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策略
【作者】 孙 笛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一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如何让学生识记生字成为教学的难点。在识字教学中,我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一、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识字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这段话为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采用多种形式的引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⑴图文结合,直观形象。采用多媒体、图片、挂图进行引入,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儿歌、谜语引入。朗朗上口的儿歌和充满睿智的谜语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地溶入识字学习中去。
⑶导语激趣。如教《雨点》这一课时,我用导语激趣:你们喜欢下雨吗?喜欢那些活泼的小雨点吗?那雨点又会落在哪里呢?这时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并充满了期待,教师轻松地将学生引入课文。
2.通过字型联想韵文识字
汉字的笔画部件往往具有某种形象性,利用这一特点,可以编出不少识字顺口溜。例如,回: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
当学过同一类字后,启发学生由一字想多字,把字串成串,辨字义记字形,并利用韵文帮助识字。如学习过“青、清、请、晴、情、蜻、睛”后,组织学生观察联想,编写韵文:“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池上蜻蜓眨眼睛,它们一同捉害虫。请出专家评一评,庄稼丰收好心情。”再如:学习了“各、处、落、洛”时编写韵文:“三人同日踏春去,赏观洛阳名牡丹。各个争奇斗艳处,花落东都满城香。”此类识字,借鉴了“字族文识字”中的“字以族聚,族以文存”的原则,把本字和由之派生出的字归拢起来,看成一个“族”,把这一族字编进韵文,使生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既明字义,又辩清了字形。使学生在学过一族文字后,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识字框架,形成识字能力。
3.通过游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这一问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方法是让学生进入“游戏王国”,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记住字形。因为低年级学生都喜欢玩游戏,所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学生会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识字课上,我们可设置一些生活游戏、生活比赛的环节,如“邮递员送信”、“找朋友”、“我和妈妈逛超市”等,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还可以根据所学的生字编谜语,学生也特别喜欢。在生字学完的巩固阶段,在黑板上贴着用卡纸做成的各种各样美丽的水果图,水果图的背后安排了复习巩固的内容。让学生学着农民伯伯摘水果,喜欢哪一张图,就上来揭开,要读出图背后的字,并给它组个词,还可以说上一句话,学生的兴趣极高,不但在生活游戏中复习了生字,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以生活为资源,拓宽识字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零开始的,研究表明,6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知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是我们攻克的难点,我们应拓宽学生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语言综合实践活动,将识字生活化。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校园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进行自主的识字,提高识字量。
⑴认识同学姓名,提高识字量。班上有五六十名学生,一年级开学初,每个同学都将自己的姓名写好贴在书包上,在做自我介绍时,还要讲讲自己姓名的来历,使学生在听说中既记住了字形,又了解了字义。平时发作业,也要请不同的学生发放作业,这样学生识字内驱力大增,提高了学生识字量。
⑵认识校园的告示牌,黑板报上的大字,教室里的牌匾,提高识字量。如黑板上面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名人名言,校园里的校训或标语等,并经常请学生读读说说你在校园里看到些什么字,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这样,让学生识字与爱校、爱班、好学情绪联系在一起,学生识字兴趣大增。
2.利用家庭文化资源,使识字走进家庭
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形成合力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册等多种形式,把“识字链”联接到学生的家庭。
我们可以请家长想方设法将家庭环境中已有的物品、摆设与标示相应的汉字连为一体。把家里的各种常用的物品名称制卡片,分别贴到实物上,然后让孩子在空余时间对照实物,读读卡片。让儿童在认识这些物品的过程中接触和识记汉字,做到识物与识字同步进行。也可以认认父母及亲戚的姓名、工作单位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上街玩、外出旅游等机会问问自己的父母:“那个店叫什么名字呀?菜单上些的是什么呀?”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认识很多字了。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低年级识字量多、难度大,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很多,为了让学生掌握得更牢固,我们不仅要教学生会读生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字,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获得生字学习的主动权和高效率。当我们不再以长者自居,俯下身来,与孩子们共同学习探索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思维之广阔,潜能之无边。只有相信他们,为他们营造更多的锻炼空间,相信孩子们会更主动学习,更好的发展。
一、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识字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这段话为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采用多种形式的引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⑴图文结合,直观形象。采用多媒体、图片、挂图进行引入,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儿歌、谜语引入。朗朗上口的儿歌和充满睿智的谜语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地溶入识字学习中去。
⑶导语激趣。如教《雨点》这一课时,我用导语激趣:你们喜欢下雨吗?喜欢那些活泼的小雨点吗?那雨点又会落在哪里呢?这时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并充满了期待,教师轻松地将学生引入课文。
2.通过字型联想韵文识字
汉字的笔画部件往往具有某种形象性,利用这一特点,可以编出不少识字顺口溜。例如,回: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
当学过同一类字后,启发学生由一字想多字,把字串成串,辨字义记字形,并利用韵文帮助识字。如学习过“青、清、请、晴、情、蜻、睛”后,组织学生观察联想,编写韵文:“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池上蜻蜓眨眼睛,它们一同捉害虫。请出专家评一评,庄稼丰收好心情。”再如:学习了“各、处、落、洛”时编写韵文:“三人同日踏春去,赏观洛阳名牡丹。各个争奇斗艳处,花落东都满城香。”此类识字,借鉴了“字族文识字”中的“字以族聚,族以文存”的原则,把本字和由之派生出的字归拢起来,看成一个“族”,把这一族字编进韵文,使生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既明字义,又辩清了字形。使学生在学过一族文字后,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识字框架,形成识字能力。
3.通过游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这一问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方法是让学生进入“游戏王国”,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记住字形。因为低年级学生都喜欢玩游戏,所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学生会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识字课上,我们可设置一些生活游戏、生活比赛的环节,如“邮递员送信”、“找朋友”、“我和妈妈逛超市”等,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还可以根据所学的生字编谜语,学生也特别喜欢。在生字学完的巩固阶段,在黑板上贴着用卡纸做成的各种各样美丽的水果图,水果图的背后安排了复习巩固的内容。让学生学着农民伯伯摘水果,喜欢哪一张图,就上来揭开,要读出图背后的字,并给它组个词,还可以说上一句话,学生的兴趣极高,不但在生活游戏中复习了生字,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以生活为资源,拓宽识字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零开始的,研究表明,6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知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是我们攻克的难点,我们应拓宽学生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语言综合实践活动,将识字生活化。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校园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进行自主的识字,提高识字量。
⑴认识同学姓名,提高识字量。班上有五六十名学生,一年级开学初,每个同学都将自己的姓名写好贴在书包上,在做自我介绍时,还要讲讲自己姓名的来历,使学生在听说中既记住了字形,又了解了字义。平时发作业,也要请不同的学生发放作业,这样学生识字内驱力大增,提高了学生识字量。
⑵认识校园的告示牌,黑板报上的大字,教室里的牌匾,提高识字量。如黑板上面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名人名言,校园里的校训或标语等,并经常请学生读读说说你在校园里看到些什么字,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这样,让学生识字与爱校、爱班、好学情绪联系在一起,学生识字兴趣大增。
2.利用家庭文化资源,使识字走进家庭
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形成合力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册等多种形式,把“识字链”联接到学生的家庭。
我们可以请家长想方设法将家庭环境中已有的物品、摆设与标示相应的汉字连为一体。把家里的各种常用的物品名称制卡片,分别贴到实物上,然后让孩子在空余时间对照实物,读读卡片。让儿童在认识这些物品的过程中接触和识记汉字,做到识物与识字同步进行。也可以认认父母及亲戚的姓名、工作单位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上街玩、外出旅游等机会问问自己的父母:“那个店叫什么名字呀?菜单上些的是什么呀?”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认识很多字了。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低年级识字量多、难度大,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很多,为了让学生掌握得更牢固,我们不仅要教学生会读生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字,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获得生字学习的主动权和高效率。当我们不再以长者自居,俯下身来,与孩子们共同学习探索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思维之广阔,潜能之无边。只有相信他们,为他们营造更多的锻炼空间,相信孩子们会更主动学习,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