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国故事”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研究

【作者】 周春兰

【机构】 江苏省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黄金阶段,同时小学教育是培育学生能力和品质的有效途径。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与性格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结合本国的基本国情和优秀历史文化开展授课,要把“讲好中国故事”放置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搭载相关的理论性知识和文化理念,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国故事;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
  当学生处于小学的年龄阶段,其心智尚处于未成熟时期,受外界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因而加强优秀的文化道德导向和法律政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应选取优质的故事资源作为教学案例,同时引导课程教学紧密贴合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发展中的中国故事和优秀文化相结合,利用“中国精神”作为教学核心理念。本文深入探究如何将“中国故事”与小学道德法治进行高效融合,为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建议献策。
  一、简析现代小学道德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低龄段教育中的基本科目,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品质个性培育的有效途径,但伴随着新时代教育的不断推陈出新,传统道德法治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授课需要,小学道德法治课程面临着转型和改革的重要局面。首先,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旧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着重强调大量的理论性知识输出,却忽视知识载体的新颖性和丰富性,使得串联道德法治课程的故事、案例较为落后和单一,降低课堂的趣味度和多元性;其次,教师在教学理念层面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尚未与新时代中国社会所唱响的“主旋律”相吻合,造成小学道德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失去其本质与核心,并且没有能够有效与现代“中国故事”进行深度融合;最后,是在教学形式中缺乏相应的创新,造成课堂内容表现力和吸引力的削减,无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专注度,使得教学效果与预期相背离。
  二、探究“中国故事”与小学道德法治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
  1、找准课堂切入点,深度融合中国故事
  教师在小学道德法治课程教学的准备阶段,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全面的分析,进而把握其中能够与“中国故事”进行相互融合的切入点。找准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能够促进“中国故事”与教材理论知识的关联契合,从而有效避免生硬的课堂教学,是授课过程更加自然协调。
  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爱护地球,共同责任”这个单元时,以“爱护地球”为主要切入点,结合中国在世界环境保护和和平社会维护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如:塞罕坝林场中三代人的艰苦奋斗、中国参加世界维和行动的真实故事等,诠释中国勇于肩负大国责任的形象,从而让学生在了解故事中树立国家自信,并培养其爱护地球、敢于担当的优秀精神品质。
  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育工作者应避免将教材内容与“中国故事”进行无意义、无规律、无方向的结合,而是需要做到具体内容具体分析,针对教材内容的核心点开展切入,科学安排相应的“中国故事”进行搭配结合,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实质性。
  2、转变教学旧理念,创新开展授课形式
  以新课改为主要背景的小学道德法治教育正在飞速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积极汲取教学新元素,并与传统教学中的优秀部分相结合。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表现新形式,落实“中国故事”的深度融合。
  比如,在教学《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的课程当中,笔者采用纪录片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新时代中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借助影视作品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全面地明晰中国在科技创新中所灌注的奋斗和汗水,如“南仁东和FAST天眼”、“戈壁惊雷程开甲”等先进事例,引导学生重视科技的中坚力量,树立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先进理念。
  所以,现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讲求“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原有的良好基础上进行多方位的现代化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样化手段,从全方位的角度诠释“中国故事”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资源,从而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塑造和熏陶。
  3、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及时有效评价
  在课堂学习当中,教师要注意将生活化的理念融合进来,要让小学生带着生活化的视角去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当然教师的授课,也要多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能够从自己身边的例子进行分析,进行相关概念的理解和道德规范的认识。中国故事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中的故事,还包括了很多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案例等等,因此生活化情境能够很好地将中国故事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学生亲身经历的故事或者新闻中看到的事件融入课堂,创设最真实的情境,再适当融入讨论探究等环节,不仅可以创设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也能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另外,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问题也要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来进行。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效果,只有最终反映在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当中,才能够说明课程的教学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了。所以,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比较合理的,那么,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完全不同的,在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当中,经常是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或是通过做试卷上的填空,选择等方式来完成。不过,知道并不等于会做,学生经常会明白很多的道理,但是真正做起来可能就会完全抛到脑后了。所以,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充分渗透“中国故事”是现代教学的主流趋势之一,相关教师需要借助“中国故事”解析背后所蕴含的“中国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发掘其深层的文化价值和道德取向,从而一方面利用“中国故事”丰富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深度,同时以正能量的“中国故事”作为德法课堂所弘扬的主旋律,从多维度、深层次的方面对学生开展科学培育,进而塑造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妍.爱国情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166.
  [2]袁红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探讨[J].新课程,2020(35):1.
  [3]石玲.浅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案例[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