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 赵伟华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七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民生之本。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把立德树人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做到以树人为核心,立德为根本,才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全面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新时代新形势,教育事业要“立德树人”,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要跟上时代步伐,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投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新学校教育机制,促进新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因此,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要“立德树人”。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构完整的学校德育体系,形成科学的德育网络。我们可以从特色创新入手,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构建无缝德育体系。一是打造“尚美”校园,从环境文化入手,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二是打造“尚美”名师,从师资培训入手,提升业务水平;三是打造“尚美”课堂,从教研打磨入手,提升德育课堂教学效率;四是培育“尚美”学生,从实践活动入手,立德树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五是培训“尚美”家长,从家长委员会和家长班入手,形成家校德育合力。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德育队伍保障。围绕“全员抓德育、全程抓德育和全面抓德育”的德育工作方法,在整个德育工作体系中,班主任是主要角色,因此可以成立班主任工作坊,定期开展班主任沙龙、经验交流与分享,及时收集优秀的教育案例,刊印《班主任教育个案或教育经验工作集》,发挥骨干班主任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校园文化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文化育人,美化人生”的理念,秉承“校有特色、班有特点、师有专长、生有特长”的思想,将弟子规、三字经、新二十四孝、八礼四仪、中国梦、传统文化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构建尚美文化,打造魅力校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力求做到让“四壁说话”,让“每一堵墙”成为“无声的导师”,努力打造“班班有特色、人人守规范,生生向文明”的班级文化。做到各班均有班规、班风、班训、班徽等班级符号,实现“一班一品”。
深化学生品格提升项目建设,加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孟子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树立规则意识,让学生的学校生活有规可循,规范好学生学习和生活行为,教师才能更好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学校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情况,创编适用的培训教材,内容涉及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如《一年级学生行为标准手册》,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时可以花一至两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课间活动规则、饮水规则、如厕规则、书包整理、教室环境整理等规则的培养,强化学生规则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为以后的顺利教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进德育方式方法,开发特色德育课程。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人文学科教学中,可把爱国、感恩、励志、生命、生存等教育放在首要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感恩师长、自主自强等方面的美好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自然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融入德育,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根据国家德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还可以编印《家校教育共同体建设手册》《经典诵读之学生发展三字歌》等校本教材,利用“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晨会、班会、队会、专题教育会、校内外特色活动”等加强德育宣传,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途径,提升德育的质量。
创新德育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陶行知认为教学不仅仅拘泥于课内,还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教学做合一”是主张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指出教育要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及方式要面向生活、社会,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德育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校可以组建青铜、书法、绘画、舞蹈、声乐、合唱等活动社团,让全校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同时达到全面的发展。学校还可以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校园歌咏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以及各类体育竞技比赛等,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张扬和发展。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校外德育基地的联系,利用家长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走、学、思”活动,增加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机会,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劳立德,通过劳动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发学生想做一个好人的愿望,实质上是从自豪感、自尊心、劳动的尊严感开始的。”因此,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并经受相当大的困难,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克服困难的善良品性;培养他们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校本课程增设一些公益劳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深入实践,感悟劳动带来的收获,为劳动教育提供载体,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教育的初心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单独的智育,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五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以德育为核心,共同服务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因此,只有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著,朱永兴编《陶行知教育箴言》福建教育出版社
[2]陶行知著《教育的真谛》长江文艺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重印
关键词: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全面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新时代新形势,教育事业要“立德树人”,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要跟上时代步伐,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投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新学校教育机制,促进新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因此,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要“立德树人”。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构完整的学校德育体系,形成科学的德育网络。我们可以从特色创新入手,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构建无缝德育体系。一是打造“尚美”校园,从环境文化入手,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二是打造“尚美”名师,从师资培训入手,提升业务水平;三是打造“尚美”课堂,从教研打磨入手,提升德育课堂教学效率;四是培育“尚美”学生,从实践活动入手,立德树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五是培训“尚美”家长,从家长委员会和家长班入手,形成家校德育合力。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德育队伍保障。围绕“全员抓德育、全程抓德育和全面抓德育”的德育工作方法,在整个德育工作体系中,班主任是主要角色,因此可以成立班主任工作坊,定期开展班主任沙龙、经验交流与分享,及时收集优秀的教育案例,刊印《班主任教育个案或教育经验工作集》,发挥骨干班主任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校园文化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文化育人,美化人生”的理念,秉承“校有特色、班有特点、师有专长、生有特长”的思想,将弟子规、三字经、新二十四孝、八礼四仪、中国梦、传统文化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构建尚美文化,打造魅力校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力求做到让“四壁说话”,让“每一堵墙”成为“无声的导师”,努力打造“班班有特色、人人守规范,生生向文明”的班级文化。做到各班均有班规、班风、班训、班徽等班级符号,实现“一班一品”。
深化学生品格提升项目建设,加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孟子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树立规则意识,让学生的学校生活有规可循,规范好学生学习和生活行为,教师才能更好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学校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情况,创编适用的培训教材,内容涉及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如《一年级学生行为标准手册》,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时可以花一至两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课间活动规则、饮水规则、如厕规则、书包整理、教室环境整理等规则的培养,强化学生规则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为以后的顺利教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进德育方式方法,开发特色德育课程。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人文学科教学中,可把爱国、感恩、励志、生命、生存等教育放在首要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感恩师长、自主自强等方面的美好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自然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融入德育,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根据国家德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还可以编印《家校教育共同体建设手册》《经典诵读之学生发展三字歌》等校本教材,利用“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晨会、班会、队会、专题教育会、校内外特色活动”等加强德育宣传,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途径,提升德育的质量。
创新德育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陶行知认为教学不仅仅拘泥于课内,还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教学做合一”是主张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指出教育要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及方式要面向生活、社会,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德育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校可以组建青铜、书法、绘画、舞蹈、声乐、合唱等活动社团,让全校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同时达到全面的发展。学校还可以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校园歌咏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以及各类体育竞技比赛等,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张扬和发展。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校外德育基地的联系,利用家长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走、学、思”活动,增加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机会,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劳立德,通过劳动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发学生想做一个好人的愿望,实质上是从自豪感、自尊心、劳动的尊严感开始的。”因此,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并经受相当大的困难,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克服困难的善良品性;培养他们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校本课程增设一些公益劳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深入实践,感悟劳动带来的收获,为劳动教育提供载体,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教育的初心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单独的智育,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五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以德育为核心,共同服务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因此,只有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著,朱永兴编《陶行知教育箴言》福建教育出版社
[2]陶行知著《教育的真谛》长江文艺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