“卖火柴”,就直接对小女孩的大拖鞋、金黄色的头发和当时恶劣环境进行了描写,教学时抓住“那么大——一向是他妈妈穿的”“赤着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哆哆嗦嗦”和“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等这些细节处,和家家户户欢度大年夜形成反差,便可使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为以后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感情基础。另外,小女孩擦燃火柴出现幻象的过程,也属于细节描写。引导学生自主提取信息,要求在每个自然段中圈画出“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飞走了”等关键词语,再合作交流。如此豁然贯通,一下子便把读书的“金钥匙”交给了学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童话的艺术魅力。 
  三、凸显重点,举一反三
  凸显教学重点,紧扣课文中的点晴之笔,常能起到提纲挈领,统领一段或一篇主要内容的作用。我将重点句的理解和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便可化繁为简,直达教学目标。在处理“擦火柴”部分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接着请五位同学把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部分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小女孩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擦火柴?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看书,同座讨论讨论,然后我们再一起研究。
  四、精心渗透,升发情趣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树立整体意识,立足学情起点,展示科学的教学思路,在知识技能的精心传授中尽量渗透特定的学法和习惯,并突出教学步骤,显示学习过程,才能使长课文平淡的教学充满了情趣。
  如在处理“冻死街头”的部分时,课堂里面久久回荡着哀婉的音乐,用音乐创设悲剧气氛,使学生迅速融入其中,再顺着课文延伸,想象小女孩就是学生自己,进行角色扮演朗读,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并形成高潮,和小女孩同悲同泣。“小女孩走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多么幸福,她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在这里紧抓住两个“幸福”,引导自主质疑,开展小组合作。学生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深刻体会到了安徒生老爷爷在写下这两个幸福时,对这个坠落人间的天使的祝福、同情,对残酷现实的抨击和对当时矛盾重重,灾难深重社会的愤怒……
  这样升华学生的感情,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又再次深入了解了那个社会的贫富悬殊,也更明确了小女孩之所以冻死街头的社会根源。
  五、对比品析,多元感悟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最突出的描写手法就是对比,对比的运用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和资本家对劳苦大众的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对比描写:一是“大”拖鞋与“小”女孩的对比。“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的确穷得连鞋都穿不上。即便这祥,最令人觉得可怜的是,这么“小”的一个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光着头赤着脚、孤苦伶仃地在街头卖火柴。二是小女孩光着小脚与美丽的金黄的长发对比。文中写“雪花落在她的金色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拉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读到这里,谁都觉得小女孩长得实在美丽可爱,如同一个坠落人间的天使,但她自己因为又饥又冷,根本不会注意这些。三是饥寒交迫中的小女孩和温暖的人家、烤鹅的香味对比。“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四是新年的美好快乐与小女孩冻死街头的对比。五是温暖的阳光与小女孩冰冷的尸体对比。为什么温暖的阳光照不到小女孩的身上?这一强烈的反差,谁都会打一个冷颤。作者在文章结构上,如此匠心独运,这不正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实写照吗?
  六、引辩诱思,丰富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学的内容,还要关注教学的形式与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是否让学生语言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教学课外拓展时,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为什么没人帮助她?”“不能献爱心吗?”“不是有精准扶贫吗?”……此时,我便因势利导:“想象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和小女孩相比,你现在的生活怎样?”“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呢?”以此及时地巩固学生对长篇知识地运用与思考。同时又机智地引导学生与当今社会进行对比,对比我们生活在幸福年代里,更应该对美好生活执着地追求,要拥有一颗爱心,关心和同情一些贫困者与弱势群体,激发了孩子内在的真善美,唤醒他们对别人的爱,对弱小的爱,对社会的责任……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形式的练习,将其能够及时融入到语言训练的深处,以达到逐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长课文、难课文教学中,为了有效、及时地解决这些课文中文字多、篇幅长、容量大、头绪多的问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对长篇课文适当缩减、巧妙分解,总结学习的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实现学生语言发展以及精神成长的双重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参考》:浅析《卖火柴的小女孩》表现方法(2017年)
  [2]《小学语文教学》且思且行——长课文和难课文有效教学方法研究(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