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电气工程教学策略

【作者】 陈 丽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电气工程是我们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针对我校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现状,本文着重分析我校电气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利因素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教学建议,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实践和现代生产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地。
  关键词:中职;电气工程;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随着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为确保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教育部门对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切实提高中职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本文对电气工程的教学现状与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优化建议,帮助中职电气工程专业完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中职电气工程教学的现状
  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中职学校。目前就业市场出现了供需矛盾,一方面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造成这些脱节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新升本学校自身地位太高,认为大学就是来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由高职高专来完成的,因此把人才培养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对硬件的需求更高,比如专业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等。第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而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相对稳定,但部分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仍然把研究型人才培养作为第一任务。第四,师资队伍是目前中职学校遇到的最大瓶颈,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教师不足,新招聘的教师还需要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新的阶梯队伍很难短时间内形成。
  二、中职电气工程教学培养标准
  通过培养使学生在保证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达到一定修养和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能够适应电气工程领域在工程设计和工程产品研发的实际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标准。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1. 基础知识标准
  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交流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电气工程领域内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能够掌握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了解和跟踪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以及趋势的能力。
  2. 能力标准
  促进电气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宜宾职业技术学校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根据宜宾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自身特点,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技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具有简单的工程造价预算、工程方案设计、工程图纸绘制以及现场施工等工程技术能力。
  三、中职电气工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全方位提升实践教学软实力
  1.在提升校内实训室硬件水平的同时,结合电气专业实际,我们也要重视依托仿真技术来提升各电气实训室的软件水平。引进比如MATLAB等国内先进的仿真软件,在课程中推广和运用仿真实验手段,实现仿真实验与相关课程的有机结合。
  2.提升电气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关键。我们要以“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为抓手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从企业引进,二是不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
  三是支持教师参与电力企业的科研项目。
  4.改革教材。做好电气专业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与选购。以前在教材选择上,往往注重教材的理论深度而忽视了知识的工程应用背景。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选择具有较多工程应用背景和工程应用案例的教材,而对于偏重于理论探索的教材应减少使用比例,并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编制合适的课程体系和制订出完善考核办法。
  4.积极引导与鼓励本专业师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别的电气技能竞赛,对获奖的团队给予重奖。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校在电气行业的办学知名度。
  (二)加大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创新力度
  借鉴国外实训基地的构建模式、国内其它兄弟中职学校的做法,结合中职电气专业的教学特点,未来,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有可为:
  1.成立专业委员会,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学校可以牵头成立由电气行业内一些知名企业负责人组成的校外实训基地委员会。借此平台,我们不但能及时了解最新业内动态、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扩展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充分发挥“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价值。
  2.通过创办微企,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学校投资成立一家微型电力设计公司,为社会提供电气工程管理咨询、输变电设计与服务工作。通过这样一个工程技术平台,学生将以直接参与企业运作过程的全新方式来高效率的完成实训,年轻教师也因此扩大了研究视野,充实了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可谓一举两得。
  3.完善校外认识实习机制,将认识实习放到顶岗实习同等重要的位置。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走马观花似的认识实习模式,将时间延长至10-15天左右。在实习期间,聘请电力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大家授课并考试,让学生通过认识实习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流程、设备原理、运行机制有一个立体式的了解。   
  4.创新机制,科学管理。我们要完善校内实训室考核、管理机制,出台一套针对实训室管理人员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向管理要效率。与此同时,校内实训室必须坚持探索走出去的发展模式,利用师资、设备优势,主动走出去,为社会、企业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使实训室的运转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结语
  总之,我们要通过电气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实施,创新和完善中职学校电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修订新的才培养模式,改进电气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的纯认识实习为专业生产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了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