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刘弟文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教研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将详细的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兴趣是行为因素。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味浓,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这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使他们学好语文。那么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来培养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在农村初中,孩子们是比较单纯的,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进入了农村初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再加上农村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他们在成长中出现了许多缺陷,农村初中教师必须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知识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必须学会独立地学习、独立地思考以及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精彩的句子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摘取文章精彩之笔,为己所用;经常看书读报看新闻,获取外界有用的信息,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眼界,勤于观察,善于用笔。例如,指导学生自学《动手做做看》,并设置题目,如小说有哪些主人公,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再要求学生自学《爱琴海的故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自学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朗读,诱导兴趣
中学生好动,表现欲极强,又善于模仿,碰到对话较多、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时,可采用分角色朗读。如《皇帝的新装》,可让几位同学分成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同时要求学生注意体会各自角色的性格,揣摩说话人的语气语调。这样学生既能把握住课文的主题,又激发了展示的欲望。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先播放赵忠祥的配乐朗诵《沁园春?雪》,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展开想象,最好是闭目冥想,把诗人所描绘的北国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屏幕”上放映出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并进行比赛。通过这样的形式,既能使学生体会到这首词的意境和情趣,又能让学生在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上产生动力。
四、提供时空,力求新颖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另外,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好奇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都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
五、精心结尾,延续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导语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而好的课堂结束语,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教学效果更精彩。究竟采用哪些方法,才能使结束语更好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仔细设想,下一番功夫了。我在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结尾。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知识的火花燃烧起来》语文知识竞赛时,结束语我采用“启示+鼓励式”:宇宙有限,知识无涯。知识使人睿智,知识使人丰富,知识使人豁达,知识使人活得更有价值;没有知识就没有个性,没有知识就没有头脑,没有知识就意味着在21世纪中无法生存;知识即锋芒,没有知识的思想是浅薄的思想;知识即创造,没有创造的生活是贫乏的生活,21世纪在呼唤着每一个青少年成为知识海洋中的弄潮儿。通过这一番鼓励的话语,使学生对知识的作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也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真正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和他综合科目匹配。虽然提高语文学习兴趣任重而道远,然而笔者坚信,只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用爱来教育孩子,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只有这样,语文教学可以慢慢走出困境,提高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兴趣是行为因素。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味浓,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这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使他们学好语文。那么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来培养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在农村初中,孩子们是比较单纯的,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进入了农村初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再加上农村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他们在成长中出现了许多缺陷,农村初中教师必须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知识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必须学会独立地学习、独立地思考以及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精彩的句子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摘取文章精彩之笔,为己所用;经常看书读报看新闻,获取外界有用的信息,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眼界,勤于观察,善于用笔。例如,指导学生自学《动手做做看》,并设置题目,如小说有哪些主人公,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再要求学生自学《爱琴海的故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自学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朗读,诱导兴趣
中学生好动,表现欲极强,又善于模仿,碰到对话较多、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时,可采用分角色朗读。如《皇帝的新装》,可让几位同学分成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同时要求学生注意体会各自角色的性格,揣摩说话人的语气语调。这样学生既能把握住课文的主题,又激发了展示的欲望。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先播放赵忠祥的配乐朗诵《沁园春?雪》,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展开想象,最好是闭目冥想,把诗人所描绘的北国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屏幕”上放映出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并进行比赛。通过这样的形式,既能使学生体会到这首词的意境和情趣,又能让学生在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上产生动力。
四、提供时空,力求新颖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另外,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好奇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都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
五、精心结尾,延续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导语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而好的课堂结束语,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教学效果更精彩。究竟采用哪些方法,才能使结束语更好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仔细设想,下一番功夫了。我在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结尾。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知识的火花燃烧起来》语文知识竞赛时,结束语我采用“启示+鼓励式”:宇宙有限,知识无涯。知识使人睿智,知识使人丰富,知识使人豁达,知识使人活得更有价值;没有知识就没有个性,没有知识就没有头脑,没有知识就意味着在21世纪中无法生存;知识即锋芒,没有知识的思想是浅薄的思想;知识即创造,没有创造的生活是贫乏的生活,21世纪在呼唤着每一个青少年成为知识海洋中的弄潮儿。通过这一番鼓励的话语,使学生对知识的作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也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真正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和他综合科目匹配。虽然提高语文学习兴趣任重而道远,然而笔者坚信,只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用爱来教育孩子,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只有这样,语文教学可以慢慢走出困境,提高效率。