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高中物理教学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

【作者】 周经伟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第一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科学的教学设计、及时反馈、合理的评价等。而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文结合高中教材,介绍了高中物理新课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新课导入;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随着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二期课改精神,同时减轻学生负担,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定向的作用: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还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因此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及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物理课题和有关的条件,本着导入环节的目的性、针对性、直观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气氛中导入新课。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媒体课件法
  媒体课件法就是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方法。有条件的中学都有多媒体教室,只要教师针对教学的内容制作出相应的教学课件,就可以进行现代化教学。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图片、动画有机地展现在屏幕上,使声音不断地回旋在教室里。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对物理过程认识更清晰直观,印象深刻。我在进行“焦耳楞次定律”教学时,制作过相应的教学课件,学生学后记忆非常深刻。
  二、物理学史情境引入
  通过物理学史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知识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曲折,科学探索者的困惑、执着精神和智慧之光,展现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艰辛历程,让学生体验与感悟物理学家的欢乐、困惑、惊奇与哲思,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欲望,并从物理学家们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及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重要意义。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引入: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百科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得出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即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种观点正确吗?
  三、生活情境导入法
  物理学科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大量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在其中。在物理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导入新课,会让物理知识显得不再那么深奥难懂,不仅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物理科学的距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牛顿第三定律》时,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描述了这样两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场景一:在拔河比赛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角力,原本僵持不动的绳子被最终拉到了一方;场景二:拿鸡蛋碰石头,结果鸡蛋破了,而石头却安然无恙。场景描述完以后,教师提出理由:以上所描述的两个场景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就这样,在生活情境的导入下,原本深奥牛顿第三定律瞬间变得简单起来,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讲解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由问题导入
  设疑是导入新课的方式之一,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问题,精力集中在本节课主题上,带着疑问学习过程会一直分析,知道结论和原理,学生才能明白课前的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合理的设疑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身边实际和学生的认知程度,巧妙的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兴趣。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可能直接回答出来,不能够专心听取老师的讲解,过于复杂,学生很难分析到重点上来也没有太大意义。合理的问题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高中物理新课导入,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引入新课学习;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常以设置问题的形式来导入新课,如在“电阻定律”的教学中,为让学生了解决影响导线电阻大小的因素,理解电阻、电阻率。教师在课前设置问题“家中常用的电灯泡(22V,100W)的电阻怎么计算?怎样测量电阻?为什么在演示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和计算值之间会存在差距?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当这些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接着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就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五、类比推理法 
  进入高中,学生已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能找到适当的可以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具有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类比推理就是指在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由某一特殊知识推理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一特殊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节新课时,先让学生回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有关知识。力是矢量,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对其进行合成和分解,速度也是矢量,能用该法进行合成与分解吗?在功率的物理意义的教学中,有些同学对“快慢、大小”总是容易混淆,这时,可事先列出速度的表达式:速度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的表达式: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同理类比理解:功率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这样,虽然新课未进行,首先通过类比推理,使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内容有一个总体印象,从而便于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索,不断充实完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总之,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万事开头难,头开好了,一节课也就活跃起来,科学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的思考、探索物理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从学生的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物理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物理学史也有很多经典实例,无论从实际生活导入还是物理专业知识导入都有丰富的素材可选。教师课前要根据教材要求,科学地选取合适的案例进行导入新课,营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