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之我见
【作者】 罗 彬
【机构】 四川省高县第二实验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设计作业这一环节有助于督促学生在课下结合自身掌握情况进行有重点的复习和预习,有助于在操作应用中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以小学数学中高年级作业为例,结合当前作业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几点优化作业设计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对策
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的设计、布置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教学任务,应该讲求科学性、合理性。那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并享受作业带来的快乐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在作业设计中,如何把握作业设计的特性,让作业设计得更优化、更科学、更合理。
一、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现在的学生更喜欢一些新颖、有趣的事物,所以设计作业时,不能只有选择、填空、解答等固定的作业题型,而是要题型多样,内容新颖,具有趣味性、创造性,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更能让学生感兴趣。如:学习了质数和合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数学题“猜猜老师的QQ号,猜出来就能加老师的QQ,第一位是一个合数,第二位是最小的偶数,第三位是最大的一位数……”但凡是跟老师相关的,八卦、好奇的学生决不能放过,全都是激情高涨,刻不容缓地想找出答案,完成的速度明显提高了不少。又如:在学生学习圆的面积之前,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作业是:“将圆分成16等分,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并找出它们的关系”。将预习作业转化成一个动手操作的作业,“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喜欢动,自然不会拒绝这份他们自己喜欢的作业,而且乐于思考。虽然是一份动手操作的作业,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发散着学生的思维。让我欣喜的是学生不仅拼成近似长方形,还拼成了三角形和梯形,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上总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每次的作业设计都能够如此投其所好,相信学生不需要在家长和老师的催促下,就能够自觉完成作业。
二、作业设计有层次、有引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鉴于知识本身的层次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并不是每个学生对相同的作业在同一时间内都能承受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在不强化优等生的“优越感”,不打击只完成基础题的学生的信心,伤害其自尊心的前提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遵循“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原则,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弹性作业,进行不定式训练,循着每个梯次,让学生自主选择训练。例如在学完《圆柱的体积》后,我设计了如下作业:A.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30cm2,高是15cm,它的体积是多少?B.一个圆柱形教具,底面周长是25.12cm,高是12cm,它的体积是多少?C.一个皮球掉进盛有水的圆柱形玻璃缸内,玻璃缸的底面直径是20cm,皮球有45的体积浸入水中,若把皮球从水中取出,缸内水面下降2cm,求皮球的体积。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都有收获,并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吃”,品尝到自我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注重作业设计的生活性,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要用到数学。我们在数学作业设计上,应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能从自己身边的情境中可以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我常常注意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设计关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相关作业。比如在学完“元、角、分”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数学作业:同学们还想为自己购买哪几种学习用品?有需要的可以和爸爸妈妈到文具店或超市一起了解学习用品的价格,购买两三种自己需要的学习用品,并计算出应付的钱数。又如在教学完《圆柱的体积》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生活中的作业:张大爷收了9立方米的玉米,他想用一块长6.28米、宽1.57米的长方形竹席围一个简易的粮囤装这些玉米,怎样才能装下这些玉米?请你帮助他设计几种围法。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设计出的解决方案也不同。通过这些作业训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四、加强课后作业的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模型,还可以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反馈信息,实现后期的针对性教学。就以“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这一章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的运算法则,但是如果机械地要求学生完成计算题练习,很容易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例如假设学生是班级的采购员,要为班级采购一批学习用品,为此班主任提供了一份采购清单和有限的采购资金,要求学生通过计算确定采购方案,既要满全所有的物品种类,又要保障方案的划算合理。于是学生能够进入情境思考,通过计算选择最优的方案,最终能够学会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了课后作业的实践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活跃学生的思维,学会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活学活用。
总而言之,要精心设计和布置学生乐于去做的数学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才会让我们的学生喜欢做作业,喜欢学数学,也使我们的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对策
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的设计、布置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教学任务,应该讲求科学性、合理性。那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并享受作业带来的快乐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在作业设计中,如何把握作业设计的特性,让作业设计得更优化、更科学、更合理。
一、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现在的学生更喜欢一些新颖、有趣的事物,所以设计作业时,不能只有选择、填空、解答等固定的作业题型,而是要题型多样,内容新颖,具有趣味性、创造性,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更能让学生感兴趣。如:学习了质数和合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数学题“猜猜老师的QQ号,猜出来就能加老师的QQ,第一位是一个合数,第二位是最小的偶数,第三位是最大的一位数……”但凡是跟老师相关的,八卦、好奇的学生决不能放过,全都是激情高涨,刻不容缓地想找出答案,完成的速度明显提高了不少。又如:在学生学习圆的面积之前,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作业是:“将圆分成16等分,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并找出它们的关系”。将预习作业转化成一个动手操作的作业,“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喜欢动,自然不会拒绝这份他们自己喜欢的作业,而且乐于思考。虽然是一份动手操作的作业,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发散着学生的思维。让我欣喜的是学生不仅拼成近似长方形,还拼成了三角形和梯形,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上总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每次的作业设计都能够如此投其所好,相信学生不需要在家长和老师的催促下,就能够自觉完成作业。
二、作业设计有层次、有引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鉴于知识本身的层次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并不是每个学生对相同的作业在同一时间内都能承受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在不强化优等生的“优越感”,不打击只完成基础题的学生的信心,伤害其自尊心的前提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遵循“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原则,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弹性作业,进行不定式训练,循着每个梯次,让学生自主选择训练。例如在学完《圆柱的体积》后,我设计了如下作业:A.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30cm2,高是15cm,它的体积是多少?B.一个圆柱形教具,底面周长是25.12cm,高是12cm,它的体积是多少?C.一个皮球掉进盛有水的圆柱形玻璃缸内,玻璃缸的底面直径是20cm,皮球有45的体积浸入水中,若把皮球从水中取出,缸内水面下降2cm,求皮球的体积。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都有收获,并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吃”,品尝到自我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注重作业设计的生活性,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要用到数学。我们在数学作业设计上,应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能从自己身边的情境中可以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我常常注意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设计关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相关作业。比如在学完“元、角、分”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数学作业:同学们还想为自己购买哪几种学习用品?有需要的可以和爸爸妈妈到文具店或超市一起了解学习用品的价格,购买两三种自己需要的学习用品,并计算出应付的钱数。又如在教学完《圆柱的体积》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生活中的作业:张大爷收了9立方米的玉米,他想用一块长6.28米、宽1.57米的长方形竹席围一个简易的粮囤装这些玉米,怎样才能装下这些玉米?请你帮助他设计几种围法。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设计出的解决方案也不同。通过这些作业训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四、加强课后作业的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模型,还可以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反馈信息,实现后期的针对性教学。就以“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这一章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的运算法则,但是如果机械地要求学生完成计算题练习,很容易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例如假设学生是班级的采购员,要为班级采购一批学习用品,为此班主任提供了一份采购清单和有限的采购资金,要求学生通过计算确定采购方案,既要满全所有的物品种类,又要保障方案的划算合理。于是学生能够进入情境思考,通过计算选择最优的方案,最终能够学会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了课后作业的实践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活跃学生的思维,学会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活学活用。
总而言之,要精心设计和布置学生乐于去做的数学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才会让我们的学生喜欢做作业,喜欢学数学,也使我们的减负增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