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作者】 牟 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筠连镇海瀛(顶峰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情感上完全协调。”我发现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而分层教学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自我提升。因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学生分层、教学过程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四个方面来试析分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而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因此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我们深知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让每位学生得到均衡发展,不仅要关注个体认知水平差异,还要关注学习方法差异,进而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心理等和谐发展,努力为开发“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
一、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由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各有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要达成的目标存在差异。基于此,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分层教学,并确保所制定的教学目标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实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混合运算》一课时,这节课时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让学生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归纳出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任务,对于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全部掌握混合运算的法则,即第一只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直接从左到右算;第二只有乘、除数法的混合运算,也是从左到右算;第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先计算乘除,再计算加减;第四算式中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按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对于数学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前面三点运算法则,基础差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先掌握前面两点运算法则,然后再循序渐进的加深内容,这样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压力,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提升。
二、内容分层,各得其所
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底层的学生走向最高层。分层教学是他们通向最高层的教学方法。在设定分层教学内容时就以这个终极目标为发展方向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形成几个由低到高难度不同的练习题。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C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A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解题能力范围之内。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适应C层学生,让他们进行基础能力训练,从而熟练他们的解题能力。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三、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分层教学的技巧
前边已经说过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学识差异进行分组进行的针对性教学。但是作为教师要按照“不让一个掉队”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万不可实施差别对待,而是共同提高进步。也就说,不要对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而对于学困生,仅指导类似做法。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该在全面掌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面向全體学生进行教学,只是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每类学生而已,这样的教学学生便不会出现被差别对待的感受。而教师也可以利用巧妙的教学方式,来促进教学过程的开展。让优等生吃好再攀高峰,让中等学生“翘一下脚”奋起直追优等生。让差等学生不落后尽量赶上中等生,但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实现学生能力的共同提升的过程,不能够一蹴而就。
四、作业分层
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渠道。“练习分层”与“目标分层”具有一致性。因为有弹性目标,就要确定相应弹性练习。第一种做法是同一练习分层要求。对学困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对优等生则要求尽量要做到一题多解,用此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以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如一题多解的应用题教学中,C层学生只要求依图列式计算(可分步解答);B层学生要求会画线段图,再依图列式解答,会用两种方法解答;A层学生则要求除画图、用两种方法解答外,还会改变题中的条件或问题并解答。第二种做法是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如练习中有“基本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要求C层学生必须完成基本练习,鼓励做综合练习;B层学生要完成基本练习、综合练习,争取做发展性练习;A层学生则全部完成或指导B、C层学生做练习。还可以为A、B层学生设置“选做题”,练习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教学弹性,教师要不断进行巡视,把握反馈的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总之,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为此,教师更应该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均衡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而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因此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我们深知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让每位学生得到均衡发展,不仅要关注个体认知水平差异,还要关注学习方法差异,进而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心理等和谐发展,努力为开发“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
一、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由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各有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要达成的目标存在差异。基于此,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分层教学,并确保所制定的教学目标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实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混合运算》一课时,这节课时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让学生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归纳出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任务,对于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全部掌握混合运算的法则,即第一只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直接从左到右算;第二只有乘、除数法的混合运算,也是从左到右算;第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先计算乘除,再计算加减;第四算式中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按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对于数学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前面三点运算法则,基础差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先掌握前面两点运算法则,然后再循序渐进的加深内容,这样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压力,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提升。
二、内容分层,各得其所
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底层的学生走向最高层。分层教学是他们通向最高层的教学方法。在设定分层教学内容时就以这个终极目标为发展方向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形成几个由低到高难度不同的练习题。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C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A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解题能力范围之内。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适应C层学生,让他们进行基础能力训练,从而熟练他们的解题能力。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三、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分层教学的技巧
前边已经说过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学识差异进行分组进行的针对性教学。但是作为教师要按照“不让一个掉队”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万不可实施差别对待,而是共同提高进步。也就说,不要对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而对于学困生,仅指导类似做法。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该在全面掌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面向全體学生进行教学,只是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每类学生而已,这样的教学学生便不会出现被差别对待的感受。而教师也可以利用巧妙的教学方式,来促进教学过程的开展。让优等生吃好再攀高峰,让中等学生“翘一下脚”奋起直追优等生。让差等学生不落后尽量赶上中等生,但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实现学生能力的共同提升的过程,不能够一蹴而就。
四、作业分层
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渠道。“练习分层”与“目标分层”具有一致性。因为有弹性目标,就要确定相应弹性练习。第一种做法是同一练习分层要求。对学困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对优等生则要求尽量要做到一题多解,用此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以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如一题多解的应用题教学中,C层学生只要求依图列式计算(可分步解答);B层学生要求会画线段图,再依图列式解答,会用两种方法解答;A层学生则要求除画图、用两种方法解答外,还会改变题中的条件或问题并解答。第二种做法是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如练习中有“基本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要求C层学生必须完成基本练习,鼓励做综合练习;B层学生要完成基本练习、综合练习,争取做发展性练习;A层学生则全部完成或指导B、C层学生做练习。还可以为A、B层学生设置“选做题”,练习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教学弹性,教师要不断进行巡视,把握反馈的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总之,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为此,教师更应该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